雷竞技APP新闻
旅逛雷竞技APP扶贫任务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3-01

  地处腹地,所辖七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系中的等五大山脉,这类区域地域偏僻,气候高寒,耕地狭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加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传统的“靠山吃山”的生存状态已被改变,农民缺乏稳定增收来源,收入依靠外出务工,亟需开辟新的增收途径。一方面,受自然、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地处深山区的贫困区域虽延缓了发展进程,却保护了生态资源,留下了青山绿水,孕育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本理念逐步形成和深化,城镇居民追求自然、追求绿色、追求健康、追求原生态成为一种趋势,发展生态旅游为贫困区域农民增加收入带来了新机遇。更为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以推动,为实施旅游扶贫行动创造了条件。

  一是《大》热播产生的生态旅游效应,为旅游扶贫行动创造了外部环境。电视纪录片《大》在央视的连续播出,向世人全方位介绍了大的人文、山水、环境、气候、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讲述了大对、对中华文明乃至对人类的贡献,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绿色的新形象,引起了世人对这座影响中国的伟大山脉的神奇和向往,掀起了全国生态游的好奇和热潮。

  二是“山水”的生态旅游定位,为旅游扶贫行动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大旅游发展规划》,作出了围绕“山水”的生态旅游定位,着力打造具有国家中央公园品牌形象的千里山水度假旅游胜地,实施以旅游业突破发展为先导,全力推进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部署,这为旅游扶贫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是“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为旅游扶贫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保护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把生态旅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加快精品景区建设,开辟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精心打造了四大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漂流、等一批知名旅游产品,走出了以生态旅游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随着以“最美是”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生态旅游节在我市的成功举办,全市上下已形成了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推动率先突破发展的思想共识。

  实施旅游扶贫行动,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加快贫困区域脱贫致富步伐,以“旅游”为抓手,探索一种旅游扶贫的新模式,以“生态”为抓手,探索一条产业扶贫的新途径,以“生态旅游”为平台,探索一条以扶贫开发促进生态旅游开发、以生态旅游开发带动贫困区域发展的新路子。

  明确实施对象。围绕全市及县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将适宜发展生态旅游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从事旅游产业且具备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确定为旅游扶贫行动的实施对象,使贫困区域、贫困人口真正在旅游扶贫行动中得实惠。

旅逛雷竞技APP扶贫任务总结赏析八篇

  科学设定内容。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着眼于发挥贫困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找准旅游产业开发与扶贫开发的结合点,科学确定建设内容,合理设置实施项目,实现“旅游”与“扶贫”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突出增收重点。坚持在旅游与扶贫的联动开发上做文章,着力打造一批村容整洁、绿色生态、乡风文明的生态文明村庄,新建完善一批风格各异、设施完备、服务到位的移民安置点,大力培养一批特色明显、产业明晰、初具规模的生态旅游产业专业户,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借助生态旅游尽快脱贫致富。

  强化项目整合。适应“大扶贫”工作格局,树立“跳出扶贫抓扶贫”的理念,加大扶贫项目内部捆绑和涉农项目外部整合力度,优先将整村推进、移民扶贫、信贷扶贫、互助资金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扶贫项目向主要旅游景区集中摆放,尽可能将涉农项目向景区及周边辐射区域统筹安排,做到科学布局,内外结合,重点突破,优势互补,合力推进。

  实施旅游扶贫行动的目标是:从到年,在全市建设10个旅游扶贫移民小区,打造100个生态型村庄,发展农家乐经营1000户,扶持旅游产品开发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400户,建成10个旅游扶贫综合示范区,使10000户贫困农户依托生态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一)移民小区与农家乐集群建设。围绕旅游景区建设,着力将扶贫移民与旅游移民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将景区扶贫移民列入“百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年度计划和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移民小区建设要立足于发展农家乐集群,坚持融入景区、服务旅游、体现特色、注重发展的原则,依托景区自然、人文环境,科学规划选址,合理设计户型,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建成融民风民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移民小区,吸引游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使农家乐经营服务成为移民小区的特色主导产业和稳定增收来源,确保贫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富得快。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已建景区移民小区的完善和提高,一手抓具备扶贫移民安置条件的景区移民小区的规划和实施。重点要完善提高商南金丝峡景区庙台子村,溶洞景区村、村,县镇村等4个移民小区的旅游服务功能。新建区镇村;县城村,巡检镇路街村,镇新华村、村,沟村、村;县月日村;县镇村;县乡村;镇镇村,镇村,乡村;县镇村等14个旅游扶贫移民小区。

  (二)整村推进与生态文明村庄打造。围绕建设“生态式家园,田园式村庄”,着力将整村推进与生态文明村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政府统筹,项目捆绑,流域治理,板块开发,整村推进”的思路,在全市旅游景点及其沿线周边已建和在建的扶贫开发重点村,全面实施以“五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能力建设,以“四改一推”(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推广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以提高村级班子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六大建设,加快推进旅游景区及高速路沿线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逐步将贫困村打造成“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民居美化,生活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生态旅游村庄,为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全市建成10个集中连片、成效明显、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旅游扶贫综合示范区,重点在牧护关--市区景区--丹凤龙驹寨国家水利风景区--商南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商南城周景区--白浪三省石观光区的绿色文化旅游长廊沿线;终南山公路隧道--柞水牛背梁森林公园--石瓮溶洞及附属东西甘沟景区--凤凰古镇--镇安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山阳月亮洞、天竺山自然保护区—漫川古镇及金钱河、乾佑河、旬河梯级水电站开发的山镇柞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环线;抚龙湖--玉虚洞--香山溶洞--老君山--佛山景区沿线;包茂高速柞水营盘至镇安青铜段;沪陕高速牧护关至商南富水段;银武高速麻池河至漫川关段选择确定100个贫困村实施生态文明村庄建设,其中镇安县25个村,县、县各17个村,区16个村,县、县、县各15个村。

  (三)资金信贷与旅游产品开发。围绕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扶贫效益,着力将扶贫资金投入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两轮驱动”的思路,加大扶贫信贷投入,为开发和经营地方土特产品、民俗文化产品、民间工艺品、景区特色纪念品等生态旅游产品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条,促使旅游产品成规模、创品牌;加快组建景区互助资金协会,大力扶持一批从事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村、专业户,提高贫困人口自我积累、互助互济和持续发展的能力。重点围绕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收购、包装、加工,扶持10家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的龙头企业,培育4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350户个体工商户。

  (四)雨露计划与从业人员培训。围绕建设集中连片、布局合理、富有特色的农家乐集群,着力将“雨露计划”培训与农家乐经营户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方式,在景区大力开展文明礼仪、农家烹饪、经营管理、民俗文化、农业观光等方面技能培训,扶持和引导贫困农户发展农家旅馆、农家餐馆、农家观光园、农家采摘园、农家鱼塘、农家作坊、农家茶馆、农家药膳等生态旅游配套服务项目,进一步丰富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形式,促使农家乐有特色、上档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就近创业。要以旅游景区内的旅游扶贫移民小区、生态文明村庄为重点,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内容,集中培训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2000人,扶持发展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农家乐经营户1000户,使景区贫困户实现由贫穷迈向富裕的跨越式发展。

  (一)统一思想认识。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扶贫行动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将旅游扶贫行动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不断推动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确保工作富有特色、富有朝气、富有新意、富有实效。

  (二)科学编制计划。各县区要准确把握新阶段生态旅游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认真编制旅游扶贫行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逐级明确工作重点和措施,做到总体思路清晰,目标任务合理,工作措施有力。

  (三)加强组织领导。市上成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市扶贫局、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水务局、文广局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旅游扶贫行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扶贫局,具体承担计划制定、督促检查、考核评比等日常性工作。各县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确保旅游扶贫行动稳步有序推进。

  (四)紧密协调配合。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将旅游扶贫行动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新抓手、新载体,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全力推进景区及沿线周边的综合整治和生态村庄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扶贫行动整体效果。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20xx年x月x日至x日,xxxx县政协第十三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十二五期间”,xxxx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xxxx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2000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形成乡村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的共同意识。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是推进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模式及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这一重大意义。

  一是科学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策划规划。要站在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县人大通过的《关于加快xxxx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与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x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纲要等相衔接,突出扶贫特色和可持续性、可操作性,高起点、高规格制定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明确主题。xxxx县乡村旅游扶贫应该坚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关注的以文化、生态和健康为主题的扶贫品牌。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必须对全县的乡村旅游扶贫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原则,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

  立足生态涵养发展,重点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人生”主题,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不同区位优势和客源市场,利用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优势资源,开发避暑、健身、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比较全面的产业布局。要以“保护资源环境、荫泽子孙后代”主题。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修缮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迹。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拓乡村旅游扶贫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在重点旅游线路和景区(点),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节庆媒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地。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等旅游在线服务,指导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示范户建立网上预订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一是加大财政扶贫的引导性投入力度。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倾斜;按照渠道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农民新村建设、民族发展、道路通畅、饮水安全、用电保障、环境整治等行业部门资金。二是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扶贫开发方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管理体系。把乡村旅游扶贫纳入农村扶贫开发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贫”规范管理转变升级。二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检查验收等制度,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扶贫、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联席制度。三是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标识标牌、星级评定、收费标准、客源分配等“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四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培训资源,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

  一是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对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在享受乡村旅游普惠政策的同时,可以享受d级危房改造、宅基地复垦、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地灾救助、三峡库区移民等政策的叠加扶持。还可以享受扶贫的信贷贴息、低息和无息借款等特殊政策;由企业开发的旅游景区,政府给予相关扶持政策时,将扶贫责任捆绑给企业。企业必须履行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门票收入提成用于贫困户扶危济困、社保扶贫补助、经济发展扶持等扶贫义务。建立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探索无偿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机制,实现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乡村旅游扶贫资源集体所有、村民共享。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乡村旅游扶贫互助组织等方式明确并公示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利润分配、项目受益农户等重大事项,使乡村旅游扶贫成果真正惠及贫困农户。三是建立扶贫项目成果巩固机制。加强扶贫项目后续管护指导工作,建立“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管护机制,发挥扶贫项目效益。

  贫困是全球各国共同存在的世界性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和2015年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到目前为止,仍然有7000多万人的农村贫困人口,并广泛分布于西部农村地区[1,2]。党的“十”后,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A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3日)中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其中强调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3]。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启动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司发[2015]61号)中提到,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560个贫困村作为试点,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贫困户受益”为原则,旅游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致富与脱贫的重要方式[4],全面开展了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试点工作。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人口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对象、旅游扶贫项目进行精确辨别、区分的过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系统运行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扶贫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甚至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目的就是要将乡村旅游扶贫的目标对象准确地识别出来,即确定哪些贫困地区适合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哪些贫困人口适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及适合开发哪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5,6]。本文以贵州省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为对象,从扶贫开发条件、目标人群和扶贫项目识别三方面研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体系,以期为旅游扶贫为目的的桃花源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保护提供理论、数据和方法的技术支持。

  桃花源村原名冷家坝村,地处梵净山东北麓,介于东经108°45′35″~108°49′10″,北纬27°55′40″~28°0′30″之间,是尚未开发的深山小寨,距松桃县城80 km,乌罗镇20 km,江口县城40 km,印江木黄镇40 km。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中低山为主,少部分丘陵、盆地和河谷阶地,境内以变质岩为主,河流穿村顺流而下,两边高山突兀,其间分布着许多小溪流,水质清洌甘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由于域内峰恋起伏沟谷交错,大部份地区遮蔽度大,日照较少,太阳辐射偏低,具有冬少严寒,夏少酷热,无霜期长等特点。常年四季恒温,多年平均温度在15~19℃之间,空气清新,每立方米空气中富含30~35万个负氧离子,有“天然大氧都”之称。辖13个村民组447户1287人,有“梵净第一水乡”的美名,是梵净山旅游胜地最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2014年11月,桃花源村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环保部、住建部、农业部、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列入第二批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村。2015年10月,桃花源村被选为我国56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之一。

  旅游扶贫是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通过扶持旅游业的发展,以达到扶贫的目标。贫困地区能否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不仅取决于贫困地区本身经济状况,还取决于外部援助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欲望。因此,在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首先应当摸清该地区的旅游扶贫资源条件,进行旅游市场分析、旅游发展条件分析以及旅游扶贫潜力分析资源条件进行识别,以确定该地区是否具备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能否通过旅游扶贫开发达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的,同时找出旅游扶贫开发条件存在的短板[7]。

  旅游Y源是开展旅游扶贫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品位与规模状况直接决定了旅游扶贫开发的可能性,同时还决定了旅游扶贫的开发力度及资金投入的多少。因此,贫困地区在进行旅游扶贫决策时,应该首先对其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确定其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能否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产生多大的吸引力,是否具有开发价值,地区是否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以及在旅游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8]。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规范,对乌罗镇桃花源村全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经调查,其旅游资源共涵盖了地文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16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表1)。

  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涵盖了地文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16个亚类和31个基本类型,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数量上较丰富、类型较齐全,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资源基础。

  桃花源景区生态环境独特,景观多样,物种繁多。有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古朴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黔金丝猴、豹、白颈长尾雉、大鲵、穿山甲、猕猴、黑熊、红腹角雉等国家保护动物;有冷杉、珙桐、黄杨林、香果树、水青树、白辛树、黄莲等国家保护植物。

  从地域合作和联合开发来看,桃花源景区的旅游可以联合江口、印江及松桃其它旅游点,利用其开发的旅游物的知名度,结合其它旅游地优势旅游资源,以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立山野生态休闲游的互补项目,开辟自己独特的旅游路线科学文化价值高

  桃花源景区作为中国历史上“川楚之民”最早进入贵州朝靓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东线多年的“朝山文化”,对了解贵州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科学考察、历史考古的好去处。乌罗镇桃花源景区是黔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场所。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被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度最高级别保护动物。野外种群数量只有750只左右,仅分布在梵净山保护区内,是中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种中数量最少、分布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景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2℃,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为24.7℃,温和凉爽,乃避暑胜地。该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同时景区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峡谷、河谷内溪水潺潺,青藤缠树,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未遭到破坏,再加上桃花源村产业以农业、养殖业为主,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项目区拥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加上森林小气候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生态保健、疗养度假的良好场所,非常有利于开展生态疗养旅游。

  景区内的原始林带和无数的山溪飞瀑都是开展户外探险旅游产品的理想场所。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幽远深邃,适合开展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峡谷溪流可开展自下游向上游的溯溪活动;高而不险的瀑布可开展滑瀑、溪降。

  景区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禀赋并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但一直处于未开发或开发起步状态,外界知名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旅游服务设施缺乏,配套不足,区内高差较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利,面临周边诸多竞争者。加之,景区位于梵净山部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同时项目区还必须考虑防洪要求,旅游项目开发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要使之真正转化成为市场优势具有一定难度。

  桃花源村辖13个村民组,共447户1287人,劳动力有400~500人。其中贫困户60户,贫困人口198人,占全村总人数的15.38%。全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的占40%,贫困人口中具有小学、初识字的共69人,占村总人数的5.36%,文盲或半文盲共为32人,占村总人数的2.49%,全村贫困人口人均受教育为7.17年。2015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远低于乌罗镇划定的2673元和国家划定的2800元的贫困线。其经济来源结构中:种植收入占8%~10%,林业收入占2%,外出务工收入占60%~70%,其他收入占10%~20%(主要是农家乐)。

  桃花源村属梵净山东麓地带,海拔多在700~1400 m,属变质岩中山区。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主要以山谷为主,地层走向南北,倾角大于35°,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 不利于农业生产。

  根据实际调查,结合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区域国土面积2287.68 hm2,其中耕地101.77 hm2,仅占区域国土面积的4.449%,区域耕地少。据资料统计,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093 hm2,而桃花源村人均耕地面积0.079 hm2,比全国人均数少0.014 hm2,耕地少是该村群众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受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当地农民婚育观念陈旧,“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所以区域人口增长较快,越穷越生、越生越垦的恶习使得原本就有限的土地大幅度缩减,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匀使得人口、耕地矛盾更加严重。

  桃花源村时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农业气候灾害如倒春寒、秋季低温、暴雨、洪灾等。区域人均耕地面积原本就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户收成本来就少,基本处于半自给的生活状态,如遇以上自然灾害,会造成农业减产减收、养殖业瘟疫等。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等,都极有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另外桃花源村的集雨面大、汇流时间短、洪峰过境破坏性强,如2015年就遭受了强大的洪涝灾害,冲毁了道路、桥梁、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011年之前,松桃乌罗镇通往桃花源村的只是简易的通村道路,该区域交通长期处于闭塞状态,且农户居住分散又远离场镇,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2011年10月后,梵净山环线公路建设完成,公路穿桃花源村而过,北达江口,南通印江,虽有效加强了江口、印江、松桃三县循环交通网络的构建,改善了桃花源村交通闭塞的状况,但由于环线公路开通时间较短,且桃花源村长期处于半自给的生活状态,产业基础薄弱,旅游接待条件较差,故乡村生态旅游脱贫致富的条件仍不成熟。

  调查表明,该村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49%,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7.17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部分村民虽有发展家庭经济的意愿和行动,但因缺“计划、技术与管理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外出打工者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另外部分村民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部分贫困户甚至还有严重的依赖思想,等、靠、要国家的扶贫救济思想严重。文化教育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更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广大地区收入较低,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贵州省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呈现老龄化趋势。据调查,村内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 37.30 %。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家庭成员中有年老或残疾的贫困户而言,其农业生产能力有限,很难通过农业生产等方式脱贫,需要政府和社会救助。

  农村地区因其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和农民对健康的不重视,导致慢性病发病率高,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骨关节病、腰椎疾病、眼科疾病等。这些慢病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在绝大多数农村的村卫生室,都没有相关的检查医疗仪器。而且随着医疗用费的增加,这些慢性病不仅花光了农民的所有积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劳动力。据调查,在桃花源村71户贫困人口家庭中,就有21户是因为家庭中主要劳动力患了慢性疾病丧失了劳动力。

  从桃花源村现状来看,基本上还处于封闭的经济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长期收入水平很低,处于贫困状态的地区和人们,其储蓄和购买力都不足,以致于投资不够和投资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

  一是该区域耕地少,且山地高大,地形破碎,气候温凉,雨多雾少,日照不足,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该区域土壤的主要生产问题,一方面是山高水冷,光照不足,土温低;另一方面是土壤质地粗,耕层浅薄,陡坡田土多。加上长期的交通闭塞,农民长期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生活状态,无主导产业带动经济。二是桃花源村位于梵净山东北麓。一方面区域耕地少,农作物经常受到动物餐食,农民收成不佳,故难以形成规模的传统农产品产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区域属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范围,不允许开发,且地理位置偏远,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

  旅游扶贫就是把旅游和扶贫结合起来,以扶贫带旅游,以旅游促扶贫,最终达到旅游、扶贫双丰收的目的。旅游扶贫不是救济式的资金援助,而是采取开发式的扶贫思路,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开发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多样,“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看农家景”也成为农村的一景,近年来,农家乐作为一种旅游消费方式已快速兴起,并受到游客的欢迎和市场的广泛认同,它顺应现代旅游业发展潮流,适应旅游者实现旅游消费需求,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因而在桃花源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它还可以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的收入,并带动当地建筑、餐饮、住宿、农业产品和手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整体素质,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扶贫。

  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在梵净山景区的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科学开发桃花源村旅游资源,将旅游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将旅游项目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全面发展农业、种植养殖业、竹制品业和乡村旅游业,开发休闲、观光、度假、娱乐与养生等体验感受旅游活动,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旅游扶贫。目前桃花源景区在梵净山旅游业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下已有不少村民自主经营乡村旅游,利用当地资源从事农家乐、冷水观光养殖和竹工艺品加工等旅游活动,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2)。

  根据贫困人口统计信息和表2所罗列的旅游发展模式,再结合桃花源村贫困的根源来对桃花源村贫困人口(户)脱贫潜力进行分析预测。打好“国家十三五扶贫攻坚”战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改革扶贫思路和方式,变“输血”为“造血”,结合规划设计的旅游发展项目,全村60户低保户,采取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方式,建立定点、定人、定项帮扶政策,实行“一事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模式。通过参与到旅游服务业和农业产业活动中,使农户达到增收目的。预计到2020年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有51羝独Щ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000元以上,收入高于国家划定的贫困线户贫困人口因其缺失劳动力不能从事旅游服务工作,但是可以通过国家扶贫资金的资金补助和发放,通过村委会和直系亲属帮扶使其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实现整体脱贫。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提高旅游扶贫精准化的基础,是实现旅游扶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前提。桃花源村作为旅游精准扶贫试点村,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旅游扶贫实践中,开展桃花源村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桃花源村旅游扶贫效率和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由于旅游扶贫是一种典型的产业扶贫,其识别内容既包括对旅游扶贫目标人群的识别,也包括对旅游扶贫项目的识别。本文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对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的旅游扶贫资源、人群及项目精准识别的探讨,是对如何提升我国旅游扶贫精准化的积极探索,以期对未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刘解龙, 陈湘海. 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98~104.

  [2]邓维杰.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 农村经济, 2014(6).

  [3]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R].北京:中央国务院,2015.

  [4]何茜灵, 宋亮凯. 旅游扶贫试点村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葫芦岛市建昌县玉带湾村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5 (6):81~83.

  [5]陈秋华, 纪金雄.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5):196~200.

  [6]贺东航, 牛宗岭. 精准扶贫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J]. 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 (11):58~65.

  旅游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及《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2014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到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支持6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

  今年10月17日全国首个“扶贫日”活动期间,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商定共同开展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2015年选择500个左右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实施整村推进和多方支持,帮助具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项目、开发乡村旅游富民项目、培训旅游扶贫带头人,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为全面开展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此次座谈会即旨在落实该项工作,为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好基、探好路。

  刘永富在会上介绍了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他指出,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扶贫开发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扶贫系统着力抓好片区整体推进和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推进贫困县考核、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扶贫方式创新等扶贫机制改革,推动社会扶贫工作。

  刘永富指出,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内容的创新,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打造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贫困群众新的增收渠道,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扶贫系统和旅游系统的合作能够产生综合效益,要通过合作努力使特困片区变为景区、使贫困乡村的土特产品变为商品、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刘永富强调,搞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试点地区要建立和完善试点工作领导机制,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人。要把规划设计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抓好,理清思路,明确重点。要做好试点村选择,围绕成熟景区和成熟线路集中选择试点村、选择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前景好的村开展试点。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试点省及试点县政府要统筹各方资源,优先解决试点村接待设施和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要搞好带头人培训,使每个试点村至少有一至二名带头人、组织者。要注重运用市场机制,认真分析目标市场和目标人群需求,开展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形成稳固的市场和客源。

  李金早在会上阐述了旅游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结合湖北恩施的经验,他对做好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搞好规划设计,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投入,改善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三是搭建参与平台,推动社会扶贫。四是健全受益机制,实施精准扶贫。五是注重保护传承,实现持续扶贫。

  “贫困与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贫困是中国和谐发展和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其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日渐显著,旅游扶贫成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秦巴山区基础设施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公共服务薄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不完善,文化体育设施缺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弱,连片贫困突出。但自然景观和人文习俗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小,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扶贫开发具有无可比拟的实施优势。《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关于秦巴山区扶贫的政策,将旅游发展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并制定《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旅游产业扶贫规划》。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业作为扶贫的一种方式,开始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旅游扶贫”不等同一般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周歆红,2002)[1]。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郭清霞,2003)[2]。旅游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其效果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依赖于贫困地区的自我寻求发展(韦力等,2005)[3]。PPT(Pro-Poor Tourism)将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直接联系起来(Ashley, C., Boyd, C., & Goodwin, H. 2000)[4]。毛焱,梁滨(2009)对PPT与旅游扶贫进行了对比研究 [5]。ST-EP (Sofield, Bauer, De Lacy,Lipman, &Daugherty, 2004; WTO, 2002) [6-7]和PPT都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途径。王铁(2008)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8]。

  雷竞技APP

  陈琴等(2011)将旅游扶贫模式分为BOT模式[9-10]、RHB模式(李永文等,2004)[11]、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温彦平,2000;郭清霞等,2005)[12-13]等类型。高舜礼(1997)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扶贫的经验,指出了旅游扶贫急需解决的问题[14]。李佳等(2009)探析了青海三江源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15]。张遵东等(2011)认为政府行为、旅游企业经营水平、社区参与、利益分配机制是其发展扶贫旅游的途径[16]。范俊等(2011)从目标系统、动力系统、决策系统、保障系统、执行系统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了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系统的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分析框架[17]。

  雷竞技APP

  马征杰(2010)以陕南汉中为例,分析了秦巴山区贫困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18]。陈丽群(2008)对利用陕南秦巴山区林业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进行探讨[19]。总体而言,关于扶贫旅游的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广度,但对于四川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缺乏系统的研究及具体的解决方案、机制的建立和模式的设计等,整个旅游扶贫目标不够明确,对贫困人口的关注仍然不足。

  四川秦巴山区主要包括川东北地区的5市、28县(市、区)及1174个乡(镇),面积约64067.78km2。地理坐标:东经105°27~108°31,北纬30°01~33°51,它是四川五大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图1)。

  四川秦巴山区五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2011年,四川秦巴山区5市共实现GDP3448.1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16.40%,同比增长15.32%,人均GDP仅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国的62.87%和46.86%;国土面积占全省的13.21%和全国的0.67%,而财政收入却仅分别为全省、全国的7.03%与0.14%;农民年均纯收入分别为90.92%与79.86%。该区域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数量都明显偏低。2011年,旅游总收入341.91亿元,相当于当地GDP的10.42%。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3.96%;旅游人数达5773.77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人数的16.42%。

  1.资源组合优势。旅游资源类型较多、分布广泛,主题众多,特色突出,融自然生态、农业观光、民族民俗文化、人文历史景观等为一体。各类旅游资源空间组合优势明显,具有整体打造及连片开发的潜力。

  2.旅游区位优势。地处重庆、成都、西安、兰州、武汉五大都市辐射的交汇中心,系川陕渝旅游金三角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旅游东环线所在区域,四川省新五大旅游板块之一,旅游区位优势明显。

  3.交通便捷优势。区内国道318、212、210线线纵横,成南、广绵、南广、达渝、南渝高速公路以及襄渝、包成、成达及兰渝铁路交错。随着嘉陵江渠化工程的相继竣工,将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四位一体的动态交通体系。

  4.产业基础优势。四川秦巴山区系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川陕甘渝结合部的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位于川陕渝结合部经济发展的金三角,以及成都、重庆2小时经济圈。

  1.资源整合不足,旅游精品缺乏。四川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资源丰富,但挖掘整合不足,缺乏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难以形成合力。目前以观光旅游开发为主,休闲旅游尚处浅层次,产品类型单一。

  2.文化挖掘不足,旅游宣传不力。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有着深厚的积淀,但缺少内涵丰富、生动鲜活的展示形式,缺乏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旅游宣传促销形式单一,形象不鲜明。

  3.品牌效应不强,产业链条疲软。区内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经济总量不足,产业规模小,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至今未能在全国形成旅游品牌,产业链打造力量不强。

  4.旅游设施滞后,旅游人才匮乏。旅游设施规划、建设滞后,缺乏星级酒店,游览接待设施发展滞后。创新服务型及管理旅游人才非常欠缺,复合性旅游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雷竞技APP

  5.旅游意识较弱,体制有待完善。对旅游业的认识程度仍参差不齐,尤其是对旅游业的经济先导作用认识不足。旅游大产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存在不同部门规划脱节、重复规划、重复建设等现象。

  1.旅游政策支持机遇。国务院提出把“秦巴山-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全国西部大开发规划和未来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的重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四川省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旅游产业扶贫规划》等政策性文件均为四川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川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川东北五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文化相通。随着川东北商交会等活动的举办,各市打破区域界限,共同整合区域资源要素,优势互补,川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旅游产业开发带来重大的战略新机遇。

  3.旅游市场潜力机遇。四川秦巴山区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及旅游区位优势,依靠成都、西安、重庆等巨大的都市客源市场及四川过境旅游市场。打造特色品牌、大力拓展市场,将完成四川秦巴山区旅游业发展的第一次跨越。

  1.区内趋同性旅游产品竞争。区内旅游资源分布密集,新开发的景点和旅游项目较多,市场分割厉害、竞争激烈。传统行政区划的分割,导致各市县旅游发展联动程度不足,难以形成大市场需要的多元化、多层次跨区域旅游产品体系。

  2.旅游客源市场需求不足。区内本地客源旅游消费整体表现为空间分布不均匀,内需拉动不足;区外及国际客源由于线路空间行程较长,对四川秦巴山区产品形象认知程度浅,以及受假期时间限制,限制了客源市场数量、结构的优化。

  3.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压力大。农业产业等核心资源所依托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保护要求较高。随着旅游者的进入,带来的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文化遗迹的破坏可能会加剧。

  4.民族文化同质性矛盾显现。外来文化以及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对当地民族文化容易造成冲击影响,使传统习俗的传承出现断裂,容易丧失本土民族文化自身原始独特的本色,增大了本土文化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难度。

  四川秦巴山区五市依照战略、产业、体制、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发展差异的特点,就旅游等产业具体内容进行相互合作;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依靠市场力量,把握整体布局,统筹谋划,创造旅游经济与其他产业经济平等协调发展的体制基础和制度框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内经济进步。

  加快把旅游产业嵌入四川秦巴山区,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产业,依托剑门蜀道、华蓥山等核心景区的建设,推动旅游业向农林业、畜牧业、运输业、商业、文化产业、建筑业等相关要素产业综合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有效延长产业链及其生命周期,产生经济增长中心,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把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两者有机统一于四川秦巴山区旅游扶贫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根据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和有利于区域整体经济实力提高的要求,实行非均衡推进,以广元、南充、广安、巴中、达州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为中心,依托各市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荐紧密结合雷竞技APP,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川秦巴山区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在资本、技术、市场等竞争优势不明显的条件下,依托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凭借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利用区域区际市场需求,大力培育旅游业等新型产业,实施旅游产业倍增计划,发挥旅游的产业牵引作用,利用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川秦巴山区发展不平衡,形成经济技术梯度,并产生技术经济推移的动力,形成生产力的空间推移。四川秦巴山区旅游产业应在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然后逐步依次向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产业结构升级应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旅游扶贫战略是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有益探索。综合四川秦巴山区自然社会经济现状,发展旅游产业成为四川秦巴山区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采取经济协调发展、多极化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跨越式发展和梯度推移等五大战略思想,创新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和旅游产业扶贫机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旅游产业扶贫与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战略实施以及在具体路径培育方面,如将贫困人口纳入四川秦巴山区扶贫旅游发展实现机制当中、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及发展机会、消除或减少贫困人口参与的障碍成为后续研究中的重点方向。

  [1]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7(1):17-21.

  [2]郭清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23(4):558-560.

  [3]韦力,赵涛,张中强.对旅游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5,(12):357-358.

  [5]毛焱,梁滨.PPT战略:基于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观[J].求索,2009(6):65-67.

  [10]陈勇,徐小燕.BOT模式在我国西部旅游扶贫项目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5(7):167-169.

  [12]温彦平.我国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应走生态旅游的道路[J].科学・经济・社会,2000, 79(18):11-13.

  [13]郭清霞,姚立新.生态旅游开发是旅游扶贫的最佳发展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4):455-457.

  [14]高舜礼.旅游开发扶贫的经验、问题及对策[J].旅游学刊,1997(4):8-11.

  [15]李佳,钟林生,成升魁.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8):71-76.

  [16]张遵东,章立峰.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以雷山县西江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6):66-71.

  [17]范俊,汪璐,周蓓蓓.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系统分析框架构建[J].中国商贸,2011,(18):157-158.

  新区利用开发建设中的政策、资源、产业优势,着力以大数据、大项目、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基层党建全方位推动脱贫攻坚。在2015年全域脱贫基础上,2016年提出“五年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对脱贫对象再帮扶、对贫困村集体经济再支持,实现贫困户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超过10万元的“双提升”年度高标准脱贫任务。

  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在贵安北斗湾小镇,574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家庭情况、子女上学情况、享受政策、贫困户联系电话等都一 一收录到“精准扶贫云平台“,社区可对之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精准扶贫。

  近年来,贵安新区成功引进了三大运营商和富士康绿色数据中心、高通、华为等一批引领项目,不仅有“高大上”的探索,也有农村电商、高效农业、呼叫服务、大数据旅游等“接地气”的实践。作为贵州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区域,新区建立扶贫开发数据库,利用大数据管理扶贫信息,推进扶贫信息的共享、共用、互通,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扶贫对象,及时、准确掌握新区贫困群众的数量、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动态化分类管理。

  针对传统的层层上报机制和手工建档立卡方式,不能确保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动态帮扶“痛点”,贵安新区探索“1+N+N”,即“一云助力、多端协力、多方合力”的大数据精准扶贫模式。“一云助力”,是与省大数据办、中移在线合作,在贵安新区试点“大数据精准扶贫运营管理云平台”,以大数据贯穿“识别-决策-匹配-帮扶-管控-服务-退出”的精准扶贫全过程;“多端协力”,实现了Web后台管理端、手机APP端、大数据监控系统和客服坐席等多种终端和手段协同,使扶贫工作做到24小时不间断、360度全覆盖;“多方合力”,是充分发挥大数据众筹众扶的特点,精准筛选、智能匹配,将扶贫对象的具体需求与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帮扶资源精准对接,实现精准扶、全面扶、深度扶、大众扶的大扶贫新模式。

  2014年春天,贵安新区在高峰镇麻郎村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试点”的社区安置建设、花排水库建设、道路建设、石头古寨打造、农户收入倍增“五大惠民工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麻郎村到北斗湾小镇的美丽嬗变。

  小镇依山而建,老百姓就近、就地安置,搬得出、住得好、能致富。除了为群众科学规划家园,还通过打造“健康云”服务养老、医疗一体化服务等智慧社区模式,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一体化的优质生活服务,并采用“贫困户+园区、企业、合作社、基地、电商”的发展模式,拉动搬迁的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毗邻北斗湾小镇的贵澳农旅产业示范园于2015年7月开工建设,通过种植养殖、农业观光旅游、有机循环农业生产规模的形成,有效带动周边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全面升级,可解决季节用工500人以上,使当地农民人均增收达9000元以上。

  项目扶贫,久久为功。2016年6月,贵安新区首批165户群众回迁星湖社区工作启动,以星湖社区为样板,贵安新区还将建设12个安置社区。

  2016年8月,贵安新区创建全域美丽乡村,投资总额约4.5亿元资金,第一期新开工建设20个美丽乡村。

  2015年9月24日,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在贵安启幕,位于马场镇平寨村的龙山湖乡村旅游示范点作为民博会的举办地备受瞩目。按照“酒店+旅游+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思路,先后规划建成了六月六文化风情街、北斗湾开元酒店和龙山湖田园景观区,借助产业植入、旅游引领,实现了群众增收致富。

  这个总人口不足600人的布依族村落借助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以民博会为载体,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大力推进当地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保护、传承,产业开发,先后引进10余家企业入驻,带动了该村餐饮、住宿、布依刺绣工艺品的发展,并形成了以“竹叶布依”品牌为主的手工艺品电商销商体系。

  贵安新区结合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山地旅游扶贫,以高效农产业和观光农旅园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项目,探索“企业+合作社+产业+贫困户”模式,以产业发展旅游,以旅游带动产业。形成以环高峰观光农旅结合景区为核心,车田、北斗七寨、龙山、王家院、樱花园、瑞士小镇景区(点)为节点的连线风光。

  同时,在贫困村中遴选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村寨进行旅游扶贫示范点打造,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林经济等项目捆绑进行旅游开发,形成了“旅游+农业” “景区+农家”“ 农庄+游购”“合作社+产品”等模式,并精心拓展旅游购物平台,开发旅游特色商品,打造集休闲、观光、购物等于一体的游购式乡村旅游产品,促进城乡旅游互动,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效益。

  依托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大学城、清镇职教城教育、人力、科研等资源优势,积极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共赢平台,深入推进“大学城+大学生+大数据+大创意+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将贵安新区合力打造成为全国旅业培训中心、贵州旅游产权交易中心、贵州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旅游人才集聚中心“四中心”。

  坐落在红枫湖畔的松林村和洋塘村在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守好“山上、天上、地里、水里”四条底线,推动精贫果蔬种植业发展,以基层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助推产业脱贫,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新模式,推进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的互促互进,实现了党组织服务产业促发展的升级提档。以松林村为例,短短两年时间就摘下“贫困帽”,农民人均纯收入就从3000元增加到9000余元,力争突破万元。

  松林村鸡窝寨的精品蔬菜种植基地是该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第一块试验田。

  3月9日上午10时许,黄细花在接受《中国扶贫》杂志记者采访时畅谈旅游扶贫。

  对于媒体给她“建议大户”的说法,黄细花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一直关注着民生问题,只要身边百姓关心关注、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不管大事小情,我都要追根溯源,找出症结,提出建议,并一追到底,努力推动民生问题的最终解决。”

  今年全国两会之际,也是黄细花整一年之时。黄细花的工作地点林芝被称作“的江南”。从318国道入藏,必经林芝,那里有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尼安河、巴松错…… 广东省对林芝的旅游扶贫重头戏是林芝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凭借工作经验,黄细花结合的扶贫工作,首先提出《关于设立旅游扶贫基金的建议》。黄细花告诉记者:“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70%的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贫困地区;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近300个县经济发展落后却生态环境良好,是名副其实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在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至少一半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这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却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力助当地居民脱贫。因此,我建议设立国家旅游扶贫基金,用于重点扶持旅游扶贫产业。”

  从旅游扶贫开发的角度,黄细花谈了自己对旅游扶贫的看法,“作为大家瞩目的旅游,由于当地经济比较落后,宣传经费不足,除珠峰、布达拉宫、大昭寺等部分著名景点外,仍有众多独特旅游资源处在浅层开发阶段,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不高。另外,平均海拔较高,许多游客对入藏游存在恐惧心理,因此,虽然拥有独特的景观与民俗,但对“高反”的恐惧心理和对路途险峻的担忧,成为制约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广东对林芝的援助除政府力量外,还有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10.1亿元的资金带来了27.85亿元的总投资。鲁朗小镇结合了当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贫困地区在全国文化旅游产业链中找到价值点。通过旅游产业的集聚发展,鲁朗小镇为当地群众提供2500个就业岗位,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旅游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投入,也将为贫困地区提供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有效改善民生,并对周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辐射。”

  旅游的发展需要宣传,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俗话被改成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景色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也不会带来实际效益,而且无法形成产业,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黄细花说:“媒体在扶贫宣传报道上,较少宣传贫困地区自然人文资源,容易引发受众对贫困地区产生误解,不利于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 为此,黄细花提交了《关于媒体加大对贫困地区扶贫公益宣传支持力度的建议》,希望媒体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刊播公益宣传片与公益广告的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自然人文资源的挖掘与宣传。

  从旅游扶贫基金的建立,到旅游资源文化层面的发掘与宣传,还需要解决游客怎么来的问题。“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受限地理因素、环境气候与开发条件,对外互通能力有限,交通尤其成为制约瓶颈。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步伐的推进,为了便捷交通,尤其便利旅游,中西部多个省市修建了机场,但因机场规模小、条件限制、旅游淡旺季明显等因素,众多机场存在航线不足、冬季停航等现象,旺季一票难求,票价高涨,淡季打折售票也无人问津。为此,黄细花建议通过票价调控,来加大对中西部扶贫地区的航空扶持力度。

  我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按照党中央加快老区发展的有关部署,省委、省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和2014年,全省一共减贫150万人,是历史上减贫力度最大、老区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革命老区发展依然落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发展条件差、脱贫难度大的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14年底,全省仍有276万贫困人口,农村贫困发生率7.7%。

  今年以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对我省提出的“一个希望、三个着力”要求,其中强调要着力推动老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省进一步凝心聚力,对革命老区振兴开展大调研、大谋划、大举措,打响了以“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为目标的扶贫攻坚战。

  今年年初,按照省委统一安排,34位省级领导分别深入到38个重点扶贫攻坚县中的定点扶贫联系县,开展扶贫专题调研,并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结合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5000余个定点帮扶单位分别深入3400个贫困村开展调研,对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特别是对贫困人口规模、致贫原因和结构、贫困人口分布特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必须分类指导、因户施策、综合帮扶,重点是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切实做到精确制导、定点清除,全面实施滴灌式精准扶贫,并切实落实各级相关部门行业扶贫责任,加大行业扶贫力度。

  根据2020年扶贫开发目标的战略部署,针对全省贫困问题的实际,我省以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为核心,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根本,进行科学谋划,明确了“233”目标和路径。所谓“2”:就是力争提前两年实现精准扶贫攻坚目标。到2018年力争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县脱贫摘帽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扶贫攻坚成果,贫困县全部退出。所谓“3”:就是确保扶贫对象实现三个发展目标。一是贫困群众收入达到新的水平,到2018年底,轻度和中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70%和50%左右。二是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三是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另一个“3”:就是聚焦着力点打好三场攻坚战。即:着力加快增收步伐,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 着力提高救助水平,打好保障扶贫攻坚战;着力改善生活条件,打好安居扶贫攻坚战。

  今年上半年,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专题汇报,出台《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并召开全省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部署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超常规举措。一是新增10亿元投入三大扶贫攻坚战。主要是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在省级已有每年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58个县每县1000万元基础上,对25个贫困县每县增加1000万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并新增1个亿支持58个县以外的产业扶贫。我省产业扶贫主要着力实施“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措施,按照选准一个优质高效产业、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社、设立一个放大贷款的风险补偿金、创建一个部门帮扶新机制的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到户工程,一揽子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目标不准、、经营分散等难题,帮助贫困农户“换穷业”。另外,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力度,着力推进扶贫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并结合中心镇和中心村安置,帮助扶贫对象“挪穷窝”;加快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重新识别确定2900个贫困村,在“十三五”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保险救助等投入力度。二是统筹180项配套政策支持精准扶贫。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省直共23个有关部门和单位出台了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包括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农业精准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和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共有180项配套政策措施,保障精准扶贫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六项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持续发力。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价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划对接机制、责任分解机制、投入增长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等六项工作机制,主要是用好考核扶贫实绩的评价导向,进一步完善市县综合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行业扶贫责任的落实。四是构建五级联动格局夯实扶贫攻坚组织保障。全面加强精准扶贫攻坚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完整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扶贫攻坚组织架构,并落实各级部门“十三五”新一轮定点扶持贫困村,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确保对每个贫困村全覆盖,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对贫困村选派一名“”,切实发挥精准扶贫“管道”的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不是旅游和扶贫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有多方面综合效益,起到了把优势产业与最需要帮助的人结合起来,与最需要干的事情结合起来,变娱乐产业为行善产业,变特困片区为旅游景区。

  (一)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被誉为“红土地”,当时革命根据地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现在很多贫困地区拥有大量的革命胜迹、旧址,再加上不少贫困地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土壤没有污染,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多样化的产品,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一些地方利用这些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带动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还带动当地商品流通市场的活跃健全,带动贫困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推动了当地区域整体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群众拓展新的增收渠道。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调结构、惠民生具有很好的集聚功能和平台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地区的一些景区和景点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形成了若干条“小环线”、“大环线”,旅游人次逐年增长。有的地方很好地把握住了旅游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因势利导,在旅游沿线的贫困村开展了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形成了地方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随着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的兴起,一批贫困村为了搞好接待,让城里人留得住,在旅游和扶贫等部门的支持下,搞了一些村容村貌治理项目,制定了一批村规民约,开展了一些接人待物的培训,群众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去年,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启动了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其中确定我省21个县(市、区)各1个贫困村作为2015年先期启动实施,试点资金每个村100万元已下达,各级扶贫部门正积极配合旅游部门推动试点工作。作为产业扶贫的一种创新形式,乡村旅游扶贫同样要在精准扶持上见实效。因此,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关键:

  一是要保障贫困户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破解“扶富不扶贫”难题。发展乡村旅游,当地群众主要是通过开办农家乐、乡村旅馆,开展接待服务,或是出售自家农副土特产品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但现实情况是能够领办这些项目的往往是村里的能人大户,而目前的支持政策主要是针对这些项目,政策的红利自然也就大多由这部分人享受了。贫困群众由于缺乏参与发展的资金和技能,大多只能通过打工或参与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旅游扶贫的优惠政策主要由工商企业和能人大户享受。要破解这种现象,必须保障贫困户更多分享旅游增值收益,必须支持贫困人口开展旅游创业就业,编制旅游项目,要专门设计有贫困户适合参与经营的小项目,出台相关政策,使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实现增收脱贫甚至致富。

  二是要支持贫困村纳入景区发展规划,破解“景区不带村”现象。从全国的旅游扶贫试点看,景区对带动周边贫困村的开发,缺乏针对性的措施。我省要在这方面取得实效,必须在编制规划时,注重发挥景区经营企业在规划编制中的作用。经营景区的企业,与景区周边贫困村的发展存在着天然的共生关系,由他们参与制定贫困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解决“景区不带村”的问题,建立企业与景区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