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省荆门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特征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开展生态旅游对于推动荆门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基于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内涵,以荆门市为例,分析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条件,并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生态旅游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后,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探索和研究,90年代以后,国内也出版了多部生态旅游教材。学者们从不同的背景出发,提出对生态旅游的认识,给予生态旅游的定义多达近百种。虽然学术界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有多种定义,但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却基本一致,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优质生态环境,以及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地域文化;生态旅游致力于环境影响的最小化,旅游者的数量和行为对生态环境不造成或尽量少造成危害;生态旅游致力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注重当地社区的参与性,改善和提高当地社区及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过程中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感悟与体验,特别是通过环境教育与解说,使旅游者增强对自然与文化生态的认识和理解;生态旅游要进行生态环境规划、生态景观设计和生态管理。
本文采用高峻对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和可持系统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所确定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是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和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为内涵,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和环境保护为标志,以对当地社区和居民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旅游现象。”
旅游生态是与生态旅游相关联的概念。旅游生态问题是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形成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生态学问题,要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旅游业的发展,用生态学方法去解决旅游生态问题。旅游生态的主要内涵是以旅游环境保护为核心,以旅游环境健康发展为目标,最终达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显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由城市园林向自然环境转变,“绿色觉醒”、“回归大自然”等口号的提出便反映了这种趋势。生态旅游倡导用旅游生态的观点和方法发展旅游业,旅游生态的优化则以生态旅游为实现方式,其间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文化背景。
旅游生态化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人们对于生态认识的加深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显,促使人们逐渐对以往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醒。旅游生态化是人类针对环境危机,适应“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是适应大众旅游需求市场的转变,能够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旅游方式,谋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生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提倡生态旅游和旅游生态化,是实现湖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是荆门市建设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荆门市位于鄂西山地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湖北省中部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北通豫陕,南邻湘粤,是荆楚文化重要发祥地,三国文化中心区之一。荆门区位优势明显,自古以来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之一。经过60年的建设,荆门已经成为鄂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公水铁空交相辉映的完善的交通网络。
荆门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地貌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区,多坳谷、冲沟、溶洞、古泉。荆门属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区,雨水丰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市水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15%,森林覆盖率达35.8%。荆门处于荆楚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旅游线的交汇处,山水资源丰富,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东轴支点,有国家一级旅游景点60多处。
荆门市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内涵深厚,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洪山风景区云蒸霞蔚,钟灵毓秀,令人流连往返;漳河风景区碧波万顷,岛幽林深,恰似人间瑶池。纪山楚墓群内涵深厚,保存完好;明显陵建筑风格独具匠心,布局构思巧夺天工;楚文化、道家文化、长寿文化、绿林文化闻名遐迩,生态农业、温泉养生、网球运动等别具特色。
荆门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缺乏规划、盲目建设等问题。旅游服务人员基本没有受过生态旅游专业训练,未能掌握保护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成因及相关知识,不能把环境保护信息传递给游客。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荆门市是湖北省大型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造成局部环境污染,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空气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加,不可避免地带来水污染问题,对开发生态旅游造成一定影响。
荆门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及其相互交叉的旅游资源,但这些旅游资源分布在各市、县、区,不够集中且规模较小。景区联系性差,未能实现联动开发,优势互补。很多景区(点)景观单一,综合开发水平低,缺少精品名牌。虽然各旅行社在线路上进行串连,有些生态旅游产品已成为主打品牌,但大部分的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近年来,荆门市委、市政府对生态旅游发展十分重视,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不仅创新体制,市县两级都成立了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出台了《关于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而且在资金上、政策上加以扶持,在各县还相应成立了高效、有权威的协调机构。
荆门市交通日趋完善。焦柳铁路、长荆铁路和荆岳铁路在荆门城区交汇,207国道及二广高速、沪蓉高速、随岳高速在境内穿越。从荆门城区到三峡和襄阳机场各为一小时,到武汉天河机场两小时。在水运方面,荆门紧靠长江,汉江穿境而过。荆门市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交通节点地位不断升级,区位优势日益突出,为发挥生态旅游的优势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促进荆门生态旅游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鄂西旅游”至今是一个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概念。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鄂西旅游将迎来新一轮以交通驱动的市场大发展机遇。鄂西地区正在形成中的旅游吸引组团(二级旅游目的地)也将辐射湖北省周边多个省份和地区,吸引半径在800公里左右,覆盖的市场区域人口3.5亿人以上。随着区域旅游协作的不断深入,荆门生态旅游客源将随之逐步增长,为促进荆门市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荆门市发展生态旅游正受到周边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挑战。荆门市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从开发角度看,却滞后于“圈内”宜昌、襄阳等城市。旅游产品不精,品牌不统一,加上旅游资源分布较分散,如何在产品的整合和创意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地开发生态旅游,提高知名度,扩大旅游市场范围是荆门市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旅游景区在中国历来是一个多头管理、职权交叉的领域。荆门市有些生态旅游景区也存在这种问题,一些景区经营与管理体制相互混淆,管理手段和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为此,实现生态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转变,使得旅游经营部门和管理部门在改革过程中有利于资源保护、有利于发展,创造双赢局面,也对荆门市如何更好地进行旅游生态化构成挑战。
近年来,荆门市生态旅游业不断发展,以建设森林生态旅游工程为龙头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已初具规模,生态旅游也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态需求。要建成生态城市,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展生态经济,而生态旅游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发展生态旅游、保护旅游生态环境、加速旅游生态化建设,已成为荆门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也有自己的优势、长处。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南方文化和江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富集地带。荆门市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的可比优势。气候宜人,动植物多样性特征鲜明;地形地貌多样,资源丰富;山川秀美,自然景观丰富多样。荆门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秦汉至明清,荆门为历代县、军、府、郡、州、直隶州之所在;荆门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并出土文物异彩纷呈,遗存主要有屈家岭文化遗址、纪山楚墓群、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出土了震惊世界的郭店楚简、郭家岗战国古尸等国宝级文物。民俗民间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厚。应抓住荆门自身的区域特色,着重突出“荆楚门户”独特的地脉和文脉,开发生态旅游精品,体现荆门市生态旅游的内在价值。
荆门市的生态环雷竞技APP境质量基础很好,但对其生态价值的评估还比较欠缺。目前,荆门市对环境污染、环境质量、环境影响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较多,可是对于战略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生态总体评价则较少且不全面。比如,荆门市拥有许多水库,水库中的水面负离子对人的健康会产生良好的作用,虽已有相关的水质评价说明,但是这些评估、评价研究成果现阶段尚并未被扩展和应用到旅游中。若能加强生态评价、战略环境及风险评价等,并将这些评价的成果引入旅游评价,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估体系,按照这种评估体系,对荆门市所有生态资源进行综合和分类评价,则为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要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转变管理机制及经营方式,更多地从生态服务功能出发划分生态功能区,并对这些生态区进行治理和评估,创新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宣传和教育,不断促进管理机制的改革。在确保管理机制完善情况下,加大力度开发生态旅游精品,并申报生态产品品牌。要充分利用现行的优惠政策及资源,将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创新,建设好生态经济区,进一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做精做细,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外的旅游品牌。
荆门市矿产资源丰富,开采的也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也多。当前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平衡,最迫切的就是要进行生态恢复。为此。必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生态恢复工作,按照生态恢复的三大原则闭,即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美学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绿化,恢复采石场的生态与景观。同时也要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治理资金的投入应与当地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转变居民的观念意识,改进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合适的生态循环机制,进而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非凡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探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摘要: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environmental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cultural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economicbenefitstohostcountry)、以及游客满足最大化(maximumrecreationsatisfaction)(Miller,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和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和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和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和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摘要: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山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禾,2004)是摘要:提供保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熟悉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摘要: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和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探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索、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探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摘要: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有关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摘要:
一、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和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摘要: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探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摘要: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定和注重新问题的探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探究。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和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Kirk(1951)即指出摘要: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外形、内聚力和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探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O.Sauer(1925)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of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和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征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假如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功能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探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探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和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难,而成为安宁的自然环境。
(五)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摘要: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凡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探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功能,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实现文化和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跨行业、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实践,对于生态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按照重庆市功能区划分,梁平属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该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融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
(2)风光优美。梁平境内主要有双桂堂、观音竹海、东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大景区。双桂堂景区是以双桂堂为核心的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区;观音竹海拥有约20万亩原生态竹林,是集竹林、山水、人文于一体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自然、人文景观74处。还有“全国第二高石塔”文峰塔、“全国四大蟠龙洞”之一的蟠龙洞、第四纪冰川遗址等20多个景点。
(3)体系完备。一是按照“城市即生态旅游”、“景城合一”的理念,将新城区打造为山水园林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新城,将双桂湖城市生态旅游综合体打造为城市典范之作。二是加快构建以星级酒店为主导,生态旅游度假村、农家乐为支撑的生态旅游食宿接待体系。三是以生态旅游业支撑特色风情集镇建设,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编制完善农家乐发展规划,拟新发展星级农家乐30家,建成特色餐饮店10家。四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城区规划建设非遗展演馆,在城市建设、景区打造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不断研发文化新产品,逐步形成特色生态旅游开发体系。另外,梁平内部环境优势,交通条件便利,地理条件优越。
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梁平也存在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办法不多、缺乏精品、模式单一和设施与服务相对落后等问题。
有专家说,“生态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事。如何结合梁平现状,推动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呢?
(1)以文化为灵魂,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体系。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就要注意改变文化资源展示、阵列的单一模式,把静态的文化资源、分散的文化元素、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贴近游客、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因此,我们要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改造、包装、升级,使无形的文化底蕴有形化、场景化,让游客在细节的体验中固化某些文化特征,有回味的空间,有离别的思念。同时要使其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比如,把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竹帘、癞子锣鼓和抬儿调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民间民俗文化、佛教文化与景区资源、生态旅游线路整合,构建博物馆模式、民俗文化村模式、遗产公园模式、旅游节庆模式、舞台演出模式、手工艺制作模式、旅游商品模式等,切实融入三峡黄金旅游的精品线路,推动梁平旅游由“过境游”向“目的游”转变。
(2)以景观为基础,营造天人合一的养生度假胜地。打造环境生态友好型的旅游,各区县应找准本地特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梁平应立足资源和交通等优势,拓展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资源,要高标准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馆、破山竹禅纪念馆、来知德纪念馆等“文化六馆”,增强文化硬实力;要高起点策划、规划和保护性开发景点景区,把双桂湖、双桂堂整体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佛教文化旅游胜地;把百里竹海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山地自行车运动及露营基地,并加大创意力度,打造一个世界最大的竹阵迷宫、世界最长的竹海栈道、世界最长的竹海画廊、国内最大的中医养老社区等,努力营造自然、野奢、“天人合一”的养生度假胜地,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旅游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有些城市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占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限于传统的观光。所以各个地区要充分挖掘本区域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以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美吸引旅游者来本地区参观浏览,开展旅游活动。为生态旅游业所利用,在不对资源进行破坏的情况下,对环境进行优化重组,物质能量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综合利益。旅游生态资源是能够为旅游者带来享受、体验自然、带来美感具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对象。旅游生态资源还具备浓厚的地方特色,为游客提供生态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服务的都能视为生态旅游。
旅游生态资源会因研究的角度与划分方法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旅游生态资源,包括:全国性的、区域性的或景观性的等等。区域是根据某种指标而被划分出来的。如果在旅游资源开发时不按照区域特点进行统一规划,极易使环境遭到破坏,使植被遭到破坏,水质污染严重。所以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有:生态性、特色性、整体性。
想要搞好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就要先明白生态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具有不同的含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生态资源的开发符合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使旅游真的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主要是以自然风景为特色的旅游形式,旅游生态资源是有自然资源衍生而来的,但是自然旅游资源强调以自然资源吸引游客,而旅游生态资源强调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包含了区域环境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大众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参与。进行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步骤如下
在进行旅游生态开发前,要对规划的范围、规划队伍的建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研究。其中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区域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分析区域经济与财务内容、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对即将开发地区的研究、对准备开发的地区进行是否有旅游生态资源开发的价值等等。
区域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前,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规划目标,明确规划要做什么,规划的原因。规划的目标确定不能笼统或按部就班的抄袭别的地区的目标,而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本地区的生态系统、物种保护和环境问题等。
实地调查主要分为以下步骤。第一,在明确了开发目标后,要对生态旅游环境进行调查与评估,弄明白所规划区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基本情况,包括区域内的濒危物种以及它们生存的现状、基本自然情况等。对需要进行特别保护的区域进行划分,为之后进行科学性的旅游开发提供依据。第二、对规划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对区域所在的旅游资源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根据区域特色,确定如何开发、怎么开发、什么时候开发以及开发的方向,这是之后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的基础。另者,以旅游生态资源的特点确定规划目标,更能够考虑到游客的承载量,从而确定旅游开发的规模。第三、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想要开发的旅游生态资源类型和游客的旅游需求情况,评价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知道生态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游客对其需求程度,从而赢得第一手资料和有效信息,为旅游生态资源的发展找到市场,赢得客源。
在前一阶段,我们已经了解了市场状况。这一步,主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市场目标、生态旅游规划等进行确定。还有具体的促销计划制定、旅游交通、宿舍、基础设施的建设的预测。旅游开发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也要做一个评估。
规划目标已经大概确定的情况下,再将规划的内容进行编制,制定草案,进一步筛选以形成最终的方案。方案中所涉及的内容要齐全,有科学依据,还要让区域居民参与到旅游生态资源规划中来,使所在区域的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制定方案后,用定量定性法及进行评价,有偏差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纠正。
1.产品差异化战略。所谓差异化是指旅游区向消费者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且这种“不同”被顾客认为是有价值的,他们愿意以相同或更高的价格去获得差异化的超值产品。
候鸟资源是在国内具有垄断性,在世界能引起轰动性的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这项资源特色优势,开发出了候鸟观赏这项旅游产品。在今后的时期,应继续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继续保留候鸟观赏在生态旅游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望湖亭、观鸟塔的修建,强化**开展观鸟游的特色优势。
近期,省地调院的一项调查发现**地区的**、**、**、**、**、**、**等地土壤中硒元素含量丰富,适合发展高硒农业,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可以在这些地区开发富硒大米种植基地,富硒油茶林种植基地,富硒水果种植基地、富硒山野菜种植基地等,将这些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富硒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
据了解,硒是人体中具重要生理功能的元素,具有抗癌、抗氧化、抗衰老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因此,“富硒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湖区游览观光、参与农家生活。在这些地区,游客可以尽情体验栽植果树、花木,收割富硒农产品,摘茶菜果,采集菱藕、石臼春米、磨制豆腐,吃高硒绿色农家饭,购买高硒农产品等的悠然、健康和惬意。
集中战略是指旅游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销售一种或几种产品,或对某种细分市场展开营销活动。**地区旅游资源具有山江湖多元空间一体、高丰度构成、互补性强、组合好、内涵丰富、可进入性强等分布特征,适合实施集中战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顾客的利益和需求。新晨
**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尝试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增强生态旅游的竞争力。
进行生态教育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之一,建议筹建“地湿地生物博物馆”,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该博物馆应该包括地湿地的所有生物,而不仅仅只有鸟类,并且定期请**的各中小学参观,不但能提高地湿地生态旅游的知名度,而且培养了中小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和濒临灭绝物种的重要性,更好得达到了生态教育的目的。
(2)可以尝试通过整体包装,打造以**自然景观为重点的核心景区,开发以**为重点的生态旅游景观,建立以“**”为核心的科普景区。
(3)可以尝试把*湖风景区建成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以休闲为重点的风景旅游胜地。
(4)余干和万年可以将其稻作文化和具有地特色的戏剧文化、渔业文化开发成新的旅游产品,永修县可以尝试深挖**古镇文化,走特色文化发展道路。
为充分利用区内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还可以尝试开发其他几条水上旅游线)合理利用**、**、**、**等特色旅游资源,并与**、**、**、**抗洪决胜纪念地及**、**、**、**景区连接,组织暖季(4月至10月)水上旅游线,包括**--**--**--**-**--**线)开发并推出以珍禽观赏活动为主体,其它景点观光为补充的冬季(11月至次年3月)观鸟旅游线.形成环地旅游产业带
目前,地周边开发的景区,规模不大,档次不高,还处在散点状的自由“粗放式”发展阶段,未能形成产业化。要以创新的思维结合环境生态与历史文化理念,规划连接地著名景点和生态区的新旅游线,从而进一步形成**旅游产业带,实现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
网络营销又称在线营销,即旅游区利用互联网络开展市场调研,宣传产品或服务,实现上网交易处理售后事宜。网络营销的特点是营销费用低、营销环节少、信息含量大、营销范围广、营销全天候等。因此采取网络营销战略来促进生态旅游产品的销售。还可以尝试通过开设电子商场,加入相关的旅游论坛、新闻组或公告栏,刊登在线广告,寄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在网上直接生态旅游产品,进行旅游服务报价和电子签约,减少旅游销售环节,为客户提供更低廉、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旅游促销的实质就是旅游营销者通过合理的方式,将旅游区理念、产品及服务等相关信息传递给旅游产品的潜在购买者及其他公众雷竞技APP。可以综合采用多种促销策略,让旅游者(包括旅游中间商)尽快认识产品,以迅速打开市场。
包括报纸杂志广告、电视广告、网上广告、户外广告、印刷品广告(如招贴画、宣传小册、旅游手册、明信片等)。这些广告促销手段传递信息直接迅速、覆盖面广,并可将生态旅游产品优美、健康的品质特征充分展现给消费者。新晨
人员推销是通过销售人员与顾客的直接沟通来达成销售的。这种促销方式具有针对性强、灵活机动的特点。在针对专业团体的会议度假或疗养度假市场而进行的营销中使用这种方式往往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