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迎来25岁生日。25年间,福利中心从鲜有问津到预约等位,从一个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偏僻桃园”,变成如今“大隐于市”的养老综合服务体。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变迁,亦是浙江养老行业25年来跨越式发展的时代缩影。
今年87岁的朱瑚是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元老级住户,从1999年10月入住至今,她见证了福利中心的几度变迁。她回忆道,那时候“公共养老”的理念非常小众,大部分人都认为“子女不孝顺,老人才会住进养老院,丢人”,而且中心地处“城乡结合部”,连常设公交车站都没有,出入极为不便。为了吸引老人住进来,工作人员抽空就跑到各个社区和老年公园发放免费试住的传单,但收效甚微。第一年,整个福利中心加上她只有6位老人,第二年也只增加了六七十位老伙伴,床位闲置超过五分之四。
如此大费周章,按照国家二级福利院标准建造5幢楼500个床位体量的社会福利中心真的有必要吗?站在时间的这头回溯,答案是肯定的。
1994年,浙江全面进入老年型社会,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3%。到2000年,杭州市级福利院、区级老人公寓、街道敬老院床位渐渐开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第二任院长翁歆见证了中心从鲜有问津到一位难求。2004年,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容纳老人的床位饱和率首次达到100%,2007年,中心床位开始需要预约等位,这一年,中心三期建造工程动工,5幢楼扩建到7幢楼,500个床位增加到1450个床位。然而,新增近千床位仍旧跑不过养老需求,之后几年供求落差逐年递增,2011年等位老人超过1000人次,需求最高峰期单人间需排队等待近20年。
需求激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口老龄化加剧。2010年,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9.34%,到2023年末,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增长到1021.0万人,占总人口的15.41%。在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的同时,全省人口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至2023年底已达到82.3岁。二是随着老年人口增加,社会层面上公共养老的理念逐渐普及,老年人不再“羞于”机构养老,养老需求也逐渐多元化。雷竞技APP具备专业护理、完备设施、文娱服务的各级公共养老场所随之成为老年生活的“硬通货”。三是城市化进程让出行更方便。随着杭州市区版图不断扩大,原本颇为偏僻的和睦板块,现如今成了闹中取静的市中心河景地段,在拱墅区政府的支持下,福利中心门口增设76路常设公交站,无论探亲访友,还是自住出行,都不再是难题。
朱瑚说,2023年开始,中心的床位压力好像没那么大了,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床位设置开始进行人性化调整,多人间改为双人间,双人间改为单人间,床位缩减到1300余个。最近几年,中心的规划方向似乎从如何承接更多的入住需求,转变为进一步提高老人的养老居住条件,人均居住面积和拥有护理员比例显著提升。7年前,王育华和老伴一同入住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双人套房,甚至可以从家里搬来整架钢琴添置到套间里。
这一现象折射出我省养老服务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养老模式进入多维选择时代。以杭州为例,2023年以来,杭州市大力实施“机构跟着老人走”行动,重点落实1万名常住老年人配建不少于300张床位等规划要求。2023年,全市累计建成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700余家,率先全省试点推行家庭养老床位,提供24小时机构式照护服务,雷竞技APP累计建床6700余张,探索实现机构床位“搬进家”,让“身边-家边-周边”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照进现实。
放眼整个浙江,截至2023年,全省养老机构总数为1645家(注册登记),床位总数23.84万张。乡镇(街道)康养联合体724个,覆盖率达53%。全年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1.31万人,在职持证养老护理员达3.21万人,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达23.96人。现如今,老年人养老有了更多选择,既有媲美五星酒店的高端养老社区,也有配备专业护理员的居家养老照料,不同规模、不同维度的养老服务模式可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