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发布,吕梁岚县《创新探索生态建设带动生态扶贫新路径》案例成功入选。
2014—2015年探索购买式造林,2016年试点合作社造林、合作社管护,2017年以来开展规模化造林,2018年试点引进大果沙棘实施林业资产收益改革,到如今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近十年间,岚县通过生态建设带动生态扶贫、促进经济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和共建共赢。
岚县多方探索破解路径,2015年先行试点“购买式造林”,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撬动社会资金、劳动力、荒山荒地等生产要素投入林业领域,达到政府花钱买活树、群众参与创收益、社会层面优生态的效果。
2016年,岚县开展“合作社造林”试点,组织贫困户成立造林合作社,共成立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02个,覆盖12个乡镇,在全国率先开展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承接造林绿化工程和林业管护服务。实行“树种到谁家承包荒山荒坡上,所有权归谁家”的“树随地走”新机制,最大程度调动造林积极性。
数据最有说服力。2017年至2022年底,岚县投入3.63亿元,共完成造林40万亩,全部由全县102个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完成,带动2万贫困社员,年人均造林收入达6000元以上。成立管护合作社10个,护林员777人,其中生态护林员215人,年人均收入7000元以上,全县森林“有人治、有序治、有力治、有效治”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岚县坚持“生态是最大的品牌,林业是最大雷竞技APP的资产”,积极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化路径。
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县乡政府居中协调服务,村集体代农户监督管理,企业承担经营风险,贫困户以退耕还林地经营权、部分退耕还林财政补助资金作为股份获得资产性收益和保底收益,通过参加劳动又获取了劳务报酬,形成“企业+村集体组织+合作社+退耕农户”的利益共同体。
制定《岚县开展林下经济培育试点实施方案》,推动林下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界河口小蛇头村发展大果榛子,目前建成20亩苗木繁育基地;普明镇发展连翘、西梅、李子、沙棘等经济林树种……通过“党建引领、合作社领办、群众参与”的生态帮扶模式,岚县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林下经济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
岚县依托中国科协、国家乡村振兴局派驻的产业顾问组,建立全国首个沙棘院士工作站,制定《岚县沙棘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3—5年产业行动计划,规划“一圃雷竞技APP、二镇、五基地、八点、一园、一中心”的空间布局。全县沙棘林面积达30万亩,计划扩大沙棘种植产业规模至50万亩,推动建成全省最大优质沙棘原料基地。加速沙棘加工转化,打造秀容慧果沙棘品牌,着力构建以沙棘果浆、果油、籽油等为主要产品的沙棘深加工产品体系,年产值1.5亿元,带动3万余名脱贫人口人均增收5000元。
岚县因地制宜建设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华润岚县30MW光伏扶贫电站采用“畜牧+种植+光伏”模式,将适合开展“光伏+”项目电站的光伏板支架全部设计为1.5米以上高支架,兼顾种植业、养殖业与光伏发电。全县14个分布式村级扶贫电站支架下土地也大面积推广种植玉米、牧草等作物,实现土地综合利用与村民增收效益最大化。全力实施总装机规模720兆瓦的9个新能源项目。推动电站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的王狮乡蛤蟆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落地建设,更好地将水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23年全县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达到1000兆瓦。
岚县抢抓全省A级旅游景区倍增机遇,打造“山水花城”生态旅游品牌。2023年签约的土豆花景区开发建设项目、白龙山景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和千年古镇开发项目总投资8.42亿元。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推出蛤蟆神沙棘小镇一主五辅的旅游度假区避暑基地及界河口镇沙棘小镇等一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吸引周边城市人群疗养旅游,形成全域推进、城乡统筹、四季交错、一二三产融合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通过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构建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体系,岚县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把“绿水青山”的颜值转化成“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绿”“富”共赢。(成凯、梁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