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有地养老”、还要“养得起老”、更要“养得好老”。11月6日,记者从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以来,青岛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兜牢残疾人保障底线、优化关爱服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中,青岛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通过织密三级服务网络、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满足老年群体所需所盼,让老年人“养老”加速变“享老”。
作为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2023年青岛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为215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5.17%,高于全国和全省老龄化水平。
青岛市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牵头推进爱老助老五项行动。强力推动人大议案落地落实,行动实施三年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和老年人助餐服务全面铺开,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住宅公共空间和口袋公园适老化改造进展迅速,老年教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老年人生活环境更加便捷、舒适、幸福。
青岛市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218元,高出全国、全省标准115元、50元,老年普通居民全部纳入居民医保保障范围,多次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贴标准;加大统筹共济保障力度,更好保障老年群体慢性疾病门诊治疗需求。
青岛市持续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医疗机构普遍开通老年人绿色通道,全市33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疗机构全部设置老年医学科;全面推行老年人“健康照护”管理,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全市911万城乡参保人,解决8万余名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难题。青岛市还稳步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全市12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开展防非反诈宣教活动,面向老年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对涉老诈骗犯罪开展常态化打击,有力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为了解决老年人“有地养老”的问题,青岛市构建养老机构、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村居养老服务站三级网络。首先,发挥养老机构固本强基作用,拓展养老机构服务示范、行业指导、应急救助、资源协调等功能,全市现有养老机构302家,其中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284家,占94%;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7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3.7万张,占80%,有效保障老年人入住机构刚性需求。其次,发挥镇街中心区域枢纽作用,在全市137个镇街建成139处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具备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助餐送餐、助洁助浴、长短期托养、精神慰藉等服务功能,承接养老机构优质资源,并向村居一级延伸。同时,发挥村居站点前沿阵地作用,建成1032处村居养老服务站,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按需灵活设置助餐送餐、照护服务等功能,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可及、平价优质的养老服务。
据介绍,“一餐热饭”是高龄、空巢、独居、失能等老年人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让老年人烦心、家里人操心、社会上挂心的民生实事。有的老年人受家庭、身体等条件限制,做饭不便、吃饭凑合,助老食堂能很好解决他们的就餐需求,让老人们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助餐工作,并作为爱老助老五项行动之一列入人大议案,通过建设施、优管理、强服务,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全市老年助餐机构数量达到1265家,服务老年人就餐1337万人次,老年助餐订单总金额达到1.16亿元。
为了实现老年人“养得起老”,青岛市持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制定出台“1+N”基本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发布青岛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对老年人分层分类予以政策支持。
青岛市聚焦特困低保老年人,落实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困难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保障政府兜底保障老年人“愿住尽住”“愿养尽养”,目前,全市共保障2998名特困低保老年人入住机构,雷竞技APP平台共为8380名特困低保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
青岛市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将入住机构有保障,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机构享受补贴额度由原先的每人每月350元提高到400元。实行居家养老有优惠,失能失智老年人购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折扣补贴由原先的6.5折提高到5折;农村失能失智老年人送餐补贴标准由2-4元提高至2-6元。适老改造有选择,运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对包含失能失智老年人在内的经济困难和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政府按照每户2000-3000元标准进行补贴,老年人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改造项目。
青岛市聚焦一般社会老年人,对普惠性养老服务补贴政策进行提标扩面,市区两级助餐补贴享受人群范围由70岁以上老年人扩大到65岁以上老年人,农村7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折扣补贴由原先的6.66折提高到6折,60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保费标准由每人每年25元提高到30元,额外增加随访回访、健康指导、住院接送、陪同就医等服务项目。针对80周岁以上老年人,青岛市在按时发放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的基础上,推进各类资金免申即享、一卡发放,提升老年人使用便利度。
今后,青岛市养老机构评定等级有了新办法:从高到低依次为五星+(★★★★★+)、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
前不久,青岛市民政局、青岛市财政局联合印发《青岛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将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依据相关标准组织开展等级评定,等级从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五星+六个等级,全市五星+养老机构数量不超过5家。
2024年以来,青岛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实现老年人“养得好老”。首先,建立机构连锁运营机制推动“整体提质”。坚持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对三星级以上的养老机构予以等级评定奖补,鼓励引导优质养老机构兼并整合、优化提升“小弱散机构”,提升整体服务水平、降低风险隐患。其次,建立机构居家社区贯通机制确保“服务下沉”。由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运营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须具备长护险定点单位资质,由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连锁托管运营辖区内的养老服务站,推动机构社区居家纵向贯通、一体化运营。此外,建立扶持退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每年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经营状况、服务人次、口碑评价等进行考核评估,对安全有保障、服务有质量、价格有普惠的机构重点扶持,对考核不达标的机构采取联合惩戒、强制关停等措施,目前已对特困人员供养机构进行资质筛查和优胜劣汰,将全市具有特困人员供养资质的养老机构数量由93家优化调整至56家,有效保障特困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和供养服务质量。
青岛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出台《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分层分类实施常态化救助帮扶,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政策互联互补。救助对象由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和全体遇困居民拓展,救助内容由物质资金救助为主,向医疗、雷竞技APP平台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互相衔接拓展,向“物质+服务”多维救助拓展,救助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社会力量”拓展。对急难型临时救助,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先行救助。
自2024年1月起,青岛市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115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6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低保标准的1.5倍同步提高,保障标准位于全省前列。截至9月底,全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7.6万人,保障城乡特困人员1.3万人,临时救助困难居民1.5万人次。
为了实现精准救助,青岛市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利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聚共享22个部门77项救助数据信息,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线上比对和线下核查相结合,今年以来共监测预警2.7万余人次,救助帮扶1100余人次。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完善镇(街道)“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和“社会救助一件事”系统,将12个救助部门28项救助事项纳入社会救助一件事,低保、特困、低边家庭实行一次申请授权、一次调查核对、一次审核确认,目前共受理“线上、线下”困难群众救助申请、雷竞技APP平台转办6万件次,实施救助帮扶5.4万人次。
此外,青岛市积极链接资源,提高救助效能。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实施项目化运作,为困难群众开展心理救助、社会融入、照料服务、资源链接等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推动社会救助由“供给型救助”向“需求型救助”发展。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衔接。鼓励引导慈善组织有序、高效参与社会救助,开展慈善救急难行动,建设救急难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实现困难群众需求与社会资源项目精准对接、精准帮扶。2024年,全市发动16家慈善组织设立慈善救急难项目20个,募集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帮扶困难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