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家养老机构,6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8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桃花源记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晚年生活正逐渐成为我市众多老年人身边的写照。
截至2023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0.85万,占总人口比为31.5%,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3.92万,占老年人口的12.7%。与此同时,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跟进。
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目标,我市不断汇聚养老服务资源,持续提升养老服务品质,逐步拓展养老服务范围,雷竞技APP平台打造形成“慈有颐养”家门口幸福养老实践样板。
“30多张床位几乎一直都是住满状态,现在还有不少老人排队。”11月13日,在白沙路街道隆兴村一家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管理负责人宓立军告诉记者,医疗和养老服务无缝对接,贴心的服务形成口碑,让这家运营4年的养老机构床位十分紧俏。
从鲜有问津到预约等位,从一个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偏僻桃园”,变成如今“大隐于市”的养老综合服务体。白沙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变迁,亦是慈溪养老行业跨越式发展的时代缩影。
“以前‘社会养老’的理念非常小众,大部分人都认为‘子女不孝顺,老人才会住进养老院’。近年来,市镇两级养老机构床位渐渐开始紧张起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需求激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老年人口增加,社会层面上公共养老的理念逐渐普及,老年人不再“羞于”机构养老,养老需求也逐渐多元化。如今,具备专业护理、完备设施、文娱服务的各级公共养老场所随之成为老年生活的“硬通货”。
2013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特困对象集中供养,将分散在各镇敬老院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到市级2家福利院,通过统一认定标准、供养规范,明确市镇两级供养职责和经费保障机制,树起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慈溪样板”。
同年,我市又在全省率先启动镇级敬老院综合改造工程,创新“政府主导、第三方品牌运营”模式,引入北京恭和苑、上海兰公馆等专业机构,同时培育和发展“安之笑”等本土养老服务连锁机构,增强地方养老服务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形成“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服务能持续”的机构养老体系。
“唱首祝福歌,我们相亲又相爱,祝福你健康平安……”11月13日,慈溪恭和苑里充满欢声笑语。当天,20余名老人度过了一个温馨、难忘的集体生日会,唱生日歌、切蛋糕、送祝福,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笑容。
作为我市以品质康养为特色的养老公寓,恭和苑目前住着150余位老人,平均年龄87岁。“自理区长辈4800元便可尊享高品质养老服务。”慈溪恭和苑负责人劳琼琼介绍,养老院还入住了不少来自外地的老人。
“吸引他们前来的,除了高品质的居住环境,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认知症照料服务体系。”劳琼琼说,随着阿尔茨海默症长者群体比例的不断上升,慈溪恭和苑结合浙江省认知症专区建设,融入乐成恭和忆家认知症照料服务体系,搭建北京医疗资源远程向内服务,实现“北京-慈溪”一体化认知症照料模式,为慈溪长者搭建养老多维度服务选项。
在逐渐完备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下,养老模式进入多维选择时代,既有媲美五星级酒店的高端养老机构,也有配备专业护理员的社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晚年生活有了更多选择。
“这里比家都舒心。”11月13日,在胜山镇老年公寓,今年90多岁的励奶奶说,这里饭菜干净可口,卫生打扫得也很勤,还有健身室……她还展示自己穿的衣服干净得体。
同样在胜山镇养老服务综合体,晒太阳、聊天、看电视、棋牌桌前对弈,50余名老人在这里颐养天年,6名护理员每天悉心照料着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开业一年来,他们收获了无数来自老人和家属的感谢。望着满墙锦旗,养老院运营管理负责人俞鸿无限感慨。
“我们养老院运营3年来,仅能保持收支平衡。”胜山老年公寓负责人赵丽妲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分为公办、民办、公办民营三类。市区多数养老机构并不愁客流,相较之下,一些位于郊区和乡镇的养老院仍旧面临“吃不饱”的尴尬。
“除去政策补贴部分,一半以上养老机构收支只能持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财政兜底的公办养老机构一直以来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老人与日俱增的多元化需求。
2023年,我市在全省首批启动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成立慈溪市福溪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标志着养老服务模式的新突破。“通过国企化改革,养老服务业形成更灵活的运营机制、更丰富的服务项目、更合理的薪酬体系。”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动力不足、服务品质欠佳、人员供给不足等,基层普惠养老机构普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赵丽妲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群体潜在养老需求已不仅局限于基本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专业医疗服务供给以及心理疏导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激增,在乡镇级养老机构,这一短板经常由志愿服务人员来补齐。
在掌起颐养院,提起邹黎明,附近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她是掌起镇阳光日间照料中心创始人,她将自己的房子改成了托养中心,为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出资配备了各种硬件设施。之后,她又将这个日间照料中心改成了集养老助残功能于一体的全天候托养中心,凭借一己之力,托举起当地的养老事业。
“养老事业还需要全社会共同托举。”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社会养老事业逐步发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邹黎明”活跃在养老服务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