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导致老年人口在社会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加,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亿, 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1];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 300万, 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10.12%[2];上海市杨浦区常住人口为131万,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37%[3]。 “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00%[4]。在未来,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同时发生,这给我国养老和老年护理等卫生服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研究统计,在老年人选择的护理方式意向中,希望在家中护理者占47.16% ,选择老年护理医院者占19.12%,选择建立家庭病床的占13.19% ,选择养老院的占19.13%。享有医保的老年人中22.18%的生活不能自理者选择老年护理医院[5]。可以看出,希望在家中得到护理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老年人占受调查者的60.00%以上。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的供给量远远小于需要量[6]。调查显示,上海65岁以上老人中有40万左右需要老年护理服务,老年护理服务主要分为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四个方面,老年护理院实际开放床位1.2万余张,养老院的养老床位4万张[7],参考床位周转率3.34人次/年来计算[4],大多数的老年护理服务需要通过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的途径来展开,显示出以家庭为单位的老年护理服务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在这一问题上,日本的介护理念和制度非常值得借鉴。
日本作为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于1963年制定出老年人福利法,提出了“介护”一词。所谓介护是指把老年人或因身心障碍导致日常生活处于困难状态的人作为服务对象,以对其进行专业性援助为基础,从满足被介护者身体、精神、社会适应各方面的要求,确保其成长、进步的健康生活为目标,最终达到满意的自立的生活。介护的理念是指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护助及照顾,它包含了自立生活的支援、基本人权的尊重、获取正常的日常生活及自我价值实现援助等[8]。日本的介护实行保险制度,于1998年制定,2000年正式开始实施。日本将介护等级分为6级,依据日常活动能力(ADL)和需要帮助的时间分为“需要支援”、“需要介护1~5级”,需要介护的级别与需要帮助的时间和内容成正比,级别越高,需要帮助的时间越长、帮助的内容越多。其中“需要支援”的老人属轻型,由于资源有限,一般安排在家,由介护士上门服务;“需要介护1~3级”的老人,有条件时可以短暂住托或日托,待功能状况改善,ADL恢复后回家;“需要介护4~5级”的老人,原则上应住在老人院等介护机构中[9]。其对应的服务内容为:访问式介护、访问洗澡介护、访问护士、家庭访问理疗康复训练、入住式介护(日归型)、入住式理疗介护、短期入住式介护[10]。可以看出,介护制度是以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根据老年人对护理照顾的实际需要而确定服务形式与内容,将家庭与养老机构结合成为连续体,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在介护人员的专业化方面,为了保证介护服务的质量,日本厚生省对参与家居访问看护的护士资格,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必须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上;同时还规范了介护士的工作内容、考核与培养的方法。日本《社会福利士和介护福利士法》对介护士的定义为“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帮助因身体或精神上的障碍而难以正常起居者入浴、排泄、进食等,并对其他照顾人员和被照顾者进行相关指导工作的专业人员”。介护士是介于临床护理和传统家庭照顾之间的,接受过专业理论、技术培训并通过国家资格考试注册的一类护理人员,主要就职于社会福利部门[9,11]。典型的介护福利科日校,其介护士的培养课程包括基础科目、专业科目、实习、特别课程等4个模块共1 620学时,最后经全国统一考试取得国家资格证书,才可以从事介护工作[12]。
介护制度既保障老年人生活不便时有人照料、有病能及时得到医疗和护理,又能尽可能提高劳动人口照顾老年人的效率(节约劳动人口的劳动力),同时减轻医院、护理院床位不足带来的压力。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介护的理念不断得到重视并推广普及,日本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介护服务管理体系和介护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而我国目前开展介护服务的地区较少,从事类似日本介护师(士)工作的基本上也是医院的护工、社区的家政服务员,对于该类人员以及相应服务模式的培训及管理,与国外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借鉴国外先进的介护管理经验,探索适应中国医疗体系的“介护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构筑一个符合医学发展规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以满足全社会对老年护理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目前社会医疗保障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介护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审视国内老年护理的形式,其显著特点是实现了老年护理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三种方式在功能上的连续统一。根据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和护理照顾的实际需要评估,以家庭为基础的工作层面,由专业人员进行护理服务。这种模式显然比各种养老方式独立分隔更为合理高效。“介护式”家庭病床服务可在临床医疗之外,更好地提供方便价廉的家庭医疗护理、康复训练等服务,既能让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到医院标准的治疗,给患者和家属提供更为便利和个性化的服务,又能适当缓解医疗机构住院病床紧缺的压力。根据我国实际,我们提出“介护式”家庭病床服务的操作模式。
3.1 建立“介护式”家庭病床服务的需求等级评价、收费标准和筹资补偿机制
建立“介护式”家庭病床服务的等级评价标准是介护服务计划制订和实施的首要步骤,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情况和实际服务需要,按照介护需求等级评价标准确定介护服务内容,并进一步核算收费标准,是介护式家庭病床得以持续实施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多数居民尤其是处于经济的老人,要承担家庭护理的费用确实存在的困难,及其导致的社区卫生服务出现的“高需要、低利用”的现象[13]。目前有关研究均认为,发展和完善家庭病床,必须将其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大政府的基本投入和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并提高其限额,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13~16]。
一方面要结合院校护理教育,积极开展社区介护工作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扩宽培训渠道,开展社区护士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另外,应把好社区护士入口关,与劳动人事部门达成统一,建立社区介护工作人员岗位资格标准,强调介护人员必须持有经过审批许可的“上岗证”才能进入家庭或社区从事护理工作,从而保证介护式家庭病床服务的质量。
应结合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特点,充分考虑影响家庭护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如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环境条件、工作时间等,研制适用于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介护式家庭病床服务的业务管理和绩效评估有科学正规的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介护式家庭病床服务的需求评估标准,明确责任范围和服务内容,确立服务规范,研究制定行业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告(第1号)[Z].2011-4-28.
[2]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11-5-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上海市杨浦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11-8-1.
[4]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0-06-01.
[5] 施永兴,王光荣,杨芬红,等.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4):551-554.
[6] 田国栋,熊建菁,张,等.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4):555-556.
[7] 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现状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04-405.
[8] 熊仿杰,袁惠章.老年介护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4-16.
[9] 刘雪琴.日本老年介护介绍[J].中国护理管理,2005,15 (3):54-55.
[10] 王海蓉.日本老年介护保险与护理服务介绍[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77-78.
[11] 刘珊,王静.日本介护福利士及其培训[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3):106-107.
[12] 熊仿杰,袁惠章.老年介护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24.
[13] 孙敏,刘丹萍,李宁秀.高龄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 (1):492-511.
[14] 陆燕飞,邵宝蓉.家庭病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价值和改革思考[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 (9):478-479.
[15] 杨柳,吴涛,张菊英.我国家庭病床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 (6):821-822.
土家医认为老年痴呆多由涎阻、血瘀、肝火、脑髓空虚等引起“脑衰”征象,出现“老小型”性情和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言语不对,算数不准等表现[1]。由于老年痴呆病位在脑,病程为渐进性发展,表现在神志,出现的症状呈慢性持续性的各种各样的精神功能减退或消失,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现代医学把老年痴呆分为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继发性痴呆四个类型,认为“痴呆”是后天获得的,是慢性持续性的,是在病人意识清楚情况下出现的,是在器质性疾病基础上脑功能弥漫性紊乱引起的,是一个综合征,是可以治愈或改善的。根据近期有关统计,全球每7秒钟就新增1名老年痴呆患者,他们在承受不幸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在21世纪,人类必须应对老年痴呆带来的巨大挑战。因此,在护理方面需进行系统性、持续性的干预,寻求有效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以达到康复的目的。
在传统土家医学中,医、药、护为一家,其服侍技术为医生所掌握,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也进行了护理。在医嘱中开了方药,也给患者或家属传授了服侍方法,实现了生活护理、特殊护理和社会护理,使老年痴呆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干预,阻断了病程的进展,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之重新走入社会,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老年痴呆土家医护理模式可归纳总结为家庭护理、社会护理和医疗护理的模式:家庭护理,古称“家里服侍”。服侍的内容包括基本护理、生活护理、精神护理等;社会护理,古称“关怀服侍”。服侍的内容包括心理护理,情志护理等;医疗护理,古称“治病护理”。服侍的内容包括服药护理、推摸护理、针灸护理、功能护理等。
以上三种模式构成了土家医对老年痴呆服侍的基本模式,体现了人性化服侍主要特色。
老年痴呆土家医传统服侍技术有常规服侍技术、心神服侍技术、肢体语言康复技术、治疗服侍技术,共同构建了老年痴呆土家医护理技术体系。
1.2.1 常规服侍技术老年痴呆是一种心神类疾病,主要表现为人格、智力、学习记忆、推理判断、心理等方面的异常,所以,常规服侍主要包括注意清洁卫生,帮助患者清洗头发,清洗口腔,清洗全身皮肤,搞好日常生活照料,测简易智能、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活动等。
1.2.2 心神服侍技术老年痴呆的核心症状是记忆障碍、认知障碍和人格障碍。常见有躁狂、妄想、偏执、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计算学习降低、情感不稳、易激惹、冲动、激怒、情绪低落、悲伤、无情、多疑、嫉妒、固执、幼稚、自私、行为无目的、古怪等表现。针对记忆、认知、人格障碍出现心神方面症状,主要做好心理服侍和情志服侍,尊重患者,用轻柔、温和的语气,切莫与患者抬杆、计较。尽量满足病人的生活需要,态度和蔼,认真听取病人的陈述,认真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对病人耐心,多体贴、多关心,积极配合医师治疗,消除患者忧郁、低落的情绪。
1.2.3 治疗服侍技术老年痴呆属土家医“脑衰”病范畴,要治好此病相当困难,但选择一些补脑、益智、调神、定志等的药物和方法,能延缓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土家医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把老年痴呆分为脑髓空虚、痰涎阻窍、瘀血阻络、肝火上犯四个常见类型。脑髓空虚型,症见头昏耳鸣,记忆减退,遗忘、幼稚、精神萎靡、腰酸腿软,四肢无力,舌淡,脉细弱,治以补脑益智为主,常见药物有:地杉、灵芝、白三七、孩儿参、八月瓜、牡丹七等;痰涎阻窍型,症见头昏头闷、情绪低落、悲伤无情、多疑嫉妒、耳闭,舌苔滑腻或黄腻,治以豁痰开窍为主,常用药物有:水菖蒲、胆星、法夏、陈皮、白果等;瘀血阻络型,症见错构、行动无目的、妄想偏执、自私、头痛头胀、四肢麻木或偏瘫,舌紫暗,脉细涩,治以活血通络为主,常用药物有:血三七、三百棒、血当归、蚂蝗、土虫等;肝火上犯型,症见躁狂,易激惹愤怒、冲动、口干口苦、头晕目眩、面红耳赤、舌红苔黄干、脉弦数,治以清肝泻火为主,常用药物有:紫花龙胆、黄珠子、水竹、水黄连等。
另外,可斟情选用药浴、头熨外治法,促进智力康复,增强记忆力。做好药疗护理,特别是在家煎药者,一定要仔细交待家属煎药及服药的方法,并随时跟踪,交待清楚,有什么反应及时与医师、护师联系,及时解决。
1.2.4 肢体、语言康复技术老年痴呆除记忆、认知、人格障碍症状外,常伴有失语、失用,如语言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对语言、身体康复至关重要,土家医对语言、肢体功能障碍有一定的康复方法。
语言障碍,为脑窍不通所致,表现首先是找词困难,随后命名不能、错语,继而出现失语,进而出现重语,最后发出不可理解的声音,终至缄默不语。采用“药包”热熨头部、咽喉部,药物多选用芳香开窍的水黄蒲、隔山香、水菖蒲、麝香等,同时也可用银针刺百会、耳尖、角孙、廉泉、哑门等穴,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平时帮助发语,服侍者领读,嘱患者跟学,加强发音功能训练。
失用,为肢体经络不通所致,临床表现为已熟练掌握的技能丧失。轻度有不能用筷子、扣衣、系鞋带、穿衣裤、洗澡、剪手指脚趾甲等日常生活动作;重度不能上下床和站起,失去生活能力。对失用患者,常用银针刺四肢有关穴位,上肢多选用曲池、外关、内关等穴位;下肢多选用风市、委中、膝眼、足三理、三阴交等穴位。一般多用药浴四肢,常选通经活络祛风的伸筋草、七架风、血通、钻山风、活筋草等药,水煎取汁浸足或温药液外洗下肢上部,上肢上部。平时服侍者可推、捏、抹四肢肌肉,达到理筋的目的。对重度患者帮助活动四肢关节,多做曲伸运动,防止关节僵直,对轻度患者进行肢体活动锻炼、陪走锻炼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土家医护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出现了新的内容,传统的服侍技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在继承传统的有特色的方法外,还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老年痴呆土家医护理模式和方法。本项研究根据中央、国务院2007年1月22日颁发的《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提出以下新的护理模式和方法。
构建居家护理、老年公寓护理、医疗机构专业护理三位一体的老年痴呆护理模式。构建居家护理为基础,老年公寓护理为依托,医疗机构专业护理为补充的新型护理体系。
初期,即第一阶段病人以早发现、早干预为主,居住在家,采用居家护理模式,要鼓励患者尽量参加社会和日常活动,包括脑力和体力活动,这样有助于维护和保留病人的社会和日常生活能力,延缓智能衰退的速度。对伴有抑郁、焦虑、妄想等症状的病人,家庭或社区医生给予心理护理。
中期,即第二阶段病人,多有空间定向障碍,生活部分不能自理,主要是防走失、防意外,对于白天家中没有人照料的,要住老年公寓,需陪护人员进行照料(农村住老养所、社区住老休所),进行老年公寓护理,由通过专业训练的陪护人员进行护理,社区医院护理人员定期指导,社区医生定期检查和指导用药。此阶段病人在家居住或老年公寓居住,应在病人身上携带必要的身份证明和联系方式,以防意外。在药物治疗护理上,要提醒病人按时服药,进行早期干预,对数学模糊患者,照料人员要把每次服用药物送到患者口中,服下后离开。此外,按医嘱给予相应的食疗,如:多吃水果、蔬菜、豆类等,以延缓脑功能衰退。
晚期,即第三阶段病人,大多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专人照料,应定时翻身、拍背,预防睡疮和预防受凉及下身疾病。原发病不重者需住社区医院;对原发病重,需住专业医院,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语言功能障碍和肢体失用患者要进行语言、肢体康复训练和锻炼,配合药物、针灸、药熨、药浴,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促进语言、肢体功能的康复。
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1.3%。老年痴呆65岁以上患病率为3%~8%,80岁以上为30%以上,我国现有约7 000 000~8 000 000患者,这一数字还在快速增长。针对中国老年性痴呆患病率高、致残率更高,公众对痴呆的知晓度低、就医比例低、治疗率低、科学护理更低的特点,政府部门予以了高度关注,卫生部部长高强、副部长将作君先后就此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对老年痴呆患者提供入户护理,陪同看病和日间照料等社区护理服务,政府还将加强对老年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技能培训。中央、国务院2007年1月22日作出《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积极探索和实施‘爱心护理’等工程。从老年预防保健入手,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出行安全和起居方便的环境。”对老年痴呆患者目前尚难治愈,但早发现、早干预能够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属和服侍者的护理对痴呆患者尤其重要,有时甚至比药物更有效。
我们通过对老年痴呆土家医服侍模式和传统技术方法发掘和整理研究,结合现代社会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提出新的模式,结合现代医学科学,发扬土家医特色的服侍方法,提出分阶段分期护理措施和方法,为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开辟了一条有益的途径。
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老干部保健科治疗的轻、中、重期老年痴呆症患者80例,均等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观察组采用责任制根据患者不同程度进行的综合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3个月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
结果:对于轻度患者,两组护理后MMSE、ADL评分较护理前无明显改变,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对于中、重度患者,观察组护理后MMSE、ADL评分较护理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MMSE、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P
结论:综合的责任制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中、重期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功能,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老年痴呆症经常发生在50岁以后人群中,老年痴呆症严重影响到了患者老年生活,给社会与家庭经济带来了困难。患者患病后会出现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视空间辨认、情绪等方面出现障碍 [1]。本文研究着重研究80例患者护理前后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老干部保健科治疗老年痴呆症患者80例,其中轻度患者20例,中度患者50例,重度患者10例,所有患者中女60例,男20例,平均年龄68.34±10.25岁,平均病程4.45±2.34年,患者文化程度文盲20例,小学以下30例,中学30例,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美国NINDS―ADRDA标准诊断 [2],临床早期表现为记忆力衰退、穿衣困难、不记得亲友面貌,重度患者基本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无严重身体躯干疾病。将患者均等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后采用不用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护理:对患者进行分析和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常识、数字概念和计算能力五方面训练,训练护理过程统一由护理人员进行。观察组护理:①分责任制安排护理:将40例患者分成轻、中、重三小组,每组由不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每小组安排3名护士,组长负责监督护理到位情况;②根据病情情况制定护理内容: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对轻度患者安排其加强身体锻炼,对患者演示一些复杂图片、实物,对常用单词作归纳和分类,对患者进行提问并要求其作答。对中、重度患者合理安排常识问题,一对一智力问答,对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加强休息,用脑适量;③心理护理:在患者清醒、意识清晰时,微笑解释所患病情,并告知患者不必紧张,对焦虑与抑郁的患者与其耐心的沟通,使患者了解病情并积极战胜它;④生活护理:对轻度患者在生活上嘱咐患者注意多参加一些对身心健康有利的活动,与朋友广泛的交流,对中、重度患者照顾其生活起居,提高功能训练强度,以尽快达到护理效果,防止病情恶化。护理三个月后观察护理效果。
1.3 疗效判断。患者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评价,量表一共有5个认知功能能力,满分为30分,分数越低表明痴呆情况越严重,划分是否痴呆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因此如果老年人是文盲又小于17分、小学又小于20分、中学以上又小于24分,则为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ADL评分,满分为100分,日常不能自理完全依赖分值为0-20分,重度依赖为25-45分,轻、中度为75-95、50-70分 [3]。
1.4 统计学分析。将所得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包处理,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或X2检验,按α=0.05的检验水准。
2.1 两组患者MMSE量表评分比较。对于轻度患者,两组护理后MMSE评分较护理前无明显改变,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对于中、重度患者,观察组护理后MMSE评分较护理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后(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两者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见下表2。
随着我国社会步入高龄化阶段,老年痴呆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该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4,5]。解决老年痴呆症带来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预防,临床来看,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老年病的人患老年痴呆的风险要大一些,控制好“三高”,对预防老年痴呆有利 [6]。在进行老年痴呆治疗的同时,人们往往会忽略老年痴呆的护理,人们对老年痴呆症的治疗这一误区导致了患者病情的恶化,有研究资料显示,控制老年痴呆时可进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大脑功能锻炼,保证睡眠时间等护理措施可以更好的提高治疗效果。社会对于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缺少关爱,尤其是对丧偶老人,关怀程度更是不够,由于现在我国社会环境情况,老年患者子女多不在身边,家人不能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沟通交流,这对于临床的护理人员护理要求又进一步提高了要求。
老年痴呆症症状表现根据患病程度不同有所不同,早期表现为轻度语言功能受损,中期表现为记忆力严重丧失,重度期患者更为严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情况。本文采用有责任的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40例患者,轻、中、重度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本文笔者认为综合的责任制护理干预可以改善中、重期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功能,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然而,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护理还是需要积极进行组织研究,以期取得更好更佳的护理效果,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1] 陈兰燕.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J].医学信息,2014,27(3):387-387
[2] 李春利,陈艳.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6):1182-1183,1184
[4] 吕海兵.中医药分型论治老年痴呆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1):1209-1210
很多离退休人员由于职业、地位、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长期紧张规律的职业生活,突然转到无规律、闲暇的离退休生活,社会角色的转变,人际关系的疏远,以及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的改变,难以适应而产生了焦虑、无所适从和失落感。更有一些人会因为无所适从而感到孤寂,精神空虚,甚至生病。因此,作为从事保健护理工作人员,如将中医养生护理理念应用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利用中医护理丰富的理论知识、独特的护理技术、简便易行的工作疗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式对病人的健康进行调护将有着积极的意义,符合生存学中环流、协调、平衡的基本原则,是极具价值的保健意识和模式。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其中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中医辨证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中医护理的原则是以中医辨证治则指导护理工作的,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 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胜于治”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等护理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病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特点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病人作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一致的。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仅要观察局部病变,同时要观察相关脏腑的变化。体表的变化可影响有关脏腑的功能,而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在体表反映出来。因此,可从机体局部的变化来推断整体的反应状态,测知内脏病变。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病人的体质情况及外界环境对病人的影响等,进行全面观察了解,正确认识疾病,施以妥善护理。
当前,在中医医疗机构中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人员,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我们从事西医临床护理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了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针灸、刮痧、推拿耳针、中药熏洗、中药灌肠、耳穴压籽、中药坐浴、中药足浴、中药离子导入、拔罐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供我们借鉴。
采用中医的护理原则从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对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其目的在于减少老年人照顾日常护理率,最大程度提高老年人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促使老年人建立新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减低疾病的危险因素,降低国家老年人口负担系数。
在疾病的护理上,中医十分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关于这些方面的论述,历代医书均有记载。
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人际关系的疏远,以及对过去时光的眷恋而沮丧,易产生抑郁,多疑等消极的心理因素,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压力,学会自我减压,调整目标,降低期望值,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同一时间内做几件大事,并且善于主动向外宣泄压力。中医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身心统一。心理护理要求患者“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以中医护理解决好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养生保健指导的问题,对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到积极作用;还可降低老龄化社会的成本,减轻青、壮年人口的后顾之忧,使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老年人原发疾病和消化能力减退,合理饮食护理十分重要。应保证摄入必要的营养成分,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经常保持似饥似饱的状态;饮食摄入应注意三高一低四少,即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少盐、少油、少糖、少辛辣调味品;每日摄水量保持1.500~2.000 mL;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食物要烧熟煮透,进食应细嚼慢咽;睡前不宜进食;忌食烟、酒、油煎、烧焦、腌制、发霉、坚硬等食品;提倡食用营养丰富、爽口美味的药膳食品。中医药膳调理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可以尝试。
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宜的休养计划,建立合理的生活起居制度。特别应注意老年人早睡早起的习惯,调整作息时间,保证每日有6 h以上的睡眠时间和1 h的午睡时间;入睡时避免声、光和寒冷的刺激;睡前忌饮咖啡、浓茶等,可根据情况稍进豆制品和热牛奶以助入眠。
保持老年人脑力和体力,协调的适当活动与营养同等重要,《庄子 刻意》记载:“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这是要求人们用调整呼吸和模仿禽兽活动的姿态,即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以调和人体气血阴阳,强身健体。老年病人的运动指导十分必要,指导老年人健身运动应注意的是:除自理生活、料理家务等日常活动外,安排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步行、慢跑、爬坡、上下楼梯、打羽毛球等运动量适中的运动;宜在早晨起床后,选择空气清新的地方,注意每日定时、定量、有规律地运动;时间因人而定,以不疲劳为度;运动时注意安全,以防跌仆,发生骨折等意外;指导老年人自我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缓解便秘等。通过适当运动可以使气血通畅、关节滑利,营卫调和。
气功锻炼对老年人防病治病有特殊功效。气功重视人体自身的真气培育,固摄全身,平衡阴阳。通过养内守息,达到调心凝神的作用。运动指导结合气功锻炼必然事半功倍。
老年人作为生理过程的特殊阶段,物质基础相对薄弱,更需要从生态取向出发,树立生态保健意识,通过保健的方式维护机体的活力。在生态性的保健和养护中,形成天人相应、身心相关、防治互动的保健环流。这种积极、健康、理性的保健思想和模式,必将在老年人养生健康中发挥出其巨大的潜能和积极的效果。
神生活丰富多彩,医疗保健技术先进,为实现健康长寿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居世界前列,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的监护问题越来越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由于我国的养惯以及当前养老模式的主要载体是家庭和机构[1],老年人在面对突发的意外情况时无法解决。再者,由于目前的视频监测系统大部分是通过人的实时监测来完成的,连续不断地监测方式涉及个人隐私问题,不易被老人接受。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的总体负担,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医疗卫生资源的紧张局面,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并对监护系统工作过程中关键技术异常模式库的建立和异常模式识别进行研究,推动老年人群安全监护系统的研究进展和推广应用。在无隐私侵犯的安全状况下,实现居家环境下对独居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视觉监护,对解决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的监护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在初期阶段基于老人的行动速率等因素归纳出发生危险时的异常行为特征,完成异常行为模式库的建立。通过视频监测设备和传感器采集到的电子信号、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采集信号与异常模式是否匹配。当采集的信号与异常模式不匹配,则说明没有发生意外情况,视频图像自动删除,如果采集的信号与异常模式匹配,系统将自动报警并及时向监测中心反馈,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在无隐私侵犯的安全状况下,实现对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视觉监护,对缓解我国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的监护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除了应用于家庭和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外,“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的主要监护对象还可以是残疾人群以及高发病人群[2]等。
1.1 基于视频的安全监护系统的系统结构 基于视频的安全监护系统主要由带有无线网络接口卡的NIC便携式视频检测仪、无线接收基站、监控中心构成。(如图1)
视频检测仪主要完成监控现场的视频图像采集和图像的无线发送功能,主要由CCD摄像机、高性能嵌入式主板和无线网卡组成。无线接受基站接收无线视频发射装置传输的视频信号,并通过局域网将视频信号传输到监护中心的服务器上。监护中心服务器接收到图像信号后进行异常模式监测,视频图像若判定为异常则在监视器上显示报警现场的实时图像,并进行声音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发生异常,同时将异常场景自动存储以备查询。若识别结果为正常,则将场景数据丢弃,不形成显示画面,不但节省存储空间,还可保护个人隐私。
①隐私安全保护。基于老人的行动速率等因素归纳出发生危险时的异常行为特征,构建的异常行为模式库作为检测设备采集图像信息后处理的数据库。系统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电子监测设备对老人的居家生活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打破了传统的全程监控模式,对老年人正常的行为活动不予显示,仅在监测地点发生异常情况时实现自动报警并将异常信号和监测画面传输到监控中心,以供监护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无隐私侵犯的安全状况下,实现针对独居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视觉监护。
②无人监护模式。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仅显示需要监护人员关注的异常状态,对于个人正常的行为活动则不予显示,大力减少了监护人员信息的处理量。同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报警并将异常信号和监测画面传输到监控中心,以供监护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实现了监控过程的无人操作,解放大量人力资源,降低监护成本。
③使用性能优化。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将图像分析和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监护过程,与目前的传感器智能监护技术[3]相比,系统能够在被监护人不必佩戴传感器的情况下获取最能体现被监护者人体行为的准确特征数据,使得系统使用适应性更强。其次无线技术的应用,使得系统具有安装位置灵活机动的优点,监护人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系统的位置,减少被监护地点的布线费用和修改装潢费用成本。使用性能的优化使得系统在养老机构、医院等场所推广应用更为广泛、便捷。
①建立异常模式库。通过文献资料[4],借鉴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5],分析得到会导致老人发生危险的异常模式:老人的行为异常;所处场景的异常。基于老年人的行动速率并结合模式识别方法[6],研究异常群体行为在视频中的特征:异常模式在单帧、静态图像征;异常模式在动态、连续图像中的表现特征。通过归纳、整理异常特征,形成异常模式数据库,以供识别异常行为使用。
②视频文件的特征提取和选择。由于监控设备采集到的视频数据是高维、海量的,无法实时地从中直接识别异常,需要使用颜色量化、灰度化、边缘提取、二值化等图像预处理技术[7],对视频图像进行预处理,把当前图像中的无用信息进行处理,简化图像。然后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对预处理后的图像中进行特征提取,取得最能体现被监护者人体行为的特征数据。
③视频特征数据与异常行为特征数据之间的匹配。利用模式匹配算法[8],设从当前视频中分析得到的特征数据为向量X1,Y={Y1,Y2,…,Yn}为异常模式库中的各种异常模式。对X1和Yi进行模式匹配,i=1,……,n,通过属性距离计算、模板匹配、结构匹配等方式分析X1与Y中模式的相似程度,识别出X1是否属于异常模式库中的模式,以及属于哪一种异常模式,并把识别结果进行的输出。异常模式识别过程如图2所示。
由于无线信道带宽有限,而视频信息的数据量十分惊人,且存在多个终端用户争用同一无线信道的问题。监护的及时性要求保证所有用户都能够均等地获得发送无线信号的机会,而且还须保证连续两次发送机会的间隔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监护中心服务器无法分析是否发生异常。为此,采取两方面的技术措施对无线视频传输性能进行了提高:①在客户端的嵌入式系统中制定数据采集和发送策略,包括调节视频图像设备的分辨率,控制发送视频图像的频率,为图像添加客户标识,以便服务器区分来自不同客户的图像等内容。为保证所有用户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均可获得一次发送视频图像的机会,需要根据服务器端所采取的识别算法和网络的传输能力综合考虑,确定发送频率的最优值,并且根据当前的网络状况自动调整。视频采集设备的分辨率也可根据无线信道的状况动态调节。②在服务器采取措施,高效及时地处理收到的数据,保证监护的有效性。包括在监护中心的服务器为每个客户开辟相应的存储区来保存一段时间内收到的视频数据,识别模块据此来分析同一场景的视频序列;采用轮询机制[9,10]依次检测各个存储区内的视频进行异常分析等措施。
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主要针对居家和机构养老两种方式。老年人体能及认知能力的下降使得安全隐患剧增:除了摔伤造成残疾外,老年人特别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许多人是关节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的慢性病患者中85岁以上的老人发生致命事故的情况是60-70岁老人的四倍,向有需求的居家养老家庭推出老年人智能视频监护系统,必将为他们的生活带去福祉。
系统今后将扩大老年人生活规律的统计范围,归纳足够的统计样本,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统计数据库。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目标,模式识别技术的应用以及无线技术的改进,监护系统的成本相较于传统监护设备的成本更低,预计系统可以应用于建立养老服务综合设施和站点的80%以上的乡镇服务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服务杜区,实现老年日间照料,卫生站和助餐网点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覆盖;同时可推广应用于医院、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政府筹办和民间资本筹办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以及有需求的居家养老家庭。
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响应政府号召,顺应服务趋势,在尽量保护老人隐私的前提下,全天候、实时地对独处的老人进行安全监护,对养老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家政策和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日渐成熟的养老模式快速成长,智能视频安全监护系统在技术上为这一模式的推广提供了保障。因此从全国养老市场来看,专业养老机构将有很好的成长性,并且对老年人智能视频安全监护系统有较大的需求。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居家养老的个人用户也对智能视频安全监护系统有越来越多的认可。
根据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监护问题的日趋突出,依托我国当前的居民养老方式,研究了基于老人的行动速率等因素来判断异常情况并满足自动报警功能的智能视频监护系统。实现了监护系统工作过程中关键技术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异常模式数据库的建立和无线视频传输性能的提高,优化了使用性能,在无隐私侵犯的安全状况下实现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智能视觉监护。随着科技的进步,模式识别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的完善,基于老年人的智能视频监护系统有望得到更好的发展。
[1]刘丽萍,蒋升ィ陆发安.我国城市养老模式及其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23(12):154-156.
[2]林兆华,谢存禧.基于视频的社区智能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研究[J].微计算机息,2008,24(2-1):77-79.
[3]陈祝荣,刘守斌.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参数家庭监护系统[J].传感器与微信息系统,2009,2(28):72-74.
[4]赵楠,景鹏宇.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健康状况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07:821-823.
[5]林得根.智能家庭监护系统中异常行为检测与识别问题的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4.
[6]马宝庆,汤一平,严杭晨.基于全方位视觉的独居老人监护系统[J].计算机工程,2013,8(39):44-59.
[7]朱毅,张朝亮,周君.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图像预处理技术[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11):102-106.
[8]魏宁.模式识别中图像匹配快速算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老年性痴呆系指由于老年人常患的慢性脑萎缩所致的进行性痴呆。发病隐渐,病程进展缓慢。老龄者的精神衰减是生理功能所致,但并不完全与年龄平行。老年性痴呆是疾病的后果,并非一般精神衰减的必然结局。
老年性痴呆系指由于老年人常患的慢性脑萎缩所致的进行性痴呆。发病隐渐,病程进展缓慢。老龄者的精神衰减是生理功能所致,但并不完全与年龄平行。老年性痴呆是疾病的后果,并非一般精神衰减的必然结局。
忘记刚刚发生的事,叫不出熟悉人的名字和物品名称,计算能力下降,日常买卖计算错误,反复重复同一件事比如来回走动,言语少或者自言自语,容易迷路,在熟悉环境中可能迷路,理解能力下降像小孩子一样幼稚,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不能从事简单的日常活动,淡漠,懒惰,个人兴趣丧失,常焦躁不安,情绪反复无常,如大声叫喊。
忘记刚刚发生的事,叫不出熟悉人的名字和物品名称,计算能力下降,日常买卖计算错误,反复重复同一件事比如来回走动,言语少或者自言自语,容易迷路,在熟悉环境中可能迷路,理解能力下降像小孩子一样幼稚,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不能从事简单的日常活动,淡漠,懒惰,个人兴趣丧失,常焦躁不安,情绪反复无常,如大声叫喊。
有许多人觉得,痴呆离自己还很遥远,但近年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痴呆的患病年龄在提前,老年痴呆症呈现年轻化趋势。不少刚过40岁的中壮年人也出现记忆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明显下降等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
有许多人觉得,痴呆离自己还很遥远,但近年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痴呆的患病年龄在提前,老年痴呆症呈现年轻化趋势。不少刚过40岁的中壮年人也出现记忆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明显下降等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
痴呆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由于熬夜、用脑过度、压力太大、生活无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提前增长趋势,不少感觉还“年轻”的人早已埋下了痴呆症隐患。美国研究显示,40岁以后体重超标且腹围较大者,患病风险要高出2倍。
痴呆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由于熬夜、用脑过度、压力太大、生活无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提前增长趋势,不少感觉还“年轻”的人早已埋下了痴呆症隐患。美国研究显示,40岁以后体重超标且腹围较大者,患病风险要高出2倍。
预防老年痴呆不只是老年人的事,从中青年就应该开始。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进行“记忆体检”,以便早日发现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中青年人如果如果经常忘事,且有些事刻意去记还会忘,事后还想不起来,甚至影响了工作和生活,也应该到医院做相应检查。
预防老年痴呆不只是老年人的事,从中青年就应该开始。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进行“记忆体检”,以便早日发现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中青年人如果如果经常忘事,且有些事刻意去记还会忘,事后还想不起来,甚至影响了工作和生活,也应该到医院做相应检查。
护理老年性痴呆患者常因急性精神障碍,或躯体合并症而住院治疗,病情程度轻重不等。
护理老年性痴呆患者常因急性精神障碍,或躯体合并症而住院治疗,病情程度轻重不等。
心理护理:有些老年性痴呆患者对住院环境适应性较差,生活不能自理,不易合作。在病态支配下,可有不恰当的语言和异常行为的表现。护理人员应给予理解,不与患者争辩。要尊重老年患者,给予亲切、温暖的关怀,待患者如亲人。无论患者的反应能力如何,应尽量使患者感到住院如在家。并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预见患者的需求,在护理工作中使人满意,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不同的病情,按时巡回。要主动与患者交往,了解情况。即或患者缺乏交往与反应能力,也要主动与患者交往,因为在言语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促发患者的思维能力,强化记忆和认知能力。对某些护理工作,要反复地作说服解释工作,以争取患者的合作与理解,增进护患关系。
心理护理:有些老年性痴呆患者对住院环境适应性较差,生活不能自理,不易合作。在病态支配下,可有不恰当的语言和异常行为的表现。护理人员应给予理解,不与患者争辩。要尊重老年患者,给予亲切、温暖的关怀,待患者如亲人。无论患者的反应能力如何,应尽量使患者感到住院如在家。并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预见患者的需求,在护理工作中使人满意,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不同的病情,按时巡回。要主动与患者交往,了解情况。即或患者缺乏交往与反应能力,也要主动与患者交往,因为在言语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促发患者的思维能力,强化记忆和认知能力。对某些护理工作,要反复地作说服解释工作,以争取患者的合作与理解,增进护患关系。
生活护理:有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应协助照顾生活。对卧床患者,大小便失禁者,要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护皮肤和个人卫生。尤应注意患者的穿着、仪表的整洁,以增强患者的自尊与自重。
生活护理:有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应协助照顾生活。对卧床患者,大小便失禁者,要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护皮肤和个人卫生。尤应注意患者的穿着、仪表的整洁,以增强患者的自尊与自重。
饮食护理:合理的膳食,保证营养入量,对老年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对不知饥饱,进食不主动,喂食不合作的痴呆患者,更要耐心设法劝雷竞技APP喂,保证每餐入量。并要留心患者的饮食习惯与爱好,尽量满足其要求,以增进食欲。
饮食护理:合理的膳食,保证营养入量,对老年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对不知饥饱,进食不主动,喂食不合作的痴呆患者,更要耐心设法劝喂,保证每餐入量。并要留心患者的饮食习惯与爱好,尽量满足其要求,以增进食欲。
排泄的护理:老年患者易发生便秘和尿潴留,患者常因排泄困难,引起躯体不适,可加剧焦虑感和躁动不安。应注意观察护理,及时给予处理,解除患者痛苦,对大小便失禁者,应定时给盆,训练排便的习惯。
排泄的护理:老年患者易发生便秘和尿潴留,患者常因排泄困难,引起躯体不适,可加剧焦虑感和躁动不安。应注意观察护理,及时给予处理,解除患者痛苦,对大小便失禁者,应定时给盆,训练排便的习惯。
躯体合并症护理:可按病情对症护理。如患者处于谵妄状态,意识障碍,躁动不安者,应设专人护理。要保证患者安全,严防坠床、自伤、伤人、外跑等意外行为。
躯体合并症护理:可按病情对症护理。如患者处于谵妄状态,意识障碍,躁动不安者,应设专人护理。要保证患者安全,严防坠床、自伤、伤人、外跑等意外行为。
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对一般老年性痴呆患者,在病情和躯体状况可能耐受的情况下,参与自理生活能力的训练。护理人员安排周密计划,积极协助患者遵守医院的生活制度和作息时间。锻炼自理生活的能力,从事简单的个人生活劳动,管好自己的物品,以及户外体操活动等。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世界人口老化日益明显,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老人慢性病患率为77.4% ,患病率居前五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其中患一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66.8%,年龄越大,所占比例越高。对老人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前五位疾病是痴呆、失明、中风、关节炎和慢性肺部疾病[4]。
2.1 离退休综合征离退休综合征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5]。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
2.2 空巢综合征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构开始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占调查对象的56.4%,独居者为8.39% ,夫妻同住占35.3%,身边无子女老人比例高达32.4%[6]。
2.3 脑衰弱综合征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有: 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等。
2.4 焦虑症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雷竞技APP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甚至引起脑卒中,心肌梗塞、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2.5 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情为主要表现。老年人自杀通常都与抑郁障碍有关[7]。抑郁障碍的发生是渐进而隐伏的,早期可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后期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2.6 老年期痴呆痴呆是以后天获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神经功能多方面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处于痴呆危险的人群数量增加。老年痴呆起病缓慢,病程一般在5-10年。本病仍未有理想的药物,以预防为主。
3.1.1 成立老年协会、老人之家或休闲活动中心由于退休后突然增多了休闲时间,帮助老人培养个人爱好和兴趣,使其能善用退休后的许多时间,丰富退休生活。
3.1.2 推广义务工作制度在美国、日本、泰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老人生活中,义务工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8]。在我国,义务工作较少,可以鼓励老人去帮助照顾高龄老人或残疾人。
3.2 离退休综合征的社区护理针对离退休综合征的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 转贴于
3.3 空巢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由于单身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易患空巢综合征。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多关心单身老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鼓励老人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结识多些朋友。
3.4 脑衰弱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关心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加一些温和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向病人讲解要重视脑衰弱综合征。
3.5 焦虑症和抑郁症老年人的社区护理由于老年人离退休、衰老、孤独及其他原因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抑郁症。对这部分老人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经常上门与老人谈心,使他们感觉到受尊重与关心。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放松。
3.6 老年期痴呆的社区护理对此类老年人加强管理,设立家庭病床,请专人在家看护,负责日常生活护理,安全保障,定时服药,适当活动及肢体锻炼。家庭病床医生进行定期巡诊,或将老人安排到老人护理院进行护理。
对老人的服务应做到“善始善终”,对临终老人协助家属送医院抢救,对在家庭病床的临终老人,协助家属做好临终前准备,帮助他们联系救护车辆,尽量满足临终老人的需要,减轻其痛苦。安慰家属,特别是配偶,减轻他们的悲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化,老人社区护理的开展势在必行。据调查报告,我国的老人社区护理需求占70.1%[9],我国的老人社区护理起步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2]付东波.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价及其用途[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 ,15 (2) :49 -52.
[4]吕探云.社区老人长期护理需要的调查与护理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1 ,6 (16) :419.
[6]李继坪.老人健康保健现状与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 ,15 (4) :54.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新型的险种,起源于美国,由残疾人收入保险发展而来。美国纽约州保险部对长期护理的定义是:“长期护理是指那些由于意外、疾病及衰弱的人因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丧失从事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需要较宽泛的医疗、个人及社会服务。”美国健康保险学会认为长期护理包括医疗照料、社会照料、居家照料、运送照料或其他支持性的照料。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长期护理机构,譬如安养院等接收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收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功能在于,在人们年轻时,通过个人或单位雇主缴纳保险费的方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在其年老自理能力出现困难时,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保险金赔付,用于护理费用的支付,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
(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笔者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建立的长期护理制度进行分析,认为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长期护理保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经营主体,采取自愿保险的方式,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以美国为代表;二是由政府作为管理主体,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属于社会保险范畴,以日本、德国为代表。以下笔者分别对这两种制度模式进行分析。
1.美国的长期护理制度模式。美国是长期护理保险出现较早的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属于商业性健康险,采用自愿保险的方式,承保内容是被保险人在医院或在家中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相关管理费用。其长期护理服务主要包括护理院、辅助护理设施和家庭健康护理三种方式。这种长期护理保险是在美国发达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和较高的人均收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美国最为重要的健康保险产品之一,能够充分满足美国社会各阶层的保障需要。
2.日本、德国的长期护理制度模式。日本于1997年12月制定《护理保险法》,决定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并于2000年4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全民长期护理保险计划。这样,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正式加入社会保险体系,由日本3300多个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它强制性地要求40岁以上的日本人必须参加这种保险,当被保险人发生护理费用支出时,通过申请和认定,将会得到护理保险制度所提供的各种护理服务,包括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两种。德国于1995年将长期护理保险引入社会保险,与日本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在强制的基础上自愿参保的保险,法律规定每个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在他的法定医疗保险机构参加护理保险或参加商业保险的人必须参加一项商业护理保险,这就是“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原则”。这些发达国家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影响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这对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大1.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经过相关预测分析,我国将在2028年进入到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以上),从200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8年进入老龄社会,仅用时27年,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德国用时40年,美国用时71年,法国用时115年,相比之下,我国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2.由于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人口激增,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也日趋严重。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口增多,据资料显示,城乡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1208万,占老年人口比重的6.8%,有部分自理困难2824万,占老年人口比重的15.9%。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比例为13.7%,其中79周岁及以下10.2%,80周岁及以上39.9%。以上数据说明,未来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问题将显得尤为突出,社会对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会非常大。
1.我国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现象。我国于2001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但由于人口众多,虽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良好,人均GDP低,这种老龄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现象就是“未富先老”。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这种老龄化发展速度与经济水平不同步的矛盾背景下,我国在解决老年人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问题上就显得困难重重。
2.我国老龄化现象还存在着地区差异的问题。其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其二,城乡倒置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往往造成老年人和少年人口留守农村,这会大大促进农村的老龄化进程。
(三)家庭结构逐渐缩小我国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家庭结构逐渐缩小,出现大量的“四二一”、“四二二”的家庭模式,未来独生子女照料一个或多个老人的现象将会普遍存在。目前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如果仅仅依靠家庭养老,让子女承担老年人的护理工作,会让子女背上沉重的包袱,工作和家庭很难两全。总之,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加上我国家庭规模逐渐缩小等问题,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日常照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无法保证老年人的权益,并且会影响到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定,引发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国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常有必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且人口众多,对于发达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需要借鉴但不能照搬,应当结合中国的世纪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上文所述的两种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单独在我国实行是行不通的。
1.美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美国的商业保险模式是建立在美国较高的人均GDP和相对成熟的商业保险市场的基础之上的。若我国采取完全的商业保险模式,会有许多老年人无力支付高昂的保险金,放弃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无法解决整个社会老年群体面临的养老护理需求的问题。目前我国商业健康险在医疗保障事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太小,在这样不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建立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例如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全、道德风险高等。因此,在我国建立完全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不可行的。
2.日本、德国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日本、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是社会保险,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内,有极高的覆盖率,这是建立在两国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经济不够发达,若建立社会保险模式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其一,国家和地方财政无法支巨额的护理保障费用;其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地区差异和城乡倒置的特点,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长期护理保险仅能保证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高质量的要求,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由于长期护理保险是强制性参加的,部分低收入人群可能无法负担保险费用。因此,在我国建立统一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是不可行的。由于上述理由,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按照美国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进行,也不能完全按照日本、德国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进行。
笔者认为,应当在我国建立起以强制性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性护理保险为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1.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前文提到,由于老龄化趋势显著,城乡及各地区老龄化水平有差异等一系列原因,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十分有必要,笔者认为,必须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到社会保险中来,才能保证所有老年人享有养老护理的待遇。但是,我国建立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应当属于基本长期护理保险,有自己的特点:(1)范围广:长期护理保险应当覆盖城乡所有人口,满足其基本的养老护理需求;(2)水平低:我国经济实力不足,长期护理保险所提供的保障应当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水平相适应,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服务;(3)三方负担:长期护理保险费用应当由个人、社会、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老龄化程度不同,在承担比例方面应当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极度贫困地区,社会和政府承担大部分费用,个人承担较少费用;中等收入地区,单方承担比例大致相等雷竞技APP。分别采取不同的缴费比例,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
2.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辅。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发展迅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减弱,都导致老年人对于养老护理的需求增多,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的是最基本的养老护理需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及收入水平高的行业来说,这种护理保险完全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推出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可以给这部分老人提供更多地选择机会。作为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的补充,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出可以提高养老护理的水平,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以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既可以保证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和程度,又可以提高养老护理的水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应当建立起高层次的政府强制执行的全民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公民只承担少部分的保险费用,享受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日本的《护理保险法》为护理保险制度提供了法律规范和保护。青岛市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制度的意见(试行)》,规定了长期医疗护理覆盖人群、办理方式、护理保险资金来源、资格准入等内容,对于在青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应当尽快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等,明确长期护理的内容、运作方式、投资方式等,规范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同时,还要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的行业法规,建立监督机制,明确管理部门,确保护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二)明确护理服务的等级划分上由于护理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被保险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划分护理等级,对确定护理服务保险金支付额、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至关重要。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护理等级评定标准,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多选择的现代医护服务需求。我国应当建立适宜的护理等级政策,将护理等级科学细化。建立起专业的审查机构,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来评判老年人是否应当接受长期护理,接受什么程度的长期护理,应当缴纳的费用等等。在接受护理服务时,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当及时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定时测评,决定是否更改服务等级,以便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
(三)加快培育我国护理产业市场医疗护理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生存发展的根本,我国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无法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这会导致长期护理服务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群体的需求,不利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我国应当加快配套服务设施的建立,提高护理机构数量和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求。
1.健全护理机构,建立护理公司。我国长期护理市场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发展更多地护理机构,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各项服务。一方面,应当加强护理机构的设施建设。政府应当发挥作用,通过财政筹资完善医疗护理机构的硬件措施,给老人提供功能齐全、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加强护理机构的规范管理,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护理需求,制定规章制度、服务标准,力求护理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依靠市场之手,促进养老护理走向职业化道路,成立专业的护理公司。护理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可以促进护理机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最终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好地护理服务。
2.培训专业护理人员,发挥志愿者力量。其一,要强化医护人员的专业培养,建立起专业的服务队伍。例如在卫生院校开设长期护理服务课程或建立专门的护理培训学校,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对医护人员进行细致划分,明确医疗、康复、护理等各个阶段的服务标准,提高护理的效率质量;拓宽护理培训内容,加入心雷竞技APP理培训课程,在护理服务中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心理慰藉。其二,建立长期护理志愿者制度,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纳入志愿者制度,一方面可以解决老年人精神养老的问题,年轻的志愿者可以极大的安抚老年人寂寞的情绪,充实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充实年轻人的生活,还能促进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进步。建立志愿者制度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与技巧培训,使他们能较为专业地处理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问题,二是建立志愿者服务“储蓄”制度,对于参加长期护理服务的志愿者,把他们的服务次数和质量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在他们年老后可以依据这些记录有限享有护理服务。这种制度会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了《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该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根据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标志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显然,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成为老年人口的高发病症。与此同时,气候变更、环境恶化导致的恶性肿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上述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程长,一旦染病将伴随终身,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战胜上述顽疾;此外,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抵抗力都远低于年轻人,因此,上述疾病的并发症也经常困扰这些病人。
常年承受老年病侵袭的人,临床当中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的比例很高。严重的因此而多愁善感,并最终形成抑郁症。针对这类状况所发生的比例,国内许多同行均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邱忠霞和王涤非等对入院的1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抑郁状态评价,抑郁严重指数0.5的诊断为抑郁,结果表明抑郁患者56名,占入选病例的43.1%,其中男性22例,女性34例[1]。武汉总医院的李娟和刘伟等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200例恶性肿瘤和150例良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分别进行了调查评定,结果显示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62.5%,SDS平均(52.0±10.4)分;老年良性疾病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26.7%,SDS平均(44.9±7.7)分;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15.1%-22.5%的比例[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袁瑾选择54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进行评定,患者年龄范围65-82岁,结果表明,焦虑21例,占38.8%;抑郁17例,占31.4%;焦虑合并抑郁14例,占18.9%[3]。
除了上述临床样本分析以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翠玲和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的唐丹等对北京3个社区170位60-85岁的老年人进行了间隔为20个月的追踪研究,进行了觉知日常环境控制感、领悟社会支持、自评健康状况、抑郁状态的测查。通过抑郁与各变量的交叉滞后分析表明,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对抑郁的发生和抑郁程度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由上述研究结果不难看出,自身疾病已成为诱发老年性抑郁的一个主要因素。从我院的诊断实践来看,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我们主要面向上万名师生员工提供医疗服务。在每天接诊的病人中,退休教职工占绝对多数,其中,因自身健康原因导致心理恐慌、精神忧郁的老年患者比例超过50%。
因此,针对老年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除了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心理疏导和精神层面的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前者。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精神护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例如,Taiwan的Shu-LingChen和Hui-ChuanLin等在老年休养所研究了音乐疗法对于老年人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整体音乐疗法可以使老人们从集体活动中获得力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他们建议应该把这种音乐疗法与日常护理融合在一起。
焦虑、抑郁情绪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类型、病人病史、性格类型等。一般而言,患有严重疾病、发病多年、性格内向的人产生抑郁倾向的几率很高。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病人,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病人一旦感觉不适,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循善诱,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助其建立客观的病情识别方法。还有一类病人,病情不重,但病程较长,性格较为敏感、抑郁倾向明显。入院后对陌生环境,如医护人员的基本操作,甚至气味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有的患者性格内向,期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反应判断自己病情,从而处于疑虑、烦躁、焦虑的状态之中。对于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与病患加强沟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还可以谈天说地,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消除其心理阴影。
精神护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护理基础上的。人在得病之后,整体期望是:尽快获得治疗,并且获得最好的治疗。因此,敏感、脆弱是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心态平和,并要尽快、准确地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高等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间均在家中活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