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APP雷竞技APP门诊是医院对外服务的直接窗口,门诊护理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医院的评价。门诊输液室是医院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有着重要影响[1]。老年患者多属慢性疾病,输液次数较多且患者血流速度、血管弹性及血管闭合速度相较其他患者较为特殊,因此对老年患者门诊输液的护理要点进行探讨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对该院门诊部门320例老年输液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自收治的320例老年门诊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56例,女164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0.5±6.8)岁。其中肺心病68例,脑血管病53例,糖尿病71例,冠心病7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在输液期间给予参考组患者常规门诊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有效系统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医院改善输液室环境,配备彩电、空调、饮水机等设备,提供杂志、报纸等。将注射室及配药室隔开,实现无菌操作,同时对患者进行实时观察。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护理人员真诚、亲切的对待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真诚。②门诊输液人员较多,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工作人员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等现象,因此医院要保证充足的人员,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输液操作,避免输错、漏输等现象的发生。门诊部门是交叉感染易发生地,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保证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在为患者输液后立即洗手,进行消毒。同时每天由专人对输液时进行消毒处理。③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精神及生理状态、焦虑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所得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的身体及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安抚患者,并将输液时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保证出现突况时,可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患者输液时间,医护人员可将输液知识、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④老年患者静脉管壁硬化、增厚、弹性低,因此医护人员在穿刺时,要先对患者预穿刺侧血管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与患者有效沟通,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速度依据患者病情、年龄、耐受力等进行。输液后,医护人员要正确拔针,避免出现皮下淤血及血管损伤,并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避免穿刺部位出现感染[2]。
采用该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评价。满分100。非常满意:90~100;满意:60~89;不满意:40~59;非常不满意:39分及其以下。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患者接受门诊输液治疗平均时间为(3.25±0.82)d,参考组患者接受门诊输液治疗平均时间为(6.39±1.15)d,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护理要求逐渐提高,门诊护理也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患者伴随着较多基础疾病,需长期输液治疗。而相较其他患者,老年人群心理及生理均有着特殊性,心理方面来说,患者常年疾病,易出现恐惧、不安等心理情绪等,甚至出现放弃治疗的心理;从生理上来说,老年患者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中膜出现钙沉积、脂肪化及纤维化,血管弹性纤维磨损严重,血管弹性明显降低,导致血管结果出现变化,血管脆性增加,血管硬化易滑落;老年患者皮肤老化,皮下组织输送,表皮菲薄,因此在进行穿刺时难度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基础护理时,要提高自身技术,保证穿刺的娴熟,同时在进行穿刺时,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交流,安抚患者,保证患者处于较为放松状态下接受治疗,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3]。
[1] 张晖.提高门诊老年输液患者满意度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2,16(20):91-92.
[2] 阿里努尔.热哈曼,巴哈尔,益红.人性化护理在提高门诊输液中心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新疆医学,2010,40(11):97-98.
摘要:目的:在老年护理专业本科教育中,对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的设置进行探索性实践。方法: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训课程的内容、结构、课程标准等,并以校企双方作为共同师资,在具备一定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对老年护理实训课程进行实施。结果:在前期准备工作较为充分的前提下,老年护理实训课程得以成功运行。结论:老年护理实训课程能够使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尊老爱老的人文修养得以提升,是老年护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亦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目前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我国于1999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其进程不断加快,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迅速增加。此背景之下,我校护理学院经过周密筹备,于2010年正式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采取“校企共建”的模式培养老年护理方向本科生,学制四年。三年来,对专业建设的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关系着教学的活动方向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而老年护理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护理操作技能,还需要学习与老年护理相关的操作技能。因此,设计并实施老年护理实训课程既是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建设的创新之处,亦是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一大特色。在本专业方向的《社区及老年护理学》课程中,结合理论知识,与校外养老机构共同设计开发了以老年护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实训课程,旨在使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一定的老年护理技能,而且能在对老年人护理的过程中培养尊老、爱老、敬老的职业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感,感悟传统的中华孝道文化并将之发扬传承。
课程设置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教学正是按照课程所提出的计划而展开的各种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课程所规定的的各项教学目标[1]。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的设计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1.1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老年护理实训课程是《社区及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实践部分,是与其理论内容相互呼应的,因此实训内容应按照理论知识的讲授内容来选择。在理论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用药护理、常见症状护理、意外伤害处理等。这些均为对社区居家老人及住院老人最常实施的护理项目。因此,在实训课的内容设置上,设计了“老年人清洁卫生护理”“老年人基础护理”“与疾病相关的护理”3个版块的内容。其中“老年人清洁卫生”版块包括了洗脸、梳头、剪指甲、洗脚,假牙护理、穿脱衣裤(更换纸尿裤)、床上擦浴、尿壶和便器的使用(男、女),大便失禁、便秘的处理等,注重生活护理的内容;在“老年人基础护理”版块,设计了喂食、翻身、叩背、压疮的评估与护理、辅助器具的使用、老年人移位等内容,与《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相关操作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更加体现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在老年人群中应用的特点;在“与疾病相关的护理”版块,主要教授针对坠床、跌倒、误吸等老年人常见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以及鼻、眼、耳滴药操作,骨折护理,偏瘫体验,尸体料理等,这部分主要侧重于老年人罹患疾病时的常见护理操作内容,特别是对突发意外事故的急救处理措施,无论在居家老年人还是在养老机构中,都是养老护理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1.2实训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指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等。针对老年护理实训课程而言,其结构为3个版块各自的比重、之间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3者的授课顺序等方面。
《社区及老年护理学》是我校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特色之一,它不是将以往的“社区护理学”与“老年护理学”简单叠加,而是立足于我国养老事业的现实国情与政策,将居家养老、社区为老服务的特色凸显出来,以老年人群为重点研究对象,将老年护理学融合到社区护理的知识体系中。因此比之以往的《社区护理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合社会发展。本门课学时总数为81,其中理论讲授为60学时,实践部分为21学时。实践部分又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两部分,其中校内实训为9学时,校外见习占12学时。本文探讨的即是校内9学时的实训部分。
将3个版块的授课内容安排到9学时中,平均每个版块为3学时。授课时间与理论课相关内容的讲授基本同步,以保证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时效性。3个部分的授课顺序为“老年人清洁卫生护理”“老年人基础护理”“与疾病相关的护理”。先从最基本的生活护理开始,在学习为老人梳头、洗脸洗脚、床上擦浴、大小便护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老人沟通、取得老人的信任,如何对老人的整体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对老年群体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进而再学习基础的老年护理操作,如喂食、压疮评估护理、扶抱搬移、辅助器具使用等,掌握带有一定技术性的技能操作;最后学习与老年常见疾病和意外伤害有关的护理措施,如药物使用、跌倒与噎食的预防、偏瘫病人的体验及尸体的护理等,这一部分技术性进一步增强,培养学生独立护理老人及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对逝去老人尸体的护理中对学生进行尊重逝者、关爱生命的生死观教育。3个版块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理论与实操结合,技能与情感并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2.1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我校在创办“老年护理专业方向”之初就采用“校企共建”的模式,即护理学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办学。由于本专业方向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国内鲜有可借鉴的经验,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相关行业的指导与帮助,同时行业的介入能够提供时效性信息,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与市场动态,为专业发展引领方向,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2]。基于此,在整体师资建设上吸纳了养老服务领域的行业专家与学校专职教师共同组建老年护理师资队伍,其中3位来自养老机构护理管理岗位的护理专家作为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的合作师资与我校专职教师共同开发设计实训课程,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及实训课程的教授等工作。
2.2制定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即以往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这个术语是从前苏联教育中引进的,实际上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教学大纲”往往跟教师讲课的提纲相混淆,因此,现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主张用“学科课程标准”这个名称来代替“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本学科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教学目的和任务、内容范围、编排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作业和测验、考试等,提出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参考书和指导等。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
针对老年护理实训课程而言,课程标准除了要包括以上各方面外,在制定课程标准之前还需要考虑到:国内外(主要是国内)老年护理的水平,包括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需要吸收借鉴哪些新知识、新技能;社会对老年护理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态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找寻本课程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研究实训课与理论课之间的关系和最佳的结合方式;研究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基本途径;根据《社区及老年护理学》的总课程标准,分析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是否与总标准相符;最后要对各版块的教学活动作出统筹安排。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了“老年护理实训课程标准”。在总的说明部分中阐述了该课程的名称、学时总数、各版块名称及其学时安排等内容;在文本部分将3个实训版块逐一介绍,分别说明了每个版块的名称、目的与要求、实训内容、教学方法、实训用物及注意要点等内容;在课程标准最后罗列出了教学参考书目。
教学方法有播放视频资料、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等。实训用物包括毛巾、梳子、剪指甲刀、假牙、床刷、纸尿裤、脸盆、尿壶、便器、治疗车等。在课程中要注意要点态度认真,动作轻柔简捷,姿势正确、节力,保证老人安全、舒适。
2.3实训室硬件建设我校自2010年正式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硬件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斥巨资先后购置了数批技术先进、质量完备的老年实训器具,涉及生活护理、运动康复等方面,建立起了一个高水平的老年护理实训室,为实训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成熟的硬件条件。老年护理实训教学建设发展的规划是在“十二五”期间建立部级老年护理实训示范中心,成为全国甚至海内外地区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中心与人才培养基地。
3.1备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相应的版块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对涉及的相关概念、知识理论、工作原理和技能操作训练,校企双方师资共同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整理,这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的精心设计与安排[3]。备课时授课的前提,特别是针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双方教师必须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做好充分沟通与准备,在授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
3.2讲授理论与示范操作实训课程虽然以操作技能的学习为主要内容,但在实操的背后是正确、科学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与验证,因此,实训课程的开展实际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化的过程。
在教授护理操作技能以前,教师先将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进行宏观介绍,而后再对将要进行讲授的第一项技能进行理论讲解,详细阐述相关概念、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常见错误等,理论联系真实案例,语言注意生动活泼,逻辑清楚,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连接[4]。在学生对该项技能有了整体认识后,教师(或另一名示范教师)开始向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操作,边示范边讲解操作要领;对于复杂的护理操作技能,教师应先整体示范一遍,再将动作分解,逐一向同学展示,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则应多重复几遍,让学生加深记忆,最后再完整地重复操作一遍。整个流程要讲、做一致,规范、有条理,省时节力。
另外,在示范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出在操作程序和方法上经常出现的问题和不规范动作来让学生质疑,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对操作程序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法,这样能达到很快掌握动作要领的目的。
3.3技能形成根据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的规律,技能的形成是从掌握局部动作到达到协调、熟练的过程,是心理上从陌生到熟悉,从局部注意到整体掌控的过程[5]。这个过程需要在学生在聆听完理论讲解和观看完操作演示后及时进行,以免遗忘;而且还要在动作规范、方法科学、程序合理的前提下反复练习。在指导学生分解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逐项检查纠正,待基本正确后,让学生自己将整套操作动作完整地串联起来。教师及时巡回指导并做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总之,“理论讲解-动作示范-技能形成”是学习和掌握一项操作技能的基本步骤,待一项技能完成以上步骤后,教师再进行下一项操作技能的教授,同时还要结合授课时间和学习重点来统筹安排。
3.4点评点评是实训课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教学劳动成果的评判,也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其主要任务是检查本次课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分析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次实训课结束后,由教师根据巡回指导时所做的记录和实际观察中掌握的学生的操作情况,总结学生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既定要求,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点评和建议要中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鞭策为辅,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个人价值。
除了教师方面的点评外,计划在下一轮实训课上将加入学生的点评环节。即在操作练习完成之后,随机让一组同学演示本次课所讲授的操作技能,让其他同学给予点评;或者将学生练习时的情景录制成视频资料,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让全体同学一起参与到点评的环节。最后再由教师统一整理和点评。此种点评形式经协和医学院护理系实践证明,对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加深印象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值得借鉴。
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目前只开展了一轮,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之处。如课程的考核评价办法亟待建立,还未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只有建立健全评价方式,制定出具体的考核办法,并且有配套的实训教材,课程的建设才算完整。目前实训教材正在编写之中,考核评价办法亦在建设之中。此外,课程选择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增加更多种类的老年护理内容,贴近社会需要。如对失能失智老人的智力体能康复锻炼、心理干预等;将国外的先进护理技术加以引入和介绍,开阔学生视野等等。这些工作均需要校企双方继续合作,共同完成。
总之,对老年护理实训课程的建设乃至整个老年护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研究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1]陈香娟,武跃明.护理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J].重庆医学,2012,41(34):3673-3674.
[2]蔡小红.基于工作任务的成人护理实训课程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30):146-147.
[3]郭红霞,陈红.仿真模拟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9B):2939-2941.
[4]陈照坤,戚林,陈清波,等.程序教学法在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5C):1428-1429.
[5]朱修文,王薇.护理实训教学改革对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32-2134.
【论文摘要】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证“老有所养”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传统的家庭照顾模式又面临挑战。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边界不清,带来过度住院问题,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严重压力。建立老年护理制度,成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途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中国从1999年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日益紧迫。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而设施养老不仅不符合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严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560家,床位6.98万张。设施养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以居家养老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因此,我国探寻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发达国家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种服务,进行社区照顾,这种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借鉴。
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不足;二是护理费用负担沉重。据老龄办13前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绝出院的情况经常发生,理由就是出院后无人照料。仅以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其所负担的上海城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比为1:3.5,医改实施前为1:2。对2001年_2o07年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分析可知,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门诊次均费用无显著差别,而住院次均费用有显著差别。老年人医疗费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规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护理途径而过度住院,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由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往往并无明确的边界,导致监管困难,而过度监管又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为控制过度住院的费用必须另辟蹊径。
在老年护理保险推出以前,各国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均不负担护理费用,参保人为转移护理费用而过度住院,出现制度缺陷下的投机行为。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大量老年人长期的住院费用加剧了各国医疗保险支出。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对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通过护理保险将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医疗保险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启示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既有必要也很可行。护理保险是指借助国家或社会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与养老退休金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护理保险是集治疗、护理、生活于一体的一种保障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的身心护理,使其度过愉快的晚年。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有护理需求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实施的方法也各具特点,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这以德国、以色列等国为代表;(2)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这以荷兰等国为代表;(3)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这以丹麦等国为代表;(4)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这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税收作财源(居民税);(4)是以严格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属于老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以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为主,一般采用现金直接给付护理费用。目前美国老年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一样,有向“管理式看护”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保险公司介入护理服务市场,将保险服务与护理服务结合起来使得实物护理服务的给付增加。德国建立了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提供在宅和住院两类护理,并承担一些相关的其它费用。日本实施强制性的护理保险,65岁以上人员保险费从养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岁人员在缴纳医疗保险费时缴纳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采取实物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按照专门机构认定的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提前,且呈现出高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7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11.9%。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的数据,至2006年末,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8.1%。虽然尚处于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对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为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海打造“9073”服务格局,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2008年起居家养老的对象从主要面对6o岁以上、生活自理困难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宽到8o周岁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的本市城镇户籍、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人,经过评估给与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但相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符合目前居家养老申请的老人只占相当小比例,且有相当大部分人群并不重叠。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退休职工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有必要进行老年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符合上海情况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雷竞技APP、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需要按照对参保对象的评估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给付比例和时限。评估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牵头在医院设立专门评估部门,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每~年或两年重新进行一次评估,以使护理等级适应实际情况。可以参照日本模式,65岁申请护理的参保人必须在限定的情况种类中。65岁以上参保人申请护理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护理等级。可以探讨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主要依据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护理保险按评估等级支付相应护理费用,并确定一定的自负比例。
护理保险不仅涉及到保险费用给付,更重要的是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包括专业和非专业、增加护理培训,以满足护理需求。护理保险所筹措的资金使用分为三部分:一是支付专业护理机构护理费用;二是支付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非专业护理机构服务费用;三是购买其他护理服务。通过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投入。
卫生和民政部门需要联合制定护理事业发展计划表:首先理清上海目前专业设施护理总量、建立专业护理人员名册。兴办一批专业护理机构,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护理产业,开办民营护理机构,提升护理总量。其次增加专业护理人员,与卫生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第三,鼓励家庭护理,发展和培训非专业护理人员,推广“时间储蓄”概念,增加社会对护理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发展ngo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提供多种护理渠道。第四,增加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5年之内,做到2.5公里半径内都设有一所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老服务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而由于经济不发达,老年福利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老年护理体系,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老年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WHO 对老年人的定义为:发达国家年龄>
65岁者 ,发展中国家年龄>
60岁者为老年人。老龄化社会是指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7%或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0%[1]。
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4.9%上升到2003年的7.5% [2]。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3亿 ,占总人口的10.6%,按国际标准己进入老龄化社会。200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 11%。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2.84亿,占总人口数的19.3 %。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3.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4.48 % ,进入老龄化高峰期[3]。国际上通常用65岁以上人口从占全人口7 %增长到14 %的时间 ,来衡量一个国家老龄化的进程。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也用了25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4]。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 5 ],即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发展速度快,来势猛;②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③人口未富先老,给经济带来的压力大;④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全国31个省份中已有13个省份达到了老年型人口结构 ,接近一半。 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更为严重 ,如北京、 上海等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6]。
目前我国存在3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也称共助养老,主要由家庭成员或邻里提供帮助。在我国 ,照顾老年人被看作是家庭首要和最基本的责任。家庭成员是给予老年人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和经济方面的支持的主要来源。自我养老亦自助养老,通过老年人自己的努力来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在过去,自我照顾养老并没有被认为是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社会养老即公助养老,在我国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医院、 托老所、疗养院和临终关怀院等[7]。
现在我国许多医院都开展了某种形式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如家庭护理、护理专家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等[8]。其中老年人社区护理内容有:为老年人义诊,系统治疗各种疾病 ,重点对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调节和心理疏导等社区护理干预;对需要上门服务的老年人进行个案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另外,某些城市还开设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及农村成立的敬老院等。社区医疗服务的开展帮助老年人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保健意识,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9]。但社区老年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目前我国的老年卫生工作的特点主要有:①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②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则是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存在大量的欠缺。另有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愿意在所居住的街道卫生服务站接受一般疾病的防治和一般医疗护理服务,但还有接近半数的老年人因为这些医疗服务设施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这种机构提供的服务[10]。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1]。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目前这3种传统的养老方式越来越遇到很大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4-2-1”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出现;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照顾者主体--妇女的就业率增高;另外人口迁移和流动(如子女外出工作),这些都使得家庭不能满足养老需求。“空巢”家庭的出现更加弱化了家庭养老模式。慢性病的高发使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大大减低,中国的退休体制使老年人自我表现照顾能力更加减弱,影响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同时医疗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加深了卫生保健的不平等性 ,那些失业的、下岗的、自谋职业的以及没受过很好教育的老年人不能享受很好的卫生保健,也是对社会养老的冲击[7]。
在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呈现高龄化的趋势下,老龄化社会进展迅速,人口老龄化伴随着老年性疾病的增多,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并衍生出一系列医疗保障、 生活照料等问题,给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龄化的需求,整个社会对老年护理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吕探云等[12]的研究显示:老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认知功能减退,社会独立生活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相当一部分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和自尊低下,社会支持减少,老人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在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各方面的长期护理需要量增加。宋伟利等[9]的研究也显示:老年人的社区护理需求日益增多,一半以上的老人院老人的移动和排便需要依靠他人; 在社区65~74岁的老年人中,13.5%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协助;而85岁以上老年人依赖他人的比率是65~74 岁的3倍。肖功莲等[13 ]在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高龄老人10年健康及护理需求的追踪调查中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加, 高龄老人对护理人员家庭访视、上门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希望家庭访视和电线% ( 2006年),对康复指导和上门护理的需求由11%、16%( 1996年)分别上升到68%、79% ( 2006年)。王春梅等[14]对山东聊城区780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19.4% (151例 )的老年人认为身体不佳,慢性病患病率68.5% (534例 ),他们中的大部分迫切希望社区护理人员走进他们的家庭。田国栋等[15]对上海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的调查显示: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的总体规模仍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要 ,老年护理医院的供给量只占了需要量的 20%左右。
目前,老年人需要接受何种医疗或护理服务,没有严格明确的标准。造成不能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以至综合医院、康复院、护理院、敬老院、社区护理界限不清、职责不明,造成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中资源的浪费[10]。
20世纪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几乎是一个空白,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老年专业委员会》,我国老年护理尚处于萌芽阶段,起步晚、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1985年我国天津市才成立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才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上海市成立了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16]。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我国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虽然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老年护理的内容,但只占其总课程的5%左右[17]。
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护理硕士、博士教育中专门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的人员也不足,因此老年护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16]。
老年护理的特殊性和费用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社会有必要在老年医疗之外,建立独立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而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18]。
树立老年护理理念是我们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根本和当务之急。我们在护理老年人时,要树立注重老年人功能健康、预防残疾、致病的护理理念,更应重视功能的状态,重视能力的发挥,要重视保持和增进老年人自己胜任日常生活的基本管理,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让老年人病而不残、伤而不残、残而不废。同时,注意从老年人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们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的独立与尊严[11]。
建立一套独立的考核监督指标体系。目前可以建立一个各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的老年患者的出入院的相应的标准,界定老年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各项服务之间的界限[10]。
在医院、社区、家庭之间应构筑无缝隙的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11]。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医疗护理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和服务内容,建立一支服务人员队伍,把老年人的大部分基本医疗保健需求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社区。根据不同年龄老年人群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家庭护理、日间老年护理中心、托老所、短期住院的老年护理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护理服务网点,以及教育老年人群如何利用社区已有的护理服务是提高社区服务利用率,满足社区低收入老年群体长期护理需要。我们应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遵从老年护理伦理、法律和道德要求,建立和完善系统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预防保健护理模式,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需要建立创造性的、 形式多样的老年护理机构以满足各层次中国老年人的需求。
建立老年护理教育的“基层普及、高层突破”战略。应在全国中等、高等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增设康复医学、家庭护理学、临终关怀等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的专业护士。培养我国的老年护理专家,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增设老年护理的硕士、博士授予,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19]。在我国建立老年护理资格证书的考试,对这一资格证书的考试将有助于通过要求老年护理的教学内容而快速发展中国老年护理[7]。对于老年照料者(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 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对护工可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10]。
老年医疗保健的法律化、制度化是老年护理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要前提。因此,应该制定我国的老年福利法和老年医疗保健法,大力发展老年医疗保险事业,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力量,确保老有所医[20]。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化速度较发达国家快得多,老年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老年护理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应成为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努力方向。
[2] 刘腊梅、吕伟波、周兰姝.美国老年家庭护理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护理杂志,2007,24(1):39.
[3] 沈若玲、郑春芳、寻晶晶.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7,13(12):1117.
[4] 张英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适应社会老龄化进程.江苏卫生保健,2007,9(3):39.
[6] 季文琦、董 沛、米光明 等.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健康护理.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1):79.
[7] 万宏伟、于 放.人口老龄化使中国老年护理面临巨大挑战.现代护理,2007,13(7):589-590.
[9] 宋伟利、缪景霞、罗宇玲. 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4,10(12):1161.
[10] 丁 俭、王 峥、白姣姣.老年护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护理杂志,2004,21(5):42-43.
[12] 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13] 肖功莲、师清莲、刘瑞贞.虎门农村高龄老10年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变化趋势.护理学报,2006,13(7):7-9.
[14] 王春梅、李军.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45-46.
[15] 田国栋、熊建菁、张、胡海霞、吕旭飞. 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中国全科医学,2008,11(4):555-556.
[19] 王晖、戴红霞.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构想.当代护士,2003.6:28-29.
[20] 姚海明.国外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6,6:41-43.
老年病一般病程较长、难根治、病情复杂,且容易反复。其发病率和患者年龄有一定的关系,通常年龄较大的患者患老年病的概率要大。老年病患者的新陈代谢以及生理功能等普遍减缓、减弱,且病情发现迟缓,导致了老年病科多危症和重症患者,大大增加其治疗和护理的难度[1]。因此,目前老年病的护理工作已经成为医学界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主要对老年病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护理对策,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病患者56例。其中,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9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走失、跌倒、误吸、褥疮、投诉其他差错等护理问题18例。
1.2 老年病特点分析 老年病通常病程较长,且较难根治;由于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较弱,导致相应的应激反应下降,因此往往是多种疾病同时存在,具有多病性;老年病患者的致病因及影响因素很多,一旦患病极容易发生相关的并发症,如简单的感冒也可能会引起呼吸衰竭等症状,且预测性低;老年患者还比较容易发生多器官衰竭或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由于大多数的老年人都与子女分开居住,因此发病时,对自身的病史等自述不清,容易造成医院在进行药源、医源及病史等采集时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同时,老年病的治疗时间较长、病情的反复,加之多数老年病患者发病时子女不在身旁,因此极容易产生恐慌、焦躁、悲伤及抑郁等情绪,然后进一步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1.3.1 基础护理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护理人员更要全面加强对其进行基础护理[2]。首先护士每天给予患者翻身、叩背等护理,以促进患者痰液的排出,避免患者出现坠积性肺炎或者压疮等情况发生,翻身时间为每2h一次,每次10-15min,叩背要从下到上、从外到内;针对发热和昏迷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坚持为其进行口腔护理,每日至少一到两次,防止患者出现口腔感染。
1.3.2 健康教育护理 老年病患者由于其自理能力较差,住院期间容易出现一些走失、跌倒等护理问题,因此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必须将强对其的健康教育护理。尤其是一些有坠床危险的患者,如高领老年、精神异常、意识障碍以及痴呆等患者,护理人员必须教会其家属使用约束带和床栏,并且一定要反复向其家属强调约束带和床栏的重要性,叮嘱其不得随意松开约束带或者取下床栏。对于有感觉障碍的患者,其饮食的温度应保持在40℃左右;一些精神异常、记忆力障碍以及老年痴呆等患者,护理人员必须保证其24小时有人看护;必要时医院建立一套请假制度,规定病人须在有家属带领,且医院允许后签字的情况下方可离开[3]。
1.3.3 心理护理 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及时展开老年病患者的心里状况调查,对其病情和心里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焦躁、悲观抑郁等情绪,须对其展开适当的心理护理。如对于心理状态较差的患者,医院安排具有良好素养的专业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耐心细致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的忧虑和痛苦,并进行适当的疏导;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在无任何不良影响或者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
1.3.4 感染护理 老年病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容易反复和感染,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对医院老年患者的感染、疫情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合理安排病人的房间,对其进行分散治疗和护理。与此同时,加强对这类患者治疗区和病房的消毒工作,遵医嘱抗菌药物类须慎重使用,防止发生院内感染。
1.3.5 日常饮食护理 老年病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其康复环境的改善。首先,要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洁干净,给患者一个安静优雅的休息和睡眠环境;充分认识到合理的日常饮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老年病患者病情康复和心里状况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保证患者每日的饮食必须清淡、有营养,最好提供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对于食欲不好的患者,结合其实际情况,合理调配饮食。
通过实施科学全面的护理措施,56例老年病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老年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病情复杂和反复等特点,其发病率和患者年龄有一定的关系,通常年龄较大的患者患老年病的概率要大。由于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力较弱,导致相应的应激反应下降,因此往往是多种疾病同时存在,具有多病性。且老年病患者的新陈代谢以及生理功能等普遍减缓、减弱,病情发现迟缓,往往多危症和重症患者,治疗和护理的难度较高。同时,老年病的治疗时间较长、病情的反复,加之多数老年病患者发病时子女不在身旁,因此极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
大量的临床护理表明,加强对老年病患者的科学护理,对改善其病情,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减少院内感染以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护理对策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的护理、心理护理、日常饮食护理及感染护理等方面。通常良好的心里护理能消除患者抑郁悲观等影响康复的不良情绪,而基础护理、感染及健康护理等,能够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减少感染的发生。老年病患者护理工作中,优质的日常饮食护理也尤为重要,她能够提供给患者良好的康复环境和营养所需,对改善患者病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研究表明,通过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56例老年病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综上所述,根据老年病特点和性质,对其实施有科学全面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老年病患者的病情,提高老年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质量。
[1] 俞根娣.解析老年病的特点及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78-79.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老化、衰退,身体逐渐衰弱,容易患各种老年病,同时听力、视力下降,反应迟钝、行动迟缓,注意力不能集中,这些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安全和健康。老年患者的护理管理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优质的护理管理服务,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方式[1]。离退休老干部是老年患者人群中的一部分,其特殊的工作、生活经历,在临床日常护理管理中更应该引发关注。我院根据离退休老干部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护理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效果显著,现将我院对离退休老干部的护理管理分析如下。
笔者所在的诊疗中心是我院的高干病房,接诊的都是部队离退休老干部。41例离退休老干部中男性36例,女性5例,年龄70岁―92岁,平均年龄(86.81±10.32)岁,就诊疾病主要为内科老年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慢性支气管炎、中风等。本科室定编床位10张,护理人员4名,其中1名为男性,平均年龄(37.15±8.17)岁,床位数与护士编制比例为1.00∶0.4。
2.1 生理特点。很多离退休老干部在位时工作强度大,退休后往往体质较差,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通常情况下,器官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器官衰退超负荷运转,会引发多种疾病及其并发症,常见的有耳聋、视力模糊、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口齿不清、身体虚弱等。
2.2 心理特点。离退休老干部退休前多为师、团级干部,权高位重,脱离了以前的工作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落差,很多老干部对新的生活模式不适应。同时由于对病情不够了解,思想上可能会夸大病情的严重性,有恐惧害怕心理,思想压力大。
2.3 不安全因素。离退休老干部大多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长期服药,抵抗能力下降;加上身体进的减退,容易引起并发症和其他意外,如输液时滴速过快引起心衰、肺炎感染[2]、对药物产生不适等。同时老干部由于记忆力衰退,听力、视力减弱,容易发生服错药、对服药量不清楚等。这些都是离退休老干部护理管理中的危险因素。
3.1 实施病房责任护士专职护理。安排护士对每个老干部实行责任制优质护理,全面了解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情。护士要对离退休老干部的生理、心理进行全面的护理,增加巡查次数,认真仔细观察老干部病情,从细节着手,使老干部感觉到温暖。认真填写护理文书,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每天由护士长检验每个护士的护理情况,并对发现的安全和护理问题进行解决。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寻找原因,积极改正为主,讨论及改正改正方法,尽快做出预防措施,提高大家的警惕性。
3.2 全面提高护士素质。护士要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时刻把病人放心上”的服务理念,不断学习和提高职业素养,提高护理质量。医院可以实施奖惩制度,激励护士不断深化学习,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主动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对不安全因素有高度警惕性,保证护理安全性。
3.3 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护理人员要陪同老干部前往检查室,防止出现跌倒等情况。病房清扫后放置防跌倒警示牌,卫生间和浴室放置防滑垫,并设置紧急呼叫铃。在病房内安装电视,设置休闲区,安放等娱乐设施,放报纸、杂志、健康宣传等,鼓励离退休老干部娱乐放松心情。
3.4 对离退休老干部普及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离退休老干部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文字、图册、读报、广播等多种方式,向老干部讲解疾病的常识,预防治疗措施,服药、饮食的注意事项以及安排老干部有规律合理的运动,使老干部放松心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3]。
经过系统的临床护理管理实践,我科室的护理满意度由94%上升至98%,投诉率为0,患者和家属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护理质量显著提高[4];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对护理工作更加热情,能主动预防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生活模式也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老年人群已经占据整体人口的显著位置,随之而来的老年患者护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新的时代护士的职责不是仅仅打好针就可以了,更需要从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帮助患者康复,要把人文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中[5]。
离退休老干部在位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离退休后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差异,可能会导致部分老干部心理落差。身体机能的老化已经社会地位的变化,会给离退休老干部带来不同于常人的压力,因此对离退休老干部的护理管理尤为重要。在护理管理中,实施病房责任护士专职护理是基础要素,以良好的护士素质、良好的环境以及合理的对老干部进行健康宣教为辅助因素,提高整体护理效果,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有效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康复,从而提高离退休老干部的生活质量。
[1] 刘春娟,李嵘,杨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J].全科护理,2011,9(4A):909―910
[2] 尚磊,江逊,李沪建.老年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7):805―806
[3] 李洪雁.住院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1A):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