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
(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
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对待老年病人态度要亲切、关心、体贴、诚恳、言语温和。尊重他们,不要用床号代替姓名,不要勉强老年人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经常向他们讲解创建和谐社会奔小康中的成就,介绍报刊登载的关于社会上长寿老人的生活经验和防止衰老的措施,使他们既认识到衰老是一生中生理发展的必然过程,又懂得延长寿命的科学方法,从而对恢复健康树立信心。
2.2生活环境护理根据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应安排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舒适安全、安静、防止各种噪声生活环境。夜间睡眠时,室内最好保持有弱光,以防夜间病人起床时发生意外。 病床应低些便于老年病人下床。地板应平坦、干燥、防滑处理、以防病人摔跤。病人床上被褥要轻,衣着鞋袜要适宜。
2.3个人清洁卫生老年人皮下脂肪减少,表面小动脉硬化,汗腺萎缩,分泌减少以致皮肤干燥、脆薄、有皮屑起皱纹,易于破损、干裂,而引起感染。故老年人每天应用中性肥皂擦洗皮肤,并给涂以油脂,受压局部给予按摩以增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对某些老年病人生活习惯较懒散,护理人员应协助和督促他们更换衣服、洗脚、剪指(趾)甲,注意个人卫生。
2.4营养与饮食护理牙齿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的器官。老年人常有牙齿脱落或有龋齿、咀嚼不便,应给予软食并应指导注意饮食的均衡。老年人基础代谢降低,运动量低于年轻人,每日的热量摄入应相应减少,蛋白质以豆、肉、鱼、蛋、牛奶等为主,脂肪供应以淀粉为主,并应多食含维生素、钾、钙、水果和蔬菜,钠盐入量每天不要超过10g。为增强肠腔运动机能,应给病人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食胀气的食物。在烹调方法上,要注意色、香、味,照顾到病人的口味,习惯和爱好。在进食时应指导病人细嚼慢咽,咀嚼时避免讲话,防止因空气进入而引起哽噎,每顿饭不要过饱,最好少食多餐。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老年人不利,嘱病人戒烟酒。
2.5适当活动老年病人因机体功能衰退,往往好静不好动,特别是住院时间较长的慢性病病人,在疾病恢复期,护理人员应劝导病人进行功能训练,宜根据病人的爱好,组织他们在室内外散步、下棋、打拳。并进行指导以增进其身心功能。对一些久病卧床的病人应经常给予被动运动,如更换卧位,活动肢体,以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和肺部呼吸通畅及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2.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反应不敏感,对疾病的痛苦反应不明显,有时病理改变严重,自觉症状轻微、不典型,在出现两种以上的疾病时,一种疾病有可能被另一种疾病所掩盖。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善于观察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注意病情变化。在询问病史时,老年病人由于耳聋记忆力差,而回答病史含糊、主诉不明确,因此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病情,协助诊断。
2.7用药护理应根据老年病人的用药史,慎重用药,密切注意药物过敏反应,特别是对慢性病病人因为用药品种多、剂量大、时间长,加之本身肝肾的吸收、排泄功能减退,所以要特别注意药物过敏的发生。据统计老年人发生药物反应的人数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多,因此用药必须慎重,对老年病人可先给予略低于成人的治疗量,然后根据病人的反应,调整药量,发现有药物不良反应时应立即报告。输液时应注意输注速度,并定时记录出入量,必须注意病人的心、肺、肾功能情况,防止发生肺水肿。
2.8加强预防保健及护理咨询老年人由于机体不同程度的衰老性改变,容易患病,故医护人员在病人住院期和出院后均应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使他们了解引起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只认识到有规律的生活起居、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和禁戒烟酒等对增进机体功能、防止动脉硬化的重要性,并进行预防保健知识的宣教,为老年人服务。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现实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3600万失能老人;2013年,失能老年人规模增加到3750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1亿的失能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缺乏独自照料自己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达到照料自身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人力匮乏问题,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也成为了老龄化趋势下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较大的地区,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较迫切,但由于经济发展、财政压力、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较艰难。尤其是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占较大比重,需要从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1.1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老龄化程度来看,重庆和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分别高达12.4%和12%;与2017年测算的全国老龄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农村,农村失能老年人数量大于城市。《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5)》的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西部老年人中,农业户口占78.3%,非农业户口占21.4%。数据表明,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农村社区(72.5%)。从城乡区别角度看,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2.1.3经济发展较落后,老年人参保能力、意识弱。相较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老年人作为,劳动能力弱甚至是没有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参保能力相应的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对于保险的短视行为严重,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照护需求。另外,传统非正式照料模式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观念上希望得到传统的家庭照护。
基于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适宜的长期护理保险。根据2016年国家人保部公布的15个试点城市,以成都、重庆、新疆三个西部地区省市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较于东中部地区发展滞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长期护理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都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笔者根据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西部地区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想,希望能给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意见。
2.2.1结合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提供“订单式、组合式”照护项目。综合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较大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可以把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分为关怀型、医疗型、生活型、技能型;并且划分清楚这四种类型所对应的照料项目。同时,四种类型可以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组合式”的针对性的提供。关怀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关怀和慰藉,有效缓解以及治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疗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等,这种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不仅可以方便老人们及时得到治疗,也能减轻其所在家庭的照护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生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这类护理类型主要是针对由于高龄或者慢性病导致的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技能型主要包括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有专业化护理需求的中度失能或者是高度失能的老年人,大多数由专业的护理机构来提供,老人们可以选择住进护理机构或者是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既方便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又可以优化配置护理资源,这四类护理类型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组合,真正把“订单式”需求落到实处。
2.2.2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的护理人员以及护理机构的有效供给。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公共产品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帮助中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在设计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制定政策鼓励养老及护理机构向农村地区发展,鼓励企业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建造养老护理机构。除此之外,还应提供补助鼓励农村地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护理机构转移。
2.2.3加强政策宣传,提升老年人保险意识。老年人群体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程度低的现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这个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见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低得多。在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在政策施行之前,应该通过公益讲座、知识讲堂以及各种宣传手段加强老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程度,打消老人们的疑虑。
2.2.4增加护理培训,重视轻度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对于一些轻度失能老年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专业化强的护理服务项目以及过长的护理时间,不一定要到专业的护理机构去接受服务,而是可以选择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通过家庭其他成员、邻居或者其他亲人来提供护理服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想在家里接受护理的需求,也不会对其所在家庭造成较大的负担。荷兰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安排中,就很重视对于失能老年人的非正式照顾,并对这种居家护理的方式负责部分费用。由于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群体在农村地区有较大的分布,基于农村地区护理机构较少,以及老年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有此种意愿且失能程度不高的患者采取非正式照顾的方式,适当给其所在的家庭相应的补贴,同时重视对非正式照顾提供者专业的培训,确保患者可以得到相应的护理照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而由于经济不发达,老年福利体系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老年护理体系,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老年护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WHO 对老年人的定义为:发达国家年龄>
65岁者 ,发展中国家年龄>
60岁者为老年人。老龄化社会是指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7%或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0%[1]。
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4.9%上升到2003年的7.5% [2]。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3亿 ,占总人口的10.6%,按国际标准己进入老龄化社会。200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 11%。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2.84亿,占总人口数的19.3 %。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3.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4.48 % ,进入老龄化高峰期[3]。国际上通常用65岁以上人口从占全人口7 %增长到14 %的时间 ,来衡量一个国家老龄化的进程。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也用了25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4]。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 5 ],即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发展速度快,来势猛;②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③人口未富先老,给经济带来的压力大;④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全国31个省份中已有13个省份达到了老年型人口结构 ,接近一半。 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更为严重 ,如北京、 上海等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6]。
目前我国存在3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也称共助养老,主要由家庭成员或邻里提供帮助。在我国 ,照顾老年人被看作是家庭首要和最基本的责任。家庭成员是给予老年人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和经济方面的支持的主要来源。自我养老亦自助养老,通过老年人自己的努力来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在过去,自我照顾养老并没有被认为是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社会养老即公助养老,在我国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医院、 托老所、疗养院和临终关怀院等[7]。
现在我国许多医院都开展了某种形式的社区老年人护理。如家庭护理、护理专家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等[8]。其中老年人社区护理内容有:为老年人义诊,系统治疗各种疾病 ,重点对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调节和心理疏导等社区护理干预;对需要上门服务的老年人进行个案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另外,某些城市还开设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及农村成立的敬老院等。社区医疗服务的开展帮助老年人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保健意识,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9]。但社区老年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目前我国的老年卫生工作的特点主要有:①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②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则是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存在大量的欠缺。另有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愿意在所居住的街道卫生服务站接受一般疾病的防治和一般医疗护理服务,但还有接近半数的老年人因为这些医疗服务设施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这种机构提供的服务[10]。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1]。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目前这3种传统的养老方式越来越遇到很大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4-2-1”金字塔型家庭结构的出现;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照顾者主体--妇女的就业率增高;另外人口迁移和流动(如子女外出工作),这些都使得家庭不能满足养老需求。“空巢”家庭的出现更加弱化了家庭养老模式。慢性病的高发使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大大减低,中国的退休体制使老年人自我表现照顾能力更加减弱,影响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同时医疗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加深了卫生保健的不平等性 ,那些失业的、下岗的、自谋职业的以及没受过很好教育的老年人不能享受很好的卫生保健,也是对社会养老的冲击[7]。
在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呈现高龄化的趋势下,老龄化社会进展迅速,人口老龄化伴随着老年性疾病的增多,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并衍生出一系列医疗保障、 生活照料等问题,给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龄化的需求,整个社会对老年护理的需求必然会增加。吕探云等[12]的研究显示:老人慢性病发病率高、认知功能减退,社会独立生活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相当一部分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和自尊低下,社会支持减少,老人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在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各方面的长期护理需要量增加。宋伟利等[9]的研究也显示:老年人的社区护理需求日益增多,一半以上的老人院老人的移动和排便需要依靠他人; 在社区65~74岁的老年人中,13.5%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协助;而85岁以上老年人依赖他人的比率是65~74 岁的3倍。肖功莲等[13 ]在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高龄老人10年健康及护理需求的追踪调查中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加, 高龄老人对护理人员家庭访视、上门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希望家庭访视和电线% ( 2006年),对康复指导和上门护理的需求由11%、16%( 1996年)分别上升到68%、79% ( 2006年)。王春梅等[14]对山东聊城区780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19.4% (151例 )的老年人认为身体不佳,慢性病患病率68.5% (534例 ),他们中的大部分迫切希望社区护理人员走进他们的家庭。田国栋等[15]对上海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的调查显示: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的总体规模仍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要 ,老年护理医院的供给量只占了需要量的 20%左右。
目前,老年人需要接受何种医疗或护理服务,没有严格明确的标准。造成不能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以至综合医院、康复院、护理院、敬老院、社区护理界限不清、职责不明,造成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中资源的浪费[10]。
20世纪我国老年护理学科发展几乎是一个空白,1999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老年专业委员会》,我国老年护理尚处于萌芽阶段,起步晚、发展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1985年我国天津市才成立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才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上海市成立了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16]。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我国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虽然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老年护理的内容,但只占其总课程的5%左右[17]。
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护理硕士、博士教育中专门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的人员也不足,因此老年护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16]。
老年护理的特殊性和费用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社会有必要在老年医疗之外,建立独立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而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18]。
树立老年护理理念是我们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根本和当务之急。我们在护理老年人时,要树立注重老年人功能健康、预防残疾、致病的护理理念,更应重视功能的状态,重视能力的发挥,要重视保持和增进老年人自己胜任日常生活的基本管理,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让老年人病而不残、伤而不残、残而不废。同时,注意从老年人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们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尽可能维护个体的独立与尊严[11]。
建立一套独立的考核监督指标体系。目前可以建立一个各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的老年患者的出入院的相应的标准,界定老年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各项服务之间的界限[10]。
在医院、社区、家庭之间应构筑无缝隙的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11]。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医疗护理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和服务内容,建立一支服务人员队伍,把老年人的大部分基本医疗保健需求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社区。根据不同年龄老年人群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家庭护理、日间老年护理中心、托老所、短期住院的老年护理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护理服务网点,以及教育老年人群如何利用社区已有的护理服务是提高社区服务利用率,满足社区低收入老年群体长期护理需要。我们应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遵从老年护理伦理、法律和道德要求,建立和完善系统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预防保健护理模式,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需要建立创造性的、 形式多样的老年护理机构以满足各层次中国老年人的需求。
建立老年护理教育的“基层普及、高层突破”战略。应在全国中等、高等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增设康复医学、家庭护理学、临终关怀等课程,有条件的院校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的专业护士。培养我国的老年护理专家,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增设老年护理的硕士、博士授予,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19]。在我国建立老年护理资格证书的考试,对这一资格证书的考试将有助于通过要求老年护理的教学内容而快速发展中国老年护理[7]。对于老年照料者(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 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对护工可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10]。
老年医疗保健的法律化、制度化是老年护理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必要前提。因此,应该制定我国的老年福利法和老年医疗保健法,大力发展老年医疗保险事业,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力量,确保老有所医[20]。
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化速度较发达国家快得多,老年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老年护理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应成为发展老年护理事业的努力方向。
[2] 刘腊梅、吕伟波、周兰姝.美国老年家庭护理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护理杂志,2007,24(1):39.
[3] 沈若玲、郑春芳、寻晶晶.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7,13(12):1117.
[4] 张英远.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适应社会老龄化进程.江苏卫生保健,2007,9(3):39.
[6] 季文琦、董 沛、米光明 等.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健康护理.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1):79.
[7] 万宏伟、于 放.人口老龄化使中国老年护理面临巨大挑战.现代护理,2007,13(7):589-590.
[9] 宋伟利、缪景霞、罗宇玲. 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现状现代护理,2004,10(12):1161.
[10] 丁 俭、王 峥、白姣姣.老年护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护理杂志,2004,21(5):42-43.
[12] 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13] 肖功莲、师清莲、刘瑞贞.虎门农村高龄老10年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变化趋势.护理学报,2006,13(7):7-9.
[14] 王春梅、李军.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45-46.
[15] 田国栋、熊建菁、张、胡海霞、吕旭飞. 上海市老年居民护理需要量及供给量状况.中国全科医学,2008,11(4):555-556.
[19] 王晖、戴红霞.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构想.当代护士,2003.6:28-29.
[20] 姚海明.国外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06,6:41-43.
【论文摘要】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需求增加,如何保证“老有所养”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迁、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传统的家庭照顾模式又面临挑战。医疗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边界不清,带来过度住院问题,造成医疗保险基金的严重压力。建立老年护理制度,成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途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导致中国从1999年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社会的护理需求日益紧迫。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而设施养老不仅不符合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且严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养老机构560家,床位6.98万张。设施养老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只能以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方式应对未来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以居家养老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因此,我国探寻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发达国家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种服务,进行社区照顾,这种家庭与社区结合的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借鉴。
目前我国社会化的居家养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不足;二是护理费用负担沉重。据老龄办13前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率却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务满足率为22.61%,护理服务则仅为8.3%。居家护理不足,导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医院护理代替居家护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绝出院的情况经常发生,理由就是出院后无人照料。仅以上海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为例,其所负担的上海城镇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比为1:3.5,医改实施前为1:2。对2001年_2o07年医保支付范围内医疗费用分析可知,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门诊次均费用无显著差别,而住院次均费用有显著差别。老年人医疗费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规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护理途径而过度住院,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由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往往并无明确的边界,导致监管困难,而过度监管又会造成社会矛盾,因此,为控制过度住院的费用必须另辟蹊径。
在老年护理保险推出以前,各国无论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均不负担护理费用,参保人为转移护理费用而过度住院,出现制度缺陷下的投机行为。投保疾病保险或养老保险之类保险的老年人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大量老年人长期的住院费用加剧了各国医疗保险支出。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也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对此,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建立老年护理保险,通过护理保险将解决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问题,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节约医疗保险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启示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既有必要也很可行。护理保险是指借助国家或社会力量,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护理服务。与养老退休金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护理保险是集治疗、雷竞技APP护理、生活于一体的一种保障方式,通过对老年人的身心护理,使其度过愉快的晚年。通过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把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有护理需求的人员,特别是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由于国情和传统不同,各国实施的方法也各具特点,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1)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这以德国、以色列等国为代表;(2)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这以荷兰等国为代表;(3)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这以丹麦等国为代表;(4)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这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税收作财源(居民税);(4)是以严格的给付条件为基础,属于老人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美国以商业性的老年护理保险为主,一般采用现金直接给付护理费用。目前美国老年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一样,有向“管理式看护”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保险公司介入护理服务市场,将保险服务与护理服务结合起来使得实物护理服务的给付增加。德国建立了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提供在宅和住院两类护理,并承担一些相关的其它费用。日本实施强制性的护理保险,65岁以上人员保险费从养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岁人员在缴纳医疗保险费时缴纳护理保险费。护理保险采取实物给付为主,现金给付为辅,按照专门机构认定的等级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为提前,且呈现出高龄化、发展迅速等特点。根据市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15~64岁的人口为1408万人,占79.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12万人,占11.9%。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检测统计信息的数据,至2006年末,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8.1%。虽然尚处于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对未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为解决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海打造“9073”服务格局,即90%家庭养老、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2008年起居家养老的对象从主要面对6o岁以上、生活自理困难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宽到8o周岁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的本市城镇户籍、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老人,经过评估给与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服务专项护理补贴。但相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符合目前居家养老申请的老人只占相当小比例,且有相当大部分人群并不重叠。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退休职工普遍存在的居家养老问题,有必要进行老年护理保险试点,探索符合上海情况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上海从2001年起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实现了对户籍人口的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基本覆盖户籍人口,可以实行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制度,使护理保险成为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后的第六大险种。护理保险可以先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开始试行,首先覆盖6o岁以上人员,同时服务有特殊需要的60岁以下。护理保险试点成熟后,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扩展,逐步将全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纳入护理保险中。
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在试行时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主管,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为原始参保数据。条件成熟后由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参保人员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构成。
参加护理保险暂不增加目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而从个人医疗保险帐户资金中划拨,并从目前结余的工伤保险中划拨一定比例资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结构不合理.个人帐户沉淀,严重削弱了基金统筹能力。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按工资水平2%缴纳部分和单位缴费部分。为了改变个人账户资金沉淀的结构,可以从个人账户资金中划拨一部分,如1.5%作为护理保险基金,则有17.5亿。以2007年末城镇职工参保人员为基数,按照12%的退休人员需要护理、月平均护理费用800元、护理保险平均支付比例50%计算,护理保险基金年支出需17.6亿。从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划拨的资金基本与护理保险的支出资金相等,而工伤保险中划拨的资金可以作为风险保障资金。
初步考虑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为设施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医疗护理、生活护理服务项目。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应把家庭护理,设施养老中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全部纳入护理保险中。倡导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险服务。
护理保险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确立由医院、养老院、护理机构、社区等组成的定点机构,由护理保险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点机构比例购买护理服务。其中生活护理可以借鉴目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形式,以社区为依托,由助老服务人员上门进行护理服务,护理保险通过社区向助老人员支付费用。同时为鼓励家庭成员照顾,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护理服务。为防止道德风险,鼓励义工服务,向家庭成员和义工购买的服务不直接支付现金,而是以“时间储蓄”的形式,为将来个人及直系亲属接受护理时抵冲护理时间。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需要按照对参保对象的评估情况设立不同等级的给付比例和时限。雷竞技APP评估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可以由医疗保险机构牵头在医院设立专门评估部门,并有一定的社区工作者参加。每~年或两年重新进行一次评估,以使护理等级适应实际情况。可以参照日本模式,65岁申请护理的参保人必须在限定的情况种类中。65岁以上参保人申请护理时,经过专业机构评估护理等级。可以探讨将adl作为确定护理级别主要依据的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等级评估标准。护理保险按评估等级支付相应护理费用,并确定一定的自负比例。
护理保险不仅涉及到保险费用给付,更重要的是护理水平的提高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增加护理人员包括专业和非专业、增加护理培训,以满足护理需求。护理保险所筹措的资金使用分为三部分:一是支付专业护理机构护理费用;二是支付以社区服务为代表的非专业护理机构服务费用;三是购买其他护理服务。通过资金使用的导向作用,增加社会对护理服务的投入。
卫生和民政部门需要联合制定护理事业发展计划表:首先理清上海目前专业设施护理总量、建立专业护理人员名册。兴办一批专业护理机构,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护理产业,开办民营护理机构,提升护理总量。其次增加专业护理人员,与卫生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第三,鼓励家庭护理,发展和培训非专业护理人员,推广“时间储蓄”概念,增加社会对护理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发展ngo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提供多种护理渠道。第四,增加社区老年护理服务设施,5年之内,做到2.5公里半径内都设有一所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老服务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心理健康。目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充分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可以有助于医护人员顺利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指导病人主动配合治疗,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1]。本研究现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老年病人3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门诊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对症治疗等处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现具体报道如下。
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老年患者,共300例,其中男161例,女139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2.7±6.2岁,治疗时间7-14天。对所有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和谐护患关系,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治疗的时间。
当一个健康的人患某种疾病后,首先发生了由健康人向病人角色的转变,这种转为病人角色的过程中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较年轻人更加明显。主要是由于老年病人对疾病的适应能力较弱,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患者自身战胜疾病的能力逐渐降低,而且多数老年患者的疾病多为慢性病,病程长,治疗过程较为复杂;老年人患恶性疾病的概率较高,治疗恢复较差,死亡率相对较高;这些均可成为造成老年患者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的诱导因素[2]。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①恐惧、焦虑[3]:老年患者的疾病通常为慢性病、恶性病,病情严重,恢复时间较长,老年患者通常对自己的疾病有所了解,加之随着与有相似病史的病友交流,与他人对比,往往导致心理恐惧焦虑,加重自身的病情。部分老年患者害怕病情反复,患者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害怕自己病情加重,天天处于恐慌的状态。②自卑、压抑[4]:老年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后特别是得知自己患者较重的恶性疾病后,心理上一时间难以接受;部分患者大小便不能自理患者,与之前的健康生活相比,患者出现强烈的心理落差,造成心理失衡甚至心理扭曲,患者渐增悲观失望的心理、情绪出现低落,造成身体日益消瘦、长期营养不良等,自卑、压抑心态日益严重。
已有研究表明:健康的人患病后心理状态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不同的人由于性格、气质、职业以及生理状况的差异,导致不同的人生病后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病人战胜疾病的康复过程除了与治疗过程密切相关意外,护理工作也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护士是医院中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护士向患者传播健康教育的知识,提升护士的自身素质,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教。因此,在针对门诊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患者伴随疾病发生发展的情绪变化,疏导患者的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重视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宣教[5]:门诊护士以饱满的热情接待患者,热忱为患者服务,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观察并掌握老年病人内心的变化,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正确的心理护理有时甚至比药物治疗更加有效,这就要求护士细心耐心、温和诚恳的对待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反应比较迟钝,部分患者听力下降、接受能力差,护士应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给患者带来安全感和战胜疾病的希望,消除患者内心恐惧的心理状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首先取得的老年患者的信任和合作是开展心理护理工作的基础。老年患者通常爱唠叨,主诉多,护士应对其进行耐心的语言安慰,真诚的关怀病人,使老年患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6]:老年患者往往情绪低落,性格孤癖,睡眠质量差。护士应对患者耐心的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治疗康复的过程,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以及指导手术患者术后进行必要的功能性训练,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心理指导应贯穿患者整个康复过程,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护士应在具备扎实的护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学习护理心理学,充分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对老年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7]。综上所述,加强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有助于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1]金香兰.浅谈门诊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1:113.
[2]宋书兰,李琦珂.老年病人的心理辅助治疗[J].中国校医,2012,6(11:873-874.
[3]王骞卉.老年人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2:24.
[4]任凤英.护理哲理引入知识型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35:3332-3333.
[5]余琼华.当代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策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0: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年化明显。老年患者的护理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从心理疏导、树立信心等方面提高老年人自我护理保健能力,提高护理质量。现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其中住院的6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特点总结如下。
本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58-82岁,平均70岁。其中老慢支18例,脑梗塞10例,高血压12例,肺心病5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5例。本组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经过心理
1.1 孤僻、固执 、多疑 老年人在生理上呈衰退趋势,心理上有孤僻、失落感,变得敏感、多疑、易冲动,认为自己总是对的[1] ,生活中养成的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坏习惯,如抽烟、喝酒贪杯、高盐和高脂肪饮食等难以改掉,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对别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戒心和不信任感。会产生对自己疾病的疑虑,有的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
1.2 焦虑 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焦虑不安,首次住院的患者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何时才可以治愈都不了解,慢性疾病的患者久治不愈,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寝食难安,长期下去产生焦虑、悲观的情绪 。 有些老年人因对病情及医院环境不了解,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担心病治不好,怕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而焦虑。
1.3 情绪多变:易发怒 因周围环境变化而出现情绪高涨、低落、激动等,常计较他人的言谈举止[2] ,还有由于病种时间长,治疗费用多,经济负担重,家里经济条件差,又怕拖累儿女,自己感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而烦躁不安产生急躁、易怒的情绪。
1.4 抑郁消沉 引起老年人抑郁的心理因素很多,可因家庭矛盾、邻里关系不和等;有的老年人子女在外地工作,丧偶后孤身独处,生活无人照顾;有的老年人长期受病痛折磨,感觉康复无望;或个性内向、生活圈子狭窄,缺乏必要的思想和感情交流等,而变得抑郁和意志消沉。
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3]。住院患者首先接触护士,他们心理非常焦虑,希望病情能够马上缓解,同时很多老年患者常年住院,对医护人员的要求相对更高,护士加强生活方面的护理,如安排老年患者集体活动、室外散步、相互交流经验等,以调节情绪,克服孤独感。对老年人已形成的不良习惯、性格,护士应多理解,给予耐心、鼓励、肯定的方式来改变,切忌生硬、强迫。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心理护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对患者护理质量的高低。
护理老年患者应有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和热心。告知患者家属多来探视,关心老人、安慰老人,让老人感到不孤单,保持乐观稳定的心理状态。老年患者在生理上呈衰退趋势,心理上有失落感、孤僻,住院后,原已习惯的生活方式被打乱,适应能力差 ,会给老年人造成很多不便。因此,护士对老年患者更要细心,在精神及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护士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平时护士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患者态度温和,讲究礼节、礼貌,处处尊重、关怀、体贴患者。对老年患者称呼要有尊敬之意,言行礼貌、举止庄重、谈话耐心,回答询问时注意语速应慢,声音相对高。护士在交流时注意这些特点和形式,避免了沟通障碍。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不良情绪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注意保持平和、乐观、开朗的心态;怀旧是老年人一种积极的行为,有助于心情舒畅,鼓励老年人回顾人生[4];对有抑郁倾向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找出原因和症结所在,并逐一化解,避免不良心理影响;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接受疾病事实,让患者对所患疾病有初步的认识,并加以心理开导,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查对制度。熟练的技术操作等会给患者一个 “放心”的态度,使他们产生一种信任感,治疗前做好每次操作的解释工作,提出疑问时要耐心热情地给予解答,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社会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的今天,重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实施因病而异、因人而异、完善的心理护理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使患者更快地适应患者的角色,从而提高老年慢性患者的生活质量。要求护士不但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具有端正的外表、高雅的气质、良好的语言运用技巧,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可促进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2] 陈莺.舒适护理模式在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9雷竞技APP,9(1):55-56.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上海已经成为了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正呈几何倍增长。近年来,医院正面临着老年护理资源匮乏、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对老年患者心理上的关怀、护理费用负担严重等问题。我科通过对半年来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问卷分析,总结老年患者在护理中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提出相应的解放方案,现总结日下。 缺乏心理关爱
护理人员在为老年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不仅要做好老年人生理上的护理,还需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老年患者在生理功能下降或患病时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变化。有些患者会表现为对医生的治疗产生质疑,进而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等。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悲观厌世等情绪或发生自杀情况。护理人员在接触到此类患者时应给予足够的感情支持。要抱着对患者的同情和关爱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可以采取倾听、诉说、交谈、陪伴等多种方式关心,宽慰患者。在日常护理中以鼓励安慰患者为主,建立老年患者对战胜疾病的信心。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关系,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及认知。护士应该耐心的对老年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和健康宣教。同时在讲解时要注意语气的轻柔,以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宣教,这样能使老年患者有效而愉快的接受治疗和护理。 护理费用负担严重
在问卷调查中,老年患者普遍反映护理费用负担重。这主要是由于专业护理人员缺乏,患者需要自行雇佣护工承担一部分生活护理造成的。医院针对这一现象,新增了大量的护理岗位,提高护士床位配比。现在我科已经取消了护工,患者日常的生活护理全部由助理护士承担。这一举措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医院护理的整体质量。 饮食护理问题
对于老年人来说,饮食护理是非常重要的。(1)老年患者会随着生理功能的减退出现消化不良以及咀嚼功能减退等情况。在饮食方面要指导患者以温凉软食为主,在烹煮食材是尽量煮烂为宜,这样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咀嚼与消化。老年患者以少食多餐为宜,可在三餐之间添加一些点心,但都以量少为宜。此外,有些老年患者可能因为怕麻烦家属而刻意少饮水来减少上厕所的频率。护士一旦发现这种现象应立刻阻止,同时注意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宣教,强调适量饮水的重要性。 日常基础护理
良好的住院环境可以使老年患者得到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我们应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注意温湿度适宜。老年患者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好保护措施,为每个床铺配备床档,保持地面干燥。走廊中设置扶手,嘱患者扶好扶手避免摔倒。对有些不能配合的患者,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为其使用保护性约束带。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应协助其完成各项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如为患者定期洗头、沐浴、修剪指甲等。对一般情况良好,能够自由活动的老年患者,可提议其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结论
结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质量效率,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中多发且常见的疾病,死亡率很高,如治疗或护理不及时将会危及病人的生命,该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生命健康,引起了世界各地医疗人员的重视 [1]。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老年群体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适当的医疗护理措施能有效使该病的病死率降低,并能够延长老年心血管病病人的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充分的休息,是所有医护人员对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反复强调的问题,因为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不但会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影响,甚至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因此,一切可对患者休息造成的影响因素,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并尽力避免。本文就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进行探讨,现汇报如下。
2.1 心理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数都存在着绝望、焦躁、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拒绝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的情况发生。护理人员应当态度热情地对待老年患者,将医院环境、治疗措施、用药方法、注意事项详细地介绍给老年患者,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对患者的苦恼表示理解,并帮助其进行排解。耐心讲解患者不理解的问题;态度和蔼地与其沟通,语言委婉;并做到举止得体,穿着大方。
2.2 生活护理:注意饮食护理,老年患者容易牙齿松动或脱落,咀嚼能力大大减弱,同时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血管硬化导致肠壁供血不足,影响消化功能。因此在饮食上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应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的多样化食物,饮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同时要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可适当采用缓泻剂。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应由护士协助完成饮食、洗脸、洗脚、大小便等,同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及口腔粘膜的变化,如可用1/5000洗必泰溶液漱口;用赛肤润按摩局部皮肤,每2-3h一次;
2.3 用药安全护理: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注意测量患者脉率、心率、血压和呼吸。对于一些异常心电图变化,如房室传导受阻或心律失常等情况,医护人员要准备好相关急救药品,如利多卡因和阿托品等。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给药前护理评估,对药物的禁忌症、适用范围、用药目的进行详细的了解。
2.4 休息护理:医护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将患者的休息时间合理安排,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解除患者的疲劳并恢复其体力 [2]。同时医护人员应减少对病人不必要的探视,准备好患者夜间处置可能会用到的物品。失眠的患者可适量应用药物改善睡眠。
2.5 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今天,各大医院都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护士的工作除了常规执行医生的医嘱外,还应当对本科室患者的性格特点、生活多了解,不仅要体现出自己护士的角色,还要体现出自己晚辈的角色,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能够有利于对患者疾病预防宣传,对疾病治疗产生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医疗工作得到患者的配合。护理人员首先应当对患者的基本性格特点、喜好等方面进行了解,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患者特点营造温馨、良好的气氛;护理人员应当在患者心中留下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恐惧感。其次,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日常生活习惯进行了解,针对病情对患者将不良生活习惯改正做好指导,使疾病反复发生及恶化的几率降低 [3]。在季节交替气温转换的时节,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是最常见的急救患者,患者由于在温差大时不注意保暖,容易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因此,保暖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此外,害怕孤独的心理被发现存在于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其大多数原因在于子女忙于工作,老人不敢多言,怕增加子女负担,此时医护人员不仅对患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沟通,更是对患者家属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进行善意沟通、引导和提醒,减缓其心理负担,使其辅助患者积极进行配合治疗。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我国有着越来越多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对老年人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是引起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 [4],这意味着心血管疾病问题逐渐被全世界社会关注,对在心血管内科工作的护士也就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力衰竭、心绞痛等,长期反复发作,都是能够导致患者死亡的急、危、重症 [5,6]。老年患者由于较多的基础疾病,外加心理和生理双方面的因素,在院治疗期间常会显露出许多新的疾病和心理问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特点具有共通性,即大多数都有猜疑和焦躁、紧张忧虑、抗拒、绝望等心理特征。心血管疾病对老年患者具有很大危害,医护人员除了采用适当的药物来治疗患者外,还应当采取系统的完善的护理干预措施 [7],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科学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患者精神舒畅,对治疗信心充足,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从而对心血管疾病能够产生重要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所以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当及时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帮助患者锻炼肢体功能,加强心理护理,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提高疗效,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只要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病因、疾病特点进行认真分析,制订和实施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措施,能够使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治愈率。
[1] 刘利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独立生活能力的护理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S2):204-205
[2] 田震静,吕烨辉,付爱丽等.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502-504
[3] 王萍,何乃艳.心理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工企医刊,2013,12(6):458-459
[4] 余西.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09,10(8):118-119
[5] 何乃艳,王萍.心理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3(11):18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主要的流行疾病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增长,60岁以上老人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也成为老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的临床护理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护理,我们不仅要熟悉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特征,还要准确把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情况,进行优先的照顾和健康指导,做好老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
根据医院对心血管患者的医疗记录,我们选取一个时间段的资料进行分析,在两年的时间里,医院收录了多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5岁。这些患者在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病情确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所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
根据医院的收录医疗记录和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我们对心血管的老年患者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依据病情提出了临床护理的四个要点。
住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在安排住院和住院护理当中,护理和医疗人员的态度应该热情,仪表要整洁,举止要文明优雅,这样的服务态度才能得到老年心血管病人的信任。要及时的根据每个病人的详细病情安排合适的病房,病房必须布局合理,干净整洁,舒适度良好,给老年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要让病人详细的了解整个病房的结构和设施,要向病人合理的介绍病房的注意事项,在询问病情和身体状况时,要用和蔼温柔的语气,要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患者,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护理和治疗,让病房成为一个温暖和谐的家,让病人平静的接受治疗和护理。
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数为老年人,所以心理护理也成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的关键,患者刚进入医院,处在的病房环境是陌生的,而且,得知病情的老年病人会对心血管疾病产生多多少少的恐惧心理,难免会有焦虑情绪,这样会引起病人情绪的不稳定,会产生焦虑、愤怒、抑郁、冲动等精神的激烈反应,这些过激或者不正常的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有些时候情况严重会导致情况的恶化,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我们应该认真仔细的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根据患者的表现研究患者的心理情况,针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合适的对策,要主动的去找患者谈话,倾听患者,了解患者的病痛,并且向病人介绍医院的时间安排,在日常的检查前要向病人交待好检查的目的,也要让病人了解医院的治疗手段和方案,乐观的介绍病人的诊断和检查结果,要努力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要让患者对疾病进行乐观的认识,消除悲观情绪。推荐相关的励志书籍,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所以要积极调整患者的心理情况,让患者在最佳状态上进行治疗和护理。
生活上的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患者在饮食上的护理的要求是苛刻和严格的,处于病痛的老年患者需要低胆固醇、低盐、低热量、低脂肪的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尤其是含有粗纤维的食物,要切记老年心血管患者不能暴饮暴食,要少量多餐。另外,老年人牙齿不坚固,多数的牙齿已经松动,不能咀嚼硬的食物,应该给患者提供软的食物,而且要容易咀嚼,容易消化的食物。要关注患者的排便,由于心肌梗死的患者不能用力,所以要时刻防止大便秘结,要定期告知患者不应该用力排便,以免患者的病情加重。当患者发生便秘时,可及时的适当的使用缓泻剂,也可以用在肠道内灌入肥皂水进行,也可适当使用开塞露。心动过缓的患者要切忌排便长时间屏气,防止心动过缓病情加重。行动不便的患者的洗漱,入厕和饮食都必须由护士进行协助。定期对患者的口腔粘膜和皮肤进行检查,进行预防,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叮嘱患者不能吸烟喝酒,避免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
在临床护理中,有很多因素都能引诱心血管疾病加重,对患者的生活起居要加强观察和护理。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比如心率、血压、体温、血糖的变化,要关注患者主诉,如胸痛,呼吸困难,观察病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及时的通知主治医生,而且要及时的采取医疗措施。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动态,科学用药,避免药物副作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与中年患者对药物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和排泄能力进行剂量的严格掌握,要对患者的血压、排尿量等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控,做好每天的三查七对,在日常护理中,要将强对病房的巡视,严格控制输液的滴速,针对老年患者要安排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护理,这样可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保护病人的血管。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危险的疾病,死亡率很高,而且患者多为老年人,这对护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思维敏捷,有深厚的护理知识和经验,技术也要相当精湛,也要求护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修养。要想做好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做好患者的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病情观察护理,为患者减轻病痛,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愈率,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让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进一步认识老年患者实施外科手术的危险性及规范手术前后配合护理程序的重要性,提高护理配合质量,提出手术前后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100例老年患者实施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 做好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成功率。结论 掌握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配合要点与外科手术的成功是与手术前后正确而周密的护理配合分不开的。
对于一个患者来说,不仅躯体发生某种病理变化,其精神状态也随着疾病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对老年患者来说,不仅要经历疾病的痛苦时期,更重要的是经历手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会给老年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身”“心”兼治,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老年患者寿命不断延长,需要手术者逐渐增加,年龄范围和手术范围也在扩大,手术危险性也在增加,手术能否顺利进行,从而使得拥有满意结果,手术前后护理配合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我科自2008—2010年共施行各类老年患者手术10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前后配合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本病种100例;年龄65—69岁:55例;年龄70—79岁45例;手术种类主要来源于泌尿外科手术。
老年患者听力差,反应慢,手脚不灵,行动不便,记忆力减退,对他们的护理要根据这些生理特点采取适当方式。如对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按照“3”查“7”对内容仔细地查对病人,询问时语言清晰热情,消除患者对治疗时的紧张心理。
老年患者一方面由于各种生理功能衰退,器官结构发生变化,体弱多病,情绪低落,心理机能逐渐衰退,怕孤独,怕寂寞;另一方面患者经历了几十年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喜欢周围的人尊敬他们,恭顺他们,对护理的要求也较高。所以我们就要关心和尊重老年患者,应通过诚挚和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谈话态度和蔼,语言清晰,反复解释,不急不躁,直到对方听懂为止。
4.1 做好心理护理,应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优点及护理知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确立治疗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和护理。
4.2 保持病房床铺整洁,对尿失禁、尿漏及留置导尿管的老年患者,我们要做到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褥和衣裤,保持病床整洁,使老年患者心情舒畅。
4.3 对留置导尿管的老年患者,应加强尿管的护理,防止尿路感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使尿量增加。
4.4 对手术前合并感染的老年患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增强老年病人抵抗疾病的能力。
4.5 对年老体弱者,应注意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护理,待病情好转后再行手术治疗。输液速度不可过快,随时观察病情,听取患者主诉,防止意外。
4.6 由于老年患者胃肠功能减退,对经腹腔手术的病人,应认真做好术晨的清洁灌肠,保证肠道空虚。同时认真做好术野皮肤的清洁工作。
4.7 对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应督促患者保持个人卫生,协助患者保持皮肤清洁,以防止褥疮的发生。
4.8 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尽量将病人安置在小房间内。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探视人员,叮嘱其家属不要当着患者过多的议论病情,以免增加思想负担。如随时有发病的可能,不得让病人独自离开病室,以保证安全。
4.9 对嗜铬细跑瘤病人,术前护理应尽量减少搬动病人,避免腹部加压,以减少对血压的影响。密切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发病期随时测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用物。做各项检查,如拍片、透视、心电图等,护士应陪同前往,以防发生意外。
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充分暴露,尽量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严格控制好出入量,了解血容量多少,及时为医生提供以上信息;老年患者体质弱,并可能患有一项或多项基础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应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心功能不好要特别注意输液速度的调节,防止发生心衰。
老年患者的皮肤从生理上来看,功能下降,皮肤组织水分减少,微循环及组织供氧量降低,弹性纤维的退行性改变使得弹性变弱,特别是瘦型老年患者,要注意骨骼隆突出四肢垫海绵或胶垫,定时检查,按摩身体受压部位,防止皮肤损伤。
老年患者术后用心电监护,及时给予低流量吸氧,严密观察变化,如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心律改变,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急救准备。
局麻手术患者,因术前用镇静药,术后进入睡眠状态,护士要经常巡视患者,老年患者特别是肥胖者最好不要处于睡眠状态,严密观察呼吸的快慢,深浅是否规律,有无舌后坠的声音,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护士应准确记录出入量,尿量监测极为重要。护士用量杯定时测量尿量,为补血补液提供依据。如无尿及时报告医生,考虑血容量不足,尿管不畅通时,应及时检查尿管连接是否正确。
5.6 防止老年患者手术后感染发生率高于年轻人,这是因为老年患者中营养不良所占比例高和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所致[1]。如手术前后加强营养,防止感冒,室内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严格各项无菌技术操作等。
积极控制血糖、血压、使术后血糖控制在7.0—11mmol/L,血压控制在130-140/70—80mmHg,积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深呼吸、防治肺炎,肺不张的发生,加强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量的变化,引流管脱落及时更换。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烦躁不安的患者,需按时使用镇定剂,本组100例老年患者经积极治疗,症状得到控制。
通过对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配合,我们体会到:术前认真细致精心的护理及心理护理;术后输液的控制,呼吸、尿量、心电监测、防褥、防止感染、原发病的护理等,可提高手术患者安全和手术的成功率。掌握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配合要点与外科手术的成功是与手术前后正确而周密的护理配合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