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新闻
暮雷竞技APP年人壮健保健与看护精选(九篇)
发布时间:2024-01-29

  雷竞技APP雷竞技APP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暮雷竞技APP年人壮健保健与看护精选(九篇)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逐渐改善,加之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使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显示,我国>

  60岁的人口占13.26%,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探讨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区护理的作用流程、模式以及效果仍然是医学护理研究的重点之一[1-2]。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居家养老问题的研究调查越来越多,探讨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研究也比较多[3],本研究通过对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所属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老人进行不同模式的社区护理管理,并对社区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2014年3月~2014年8月,从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所属36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随机选取2家社区的200名居家养老老人,将其随机分为A、B社区。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每个社区选取100名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社区老人设为参照组,B社区老人设为护理管理组。A社区男性60名,女性40名,最小年龄61岁,最大年龄89岁,平均(70.23±5.32)岁;B社区男性46名,女性54名,最小年龄63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70.68±4.21)岁。两个社区老人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A社区居家老人维持原有的生活状态,并采取适当常规健康教育宣传管理。B社区居家老人由社区护士和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护工共同管理,具体过程如下。①社区护工在充分掌握社区居家老人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其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社区护士根据各个老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家庭人员构成情况以及自我保健能力等进行综合性评估,实行分类管理;在整个护理管理过程中,社区护理人员适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如专题讲座、健康咨询等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居家老人认识合理膳食的益处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居家养老老人的生活照料如修剪指甲、洗头、洗澡等一般照料,配餐、送餐、陪同出行(购物、看病等)等特殊照料服务由社区护工为其提供。②专业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心理卫生指导、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等医疗保健服务,同时根据老人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爱好,选择性地安排知识讲座、图书阅览比赛、书法绘画、居家老人大学学习、兴趣班等不同形式的文化体育服务。③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社区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社区人文关怀、居家老人互助、邻里结对、志愿者慰问等精神慰藉服务。两个社区的管理时间均为6个月。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个社区老人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改变和满意度变化进行统计对比,并于护理管理前后采用与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测量量表(SF-36)对接受个性化服务的B社区老人进行调查。SF-36量表即健康调查简表,是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short form,MOS-SF)的基础上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中心进行发展而来,被认为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存质量测量工具[4]。SF-36量表包括36个条目,可以测量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健康维度。评分方法根据各条目的不同权重,计算每个维度中各条目的积分之和,得到8个维度的积分,再将积分转换为0~100的终得分,各维度终得分和综合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满意度评价采取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指标,总满意=满意+基本满意。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经过6个月的不同管理后,B社区老人的危险行为改变人数显著多于A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A社区的60.0%(P

  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的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伴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居家老人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5],目前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现实情况下一种常见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从养老方式来说,居家老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目前,“日间护理服务”“短期托付服务”“访问式护理服务”等是国外现有的比较成熟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形式[6]。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来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7-10]。本研究的护理管理模式中,社区护士是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通过动员社区资源,由专业护理人员培训社区护工,使社区护工掌握一定的老年护理知识,做到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结果表明,实施居家养老社区护理保健服务后,居家老人的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未实施前(P

  健康教育是提高社区居民整体健康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护理管理的过程中,社区护士适时提供适宜的健教知识宣传,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易于接受、便于实施,从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健康咨询等活动帮助居家老人认识合理膳食的益处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口传身教、座谈互动、老人现身说法等教育方法,帮助社区居家老人掌握营养卫生知识、熟悉个人卫生知识、了解常见病基本知识、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治疗护理的简易技能,并了解危急重症的初步急救措施,为进一步抢救创造条件。通过社区护理人员的监控宣教,让老年人能够建立健康、正确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较为科学的健康保健意识[11-13],全面提高社区居家老人的生命质量。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比较差、文化程度比较低等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耐心、热心地为老人进行护理服务,拉近距离,让老年人能够配合健康指导[1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的危险行为改变人数显著多于A社区(P

  目前我国老人的养老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养老仍然以居家为主,加之机构养老服务成本高、服务质量低下,使机构养老不受老人欢迎,实际利用率不高。传统的家庭养老不需要社区的参与,虽然能给居家老人带来家庭温暖,但各式各样的家庭矛盾也会比较普遍,特别是照顾和护理知识及能力的缺乏,成为影响老人晚年幸福程度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社区医疗护理条件有了本质的提高,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创新和推广提供了诸多条件。不同的居家养老保健服务,既能满足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需求,又能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15-16]。本研究实施的居家养老社区护理服务,由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护士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区护士又动员各类社区资源在社区内开展居家养老保健服务活动,通过个性化的上门专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既能保留家庭养老的优点,又能通过医务人员的参与,扩展居家老人的社交圈子,克服家庭养老存在的不足。社区护士通过对社区老人开展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服务,不断提高社区老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居民心中的形象,促使社区居家老人更愿意接受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因此,居家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也会不断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社区护理后,B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A社区的60.0%(P

  综上所述,社区护士结合社区老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等特点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社区护理管理,可提高社区老人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改善社区老人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进而提升社区居家老人的生存质量,同时也为社区居家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1] 秦红,赵鹏,任静.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护理服务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54-155.

  [2] 修宏方.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3] 李杨春,李新辉.国内外城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现状[J].医学与哲学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3):39-40.

  [5] 徐金来.社区老年保健服务中居家养老效果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40.

  [6] 商建文,周艳,于继珍.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护理服务[J].吉林医学,2010,31(14):2079.

  [7] 李玉玲.社区居家养老:文献综述[J].江海纵横,2008,(1):27-29.

  [8] 宋兰君.护理干预对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24-325.

  [9] 陈传锋,金一波,汪莹,等.家庭居住与机构居住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1):23-29.

  [10] 邓跃辉,周琳.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7):17-18.

  [11] 孙敏,赵立强,刘丹萍,等.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调查老年人卫生需求[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1):1309.

  [12] 张素霞,郭瑞君.老年人健康护理干预方法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6):466-467.

  [13] 肖柳红,钟华荪,王育珊.从老年人生活方式谈社区卫生服务对策[J].山西护理杂志,1999,13(4):156-157.

  [14] 刘葵娣.社区护理干预对农村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8):127-128.

  [15] 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7(2):21-23.

  论文摘要:社区保健工作是医院的服务宗旨一进行人文关怀的有效补充,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重视并加强社区保健,是医院工作中的一部分,其重心在于如何开展对离退休老干部的保健。

  1.1离退休干部的基本健康状况离退休干部为我国的发展曾战斗在不同的岗位上,由于当年生活条件差,而且他们常年的辛劳,不同程度地患上了一些疾病。据我院社区服务中心对沙坝社区、西华老干小区离退休老干部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老干部年龄都在7o岁以上,其中82.5%的老干部有脑血管疾病,17.5%的老干部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1.2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特点人到老年,不仅生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心理变化也比较突出。随着机体各种功能的衰退,感知觉障碍也逐渐加重。进而使其心理活动也受到直接的影响,尤其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其变化更为明显。据我院社区服务中心对所属沙坝社区、西华老干小区的调查统计:75岁以上的老干部中有81.2%的人对老年体协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没有兴趣。这些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以及新老疾病的困扰等退休后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失落感、怀旧感、孤独感和忧郁感。’于是,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及希望社会理解、关注的需要明显增加。老干部中的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首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的特殊性。

  1.3离退休老干部卫生保健需求特点离退休老干部具有高年龄、高职务、高级别的特点,对卫生保健的要求层次较高,不满足于看病有医生,吃药能报销。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自身的保健状况越加重视。非常能够经常得到有关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2.1加强离退休干部适应期的健康指导对于个人来讲,离退休是人生生活中的一次重要变革,由于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的变化,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映。我们在各个老年活动中心的配合下,在对他们进行治疗保健的同时,还建议为他们安排多种活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他们在积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下度过晚年。重点在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角色的变更方面给予重点指导。首先,帮助离退休老干部树立一种科学的生活关,辨证地面对遇到的现时问题,保持心情愉快。其次,建议他们尽快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既要保持身心得到充分地休息,又要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工作。体现离而不休的精神;第三,建议他们劳娱结合的原则。

  2.2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巡诊,主动服务离退休干部几乎都患有各种不同的疾病,因此,建立离退休干部个人档案应是社区保健的主要工作之一。我院社区门诊为所辖社区内每一位老干部建立了健康档案。通过详细的档案资料,随时掌握老干部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巡诊,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定期为老干部体检,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融为一体,真正为老干部提供全方位的卫生保健服务。

  2.3配备保健卡,完善急救措施为了确保离退休老干部的健康,我们还为老干部配备了随身携带的保健卡,将老干部的一般健康状况、血型、主要疾病、用药禁忌、联系地址和等电话等项目编写在健康卡上。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生意外,能得到及时救助,为进一步治疗争得宝贵的时间。

  2.4开展家庭病房,重视家庭与个人保健的作用据调查,虽然现在有64.3%离退休人员与子女同住,住房等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但独居的现象仍然存在。他们又是患病率高的群体,由于医院的床位有限,小病住院难、康复难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需要把各种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送到病人家中,开展家庭病房势在必行。我院为不需要住院治疗或出院后任需治疗的老干部开设了家庭病房,为他们提供病情观察、换药及注射等各种服务。同时,开展康复治疗。如:推拿、按摩、肢体功能锻炼等。并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卫生常识、食品卫生、消毒隔离与自我保护等。使他们明确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合理的饮食营养都与家庭和个人的努力有关。

  孙伟代表表示,健康城市是应对城市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经济有效之策。有必要将健康城市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范围,实施本土化理论创新和政策研究,强化保障机制、建立可持续建设模式雷竞技APP,将城市建设成为居民健康生活、愉悦生命的现实空间。当前,我国公众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严重影响到全民健康状况改善。要着重补齐健康知识短板,培育公众健康素养,引导公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养成健康行为、提高维护健康能力,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奠定基础。老年人口长寿不健康的矛盾,造成我国实际老年抚养比高、医疗卫生资源消耗大,增加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成本,因此必须树立健康老龄化理念,实施全民健康促进战略,推进全民终身健康,提高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实现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

  孙伟代表指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健康城市是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社会有机结合发展的整体。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居民健康协调发展。健康城市建设秉承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方针,将“以病人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促进为中心”,实现居民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健康管理,可以较低的成本预防和减少疾病,节约大量医疗支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中国”之路。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可充分l挥我国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文化优势,通过有效的社会动员,凝聚政府、居民和社会机构多方力量,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体系,营造由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社会有机组成并协调发展的统一体。

  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完备的政策文件和法律规定,相关部门还未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健康城市建设还局限在个别地方,工作内容集中在公共卫生领域,公众知晓率和接受程度还不高。孙伟代表建议,加快提升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宜加快推广健康城市建设,将“健康中国”的目标转化为健康城市的指标,成为有抓手、可考量的具体工作。

  第一,实施健康城市“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政策研究。一是促进理论创新。健康城市的概念和标准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有些内容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本地化研究,宜组织专家对健康城市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况、城市化建设实际、居民健康及疾病流行特点,阐述我国健康城市建设的内涵、外延、重要意义、各阶段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任务等。二是深化政策研究。可支持有关部门在现有健康城市建设政策框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健康城市建设规划指导意见、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指导规范,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城市建设指标和评价体系框架。三是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及时总结我国健康城市试点建设经验,将试点经验上升为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有效模式,并适时在国际上进行交流和推广,助力提高我国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二,强化健康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政策保障。可将健康城市建设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范围,与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要求各地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编制健康城市发展规划,促进健康政策与城市规划、市政建设、道路交通、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有效衔接。二是组织保障。健康城市建设需要政府、社会、个人3方共同参与,宜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三是资金保障。宜建立改革试点专项补助资金,鼓励地方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可允许地方政府发行金融专项债券,重点用于改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饮用水安全管理等相关工程设施建设;宜放开市场、放宽准入,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城市项目建设,保护其合法权益,给社会资本吃上“定心丸”。

  第三,建立健康城市可持续建设的工作模式。在建设思路上,健康城市建设不宜局限于中央定标准、地方创建挂牌的传统工作模式,而应将其定位为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持续进程。在具体实施上,我国各个城市具有明显差异性,健康城市建设规划不宜一刀切,可允许各地根据当地居民健康现状与需求和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城市建设规划和建设标准,自主选择优先建设领域和重点建设任务。在监测评估上,国家可定期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效果评价,对各地建设成果实施纵向和横向比较,据此研究制定综合评价和排名办法,激励各地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调整优化工作方向,找到适合当地的健康城市建设之路。

  孙伟代表指出,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整体较低。2008年,我国首次开展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通过了解其基本健康知识、健康理念、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6.5%。这表明,每100人中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还不到7人。近年来相关部门研究并实施健康教育和系列干预措施,公众健康素养水平有所提升,但成效不明显,2012年至2014年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8.8%、9.5%、9.8%。

  孙伟代表总结说,公众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调查显示,城乡居民缺乏保护健康所需要的基本医疗知识、药品保存使用知识、传染病预防等卫生知识;很多居民不具备基本养生保健常识,也不知道如何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常见慢性病发生;公众急救知识普遍匮乏,遇到灾害、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不能有效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有的人还因不了解基本急救知识、对伤者搬运不当而造成“二次伤害”。二是健康观念不甚科学。很多人因工作忙、时间紧、压力大而透支身体,注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均衡发展,不愿面对、不肯承认心理疾患,直至病情恶化、酿成惨剧;很多人对生命、疾病、死亡等没有正确认识,对现代医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只要钱花到,啥病都能好”,盲目追求昂贵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一旦疗效不佳则产生巨大心理落差,由此产生不满、猜疑甚至极端情绪,进而诱发暴力伤医行为。三是生活方式与行为不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仅有11.2%的居民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很多居民有吸烟酗酒、经常熬夜、久坐不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营养失衡、药物依赖等不良生活习惯,成为诱发慢性病甚至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四是健康知识普及率较低。当前,有些地方广播、电视、网络充斥各种“健康知识”“保健观点”“养生窍门”,一些居民不能正确理解、甄别对自己有用的健康信息,对一些信口开河、随意颠覆科学常识的说法信以为真,甚至轻信盲从各种谣言。

  第一,营造重视和保护健康的社会氛围,创造支持性政策环境。全面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确定大健康、大卫生工作理念,将健康相关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之中,作为政策出台的重要前置评估因素;推进健康促进立法,建立多部门协调一致、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将公众健康素养水平作为衡量卫生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树立正确健康观,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建设活动,发挥功能单位对个人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促进全社会关注健康、重视健康;鼓励和支持健康文化产业发展,利用各种大众媒介传播正确健康观,倡导“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将健康观纳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使科学的健康理念渗透到千家万户;研究编写健康观教育读本、宣传材料,重点在学校和医院进行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生命、疾病、死亡,了解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形成敬畏生命、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的社会风尚。

  第二,补齐公众健康知识短板。一是建立覆盖全民的健康素养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和评价,明确公众健康知识的薄弱点和薄弱人群,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和中西部等重点地区以及青少年、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等重点人群推送健康知识。二是实施全民健康素养知识集中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医院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要求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城乡居民普及慢性病防控、传染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心理调适等知识。三是建立权威的健康信息平台,对公众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健康问题提供权威解答;优化12320卫生热线,建立公益性健康信息查询网站;开发手机APP软件,提供专家实时应答功能,方便公众查询和获取正确的健康知识。

  第三,促进公众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定期对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据此研究将公众健康知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方法、策略、工作重点;实施健康中国行、相约健康社区行、健康巡讲等全民健康促进活动,每年可选择一个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主题,广泛动员城乡居民关注、参加健康促进活动,在活动中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深入开展行为干预方式和适宜技术研究,探索和创新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推广各地健康促进的成功经验,优化专业人员技能,有效引导居民形成健康行为习惯。

  第四,提升公众维护和促进健康能力。可将健康素养能力培养列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助力提高城乡居民维护健康的能力;开设健康素养能力培训课程,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方式免费提供给公众,同步开发健康素养能力自我指导和评估工具,助力公众精准获取、理解、甄别和评估健康信息,正确运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作出正确的健康决策。同时,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支持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建设,并鼓励其向社会开放,加强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居民强身健体、促进健康奠定基础条件;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研究和推广适宜于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支持全民健身组织发展,培养健身人才,向城乡居民传授养生保健、体育健身方法,促使公众具备养生、健身的技能和习惯。

  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5岁,到2050年预计将达80岁。但是,我国老年人口长寿不健康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49个高收入国家人均健康寿命为70岁,而我国只有66岁;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超过60%,而我国只有43%左右;我国老年人口的年龄标准是60岁,比发达国家低5岁。在老龄化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我国老年社会参与低,实际老年抚养比高,老龄化带来的困难和问题更突出,将可能成为世界上老龄问题最严重的国家。

  孙伟代表介绍说,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偏低,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经济社会成本。老年人患病率、失能率、死亡率高,患病后的治疗、失能后的照护以及死亡前的临终关怀等费用开支大,人均医疗费是国民平均医疗费用的2至3倍。2003年以来,我国老年人口失能率增加了6个多百分点,失能老年人已达3000多万;到老龄化高峰时期,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将接近1亿人,老年照料和护理服务面临极大压力。未来40年,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例数将由2015年的1.3亿例,增长到2050年的3亿例,就诊人次数将由当前的16亿人次,增长到2050年的36.8亿人次;老年人口疾病经济负担占GDP的比重,将由当前的2%提升到2050年的5%,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经济负担将大幅增加。此外,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保险缴费人群相对缩小,筹资能力下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面临收支失衡风险。

  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偏低,加剧了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医疗、轻预防的现象突出,健康管理和疾病A防资源普遍不足,难以发挥疾病防控在减少疾病发生、减轻疾病经济负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我国的老年卫生保健体系尚未形成,老年医疗机构尤其是老年病综合医院十分缺乏,多数医院未设老年病科,老年病防治专业人才匮乏。我国老年护理事业发展滞后,现有的养老机构大多不具备医疗护理功能,失能老年人的护理服务大多由医院提供,占用了大量公共医疗卫生资源,也加大了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压力。

  鉴于上述问题,孙伟代表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实施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战略。加强健康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预防为主的健康支持体系,完善健康的公共政策和支持性环境,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终身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健康运动,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延边地区城乡老年人的主观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程度,为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使老年人安享健康晚年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

  1.1 对象采取便利抽样方式,选择延边地区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193名中,居住城镇94名(48.7%),居住乡村99名(51.3%);男86名(44.6%),女107名(55.4%),年龄最大86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69岁。

  1.2 调查内容采用韩国Kim的调查表,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满意度和健康需求。其中健康状况共28个条目,分为躯体健康(12项)、心理健康(12项)和社会健康(4项)3个维度,赋予1~4分,分数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Cronbachs Alpha值为0.95。健康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信息需求3个维度,共28个条目,赋予1~4分,Cronbachs Alpha 0.91。

  1.3 调查方法为确保材料的准确性,严格培训调查人员,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入户调查,由延边大学护理系本科生担任调查员,共发放200份,回收193 份,回收率为 96.5%。

  1.4 统计分析用SPSS13.0软件,用频数、百分比、平均、标准差、t检验 等方法进行数据 整理和分析,并进行相关性研究。

  2.1 人口学特征本次共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193名;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者最多,占83.4%,高中14.5%,大学以上2.1%;有配偶62.2%;家里有1名子女6.2%,2名子女33.7%,4名及以上者30.1%;一起生活的人为配偶者43.0%,子女者26.2%,自己生活的人17.6%。喜欢的业余活动为看电影者最多(29.5%),其次顺序为唱歌(23.3%)、健康讲座(14.5%)、健美操(8.8%)、书法(3.6%)等。

  2.2 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总分为3.05±0.65,其中躯体健康状况的均分最高(3.19±0.68分),其次为心理健康(2.99±0.69分),社会健康状况最低(2.80±0.81分)。

  2.3 老年人对自我健康状况的满意程度 12.4%的老人对自我健康状况非常满意,56.5%的老人大体上满意,23.8%的老人认为大体上不满意,还有7.3%非常不满意。总体来看,老年人对自己健康处于大体上满足状态。

  2.4 老年人健康教育需求 延边地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均分为2.67±0.52,其中对心理护理需求的均分最高(3.01±0.61),其次为信息护理需求(2.87±0.68),生理护理需求最低(2.35±0.64)。

  2.5 一般状况和健康状况、健康需求的关系从表中看出男女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差异(p<0.05),无配偶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高于有配偶者(p<0.05)。

  3.1老年人躯体健康影响因素人到老年,其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受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影响随之老化,健康问题也应越来越受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老年人问题不仅停留在躯体健康,更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护理需求不仅停留在生理需求方面,更体现在心理及护理需求上。本次调查显示,延边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其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很多与汉族人不同[2],延边地区男人的地位要高于女人,男尊女卑的传统还一直筵席着,在家里外面一般都是男人说了算,而女人在家里则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和劳累,.还可能与延边地区老年女性的生活习惯有关,而与受教育程度及有无配偶统计学意义.

  3.2 老年人健康状况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在被访老人中,14.5%的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非常好,53.9%的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24.4%的老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不好,还有7.3%的老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不好,而统计学数据显示,老年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都不容乐观(P<0.05),说明老年人对健康状态的认识还没有十分清楚,对健康的评价标准还是以有无疾病为标准的。有些老年人深感自身的不适,但是临床为确诊,就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好,其实心理健康及亚健康的状态还未引起老年人的重视,由于一些潜在的问题被忽视,可能是导致老年人性格怪异及抑郁孤独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3.3 老年人心理需求此次调查中,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与老年人一般特征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调查人员的解释及老年人的理解有关,也可能与老年人及社会对 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非重视有关。

  我国是一个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需要我们全社会去积极的关注,为了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需要定期开展老年人讲座服务,提高老年人对健康水准的要求,更全面的的去关注老年人。(1)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及自我护理的能力,通过健康教育,可以让老年人的生活有规律和节奏,改变不良的生活[3]方式,平衡心态,均衡营养,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2)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老年人解除心理上的疑惑,使其保持健康的积极乐观心态。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强社区服务工作,将社区护理工作扩大到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有效的,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对于农村地区,应加强村镇卫生所及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护理需求,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福利制度[4-7],让农村的老年人能够及时就医,及时帮助老年人解决身心遇到的问题,给予老年人更全面细致的关心和照顾。

  [1]姜宏,王志红.从发表文献看中国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J].护理研究,2004,18(12):2155-2166.

  [2]庞连智,章亚萍.上海市闸北区临汾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4,7(5):342-343.

  [3]刘艳.安绪淑.我院对老年患者开展整体护理的几点做法[J].护理杂志,2009;19(1):72-3.

  [4]王洵.城乡老年人健康和医疗状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7,11(2):25.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现有最好的科学证据对老年人实施护理。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使老年人延年益寿是现代护理的扩展,而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人的健康保健中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自我护理、保健的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EBN的产生源于循证医学[1],1991年由加拿大Alba Dicenso教授提出,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其观点迅速被关注与研究。它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现有的最好的科学证据对试验实施护理,核心思想是护理人员认真地、明智地、深思熟虑地运用当前所获得最后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护理人员本身的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试验并考虑试验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适合试验个体需要的完整的护理方案[2]。EBN有5个步骤,包括[3]:(1)将实际工作中心信息需求转换为确实的结构化的提问。(2)将精确问题作为文献检索的基础,确认相关的研究证据(此步骤包括3个要素,即情景、干扰和结果)。(3)批判性评价研究证据的有效和可操作性。(4)根据临床专家和试验的意见决定是否将最后的证据用于护理计划。(5)通过自我反应、患者和同行的评价来评其效果。

  社会制度优越,人口平均寿命明显延长,健康长寿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预防控制老年性疾病,减缓生理、心理的衰老进程,使老年人延年益寿,为社会多做贡献,是现代护理学的扩展,而EBN这一新的护理模式更适合应用于老年人的健康指导中。据其5步骤进行如下。

  2.2.2.1 保持心理健康 老年人要有开阔的胸怀,乐观的态度,豁达大度,遇事乐观,对生活充满生机,八方交往,结识朋友,接纳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融入社会,提高适应时代能力。老年人对精神和体力上的突变(如丧偶、中风引起的瘫痪等)应保持稳定的情绪,能适时调节心理状态,应变环境变化。

  2.2.2.2 生活要规律 按时作息,每天保持7~8h的睡眠,中午可有短暂的午睡。应保持二便通畅,谨慎用药。

  2.2.2.3 适当体力和脑力劳动 老年人要四季不懒,勤于锻炼身体。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时间和项目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应在科学的运动处方指导下开展体育锻炼。所谓的运动处方其概念可以概括为[4]:根据医学检查资料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人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和频率,并应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地进行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也要多看报、读书或画画、写字等以锻炼自己思维、辨别能力,延缓记忆力衰退。

  2.2.2.4 适宜的饮食与营养 老年人要薄酒戒烟、营养均衡、三餐有节、食不过饱,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规律;另外限脂控甜,食用少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科学进补,增加钙、核酸的摄入,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及多种老年性疾病的发生。老年人的饮食与营养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

  2.2.2.5 定期进行查体 老年人检查身体尽量用无创伤性而且较敏感的方法,重点检查心、脑、肺、肾等脏器疾病和肿瘤,注意发现隐匿性疾病,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2.3 结果 用一种疗法或措施是否比其他的疗法或措施更有效。例如着重心理的护理,对于性格内向孤僻、什么事都憋在心里、不多与人交谈的老年人,能否打开其心扉,是对这种性格的老年人健康指导成败的关键。

  2.2.3.1 以批判性评价老年人的健康指导措施存在的问题 如“老年人要学会控制感情”这点,某些老年人过度控制自己感情(因丧偶、丧子之痛,中风而偏瘫等情况)表现很冷静,而没有情绪的波动,会使其更难受,更难面对现实,护理人员应重新评估采取针对性措施。

  2.4 总之 ,根据专家和试验意见将最好的证据用于护理计划 如“适当体力和脑力劳动”,在我国常有一句俗话“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被当作老年人健身格言。但从近代医学观点看,饭后百步走并不科学,因为吃饭特别吃饱饭后运动对于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是一种负担。科学研究证明在餐后60min血压由139mmHg下降到129mmHg,而心率上升15次/min,中度运动后有些人会出现明显的性低血压,说明餐后运动会引起心血管系统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应避免在餐后特别是饱餐后2h内进行运动锻炼。这样一来根据专家的意见就要将某些老年人习以为常的这种行为改变。

  2.5 通过自我反应、患者和同行的评估来评价其效果 将这些措施应用于本病区的老年人,而且又根据个别老年人不同生理、心理的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但是老年人接受措施的领悟力以及其遵医行为也会影响效果;大家运用此保健措施后是否取得相同的效果,可以验证措施的可行性、实用性、科学性。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大为提高,预期寿命已达70岁,然而老年人虽长寿但不健康,很多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或残疾,日常生活能力差,生活质量不高。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人健康保健中,使老年人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变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支付能力进行选择,增强老年人自我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为其自身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发挥重要作用。EBN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即有据可循的现代护理工作的发展,促进护理人员知识更新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2] 李小寒.讲座―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论.中华护理杂志,2003,1:65-67.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病人了解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笔者通过对老年病人健康教育实践,意识到健康教育对老年病人的康复起着有益和有效的作用。但由于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问题以及护士健康教育能力问题,直接影响着健康教育的开展,现分析如下。

  2007年-2009年内科老年病人,年龄在60a以上的住院病人,年龄最大达92a;文盲半文盲占75%。护士不定时进行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检查反馈与其它项目相比,令人不满意的是老年病人的健康教育:发现病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体征、诊疗、检查项目、目的、药物、饮食、活动、潜在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掌握不够,达不到充分调动病人积极参与活动,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的地。

  2.1记忆力差、认知力差及感知觉减退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及生理功能衰退,使身体患有多种疾病如脑萎缩、糖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均可导致老年病人不同程度健忘、耳聋、视力减退、感知觉减退、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认知力差,易引起误解或曲解别人的意思。

  2.2易怒、固执、疑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老年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但社会经验丰富,心理活动复杂。由于生理性衰老、视、听不灵、体弱多病,加之社会和家庭角色改变,适应能力减弱,一旦住院,心理压力增加以及对医疗费用的负担和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使他们对病情的估计多为悲观和对抗意识,而出现易怒、固执、多疑等不良心理反应,对治疗护理疾病的康复失去信心。

  有的护士可能缺乏沟通技巧或不熟悉沟通技巧,影响着护患之间的关系;有的护士在运用护理程序方面存在着入院评估收集资料不全面,如病人的身体情况、疾病过程、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状况、行为方式(生活、饮食习惯),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情况的收集不完整或欠认真细致,评价不及时或未能做出恰当的效果评价;有的护士对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不全面;有的掌握疾病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全面。如:入院教育、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知识教育、检查项目介绍、治疗药物知识的宣教、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危险因素的防治及出院指导等。基于这些原因,而导致护士在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时不能根据病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病情各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显示不出个体差异。

  4.1护士应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首先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种边缘学科知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护患沟通交流技巧,按照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病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使他们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愿意接受护士传授的健康信息。健康教育形式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内科老年病人病情复杂多样,不同疾病的病因、诱因各不相同,着重的预防保健措施亦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知识教育。例如:阻塞性肺气肿的病人,住院后主要与病人讲解采取有效的半卧位休息的目的,低流量吸氧的目的,指导有效排痰的方法以及吸烟、有害气体、粉尘及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同时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和饮食的指导,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诱发因素及改善个人体质。而支气管哮喘病人住院后主要讲解哮喘发作时取端坐位舒适的目的,用B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鼓励病人补充水分,每天2500ml-3000ml的目的,指导病人不宜食用鱼、虾、蟹,猪肝、蛋白质等易过敏的食物。避免诱因:避免密封门窗及花草、地毯、皮毛、异味气体接触,防止情绪激动等。因人而异:对记忆力减退,认知力差的病人要利用每日治疗,护理查房的时间,反复多次强调并且耐心细致的教育指导。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个体化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基础。

  4.2护士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水准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要求护士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评估收集病人资料,护士不仅要向病人灌输健康知识,包括生理、心理健康保健知识,而且还包括形成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责任和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正确应用护理程序及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根据不同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删减或增加教育内容,及时评价,反馈调整教育计划。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社会责任感,护士对病人的照顾既有权利又有专业和法律的责任。只有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护士,才能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完成对病人的健康教育,达到病人满意的回报。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是保证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3健康教育是一个护患双边活动的过程一个完事的质效优良的健康教育活动应该是双向的,即应包括医护人员和病人双方,美国教育家B.S布理姆认为:教育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应该是双边人员都得到激励才会产生“自动力”。心理学家R.A布朗汉认为激励等于效价一手段-期望的乘积。其中效价是指对所获得报酬的需要程度,手段是为获得报酬而努力的方式,期望即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三种因素之一为零,那么激励也为零,就无法产生“自动务”。例如:一位高血压病人因头晕、呕吐、心悸、BP180/100mmHg而入院,如果护士缺乏护患沟通技巧和因病而异、因人而异的健康教育水平,而不顾病人当时的病情、心理,盲目地进行入院教育,结果会使病人产生烦闷的情绪,对医院的服务水平产生怀疑,对以后护患双方合作产生一定影响,此时效价为零。既然健康教育是护患双边活动,那么如果只有医护人员的“自动力”而得不到病人的接受和配合,或只有病人的“自动力”而得不到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和训练,都不可能取得好的结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促使老年病人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使老年病人获得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使老年病人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主要因素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健康教育能力以及病人的“自动力”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依赖等综合因素的结果,缺一不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和糖尿病诊断技术不断提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日趋上升之势, 不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还并发各种心脑血管病变,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甚至引起死亡[1]。糖尿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对糖尿病的预防知识严重匮乏, 尤其在农村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形势更不乐观[2]。多数研究表明, 生活方式、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很大, 单纯的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获得糖尿病的健康知识, 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改变其不健康行为, 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依从性, 减轻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3-6]。为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 本科对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难点进行分析并积极开展护理干预,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1 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以及不能认识到疾病对身体健康产生的危害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再加上教育程度偏低及缺乏基本医疗保健卫生知识, 很多患者对糖尿病的定义、分型、相关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急慢性并发症危害认识程度低或根本不认识, 不知道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当确诊为糖尿病或出现糖尿病相关症状时, 患者往往能忍则忍, 不积极主动治疗, 不重视自我保健, 以至于很多患者丧失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多数老年患者会等到症状很严重且影响继续劳作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时才愿意到医院治疗;一旦病情稍微好转, 就急忙要求出院或拒绝治疗, 不能持续治疗, 无法保证治疗效果, 遵医行为低下[3, 7-9]。另外, 农村地区的老年患者往往对使用胰岛素有抗拒心理, 一则认为小题大做, 嫌麻烦;二则担心医疗费用大, 自己无法承担。还有的患者认为自己每天都干活, 不必再坚持有氧运动。而有的患者则认为自己能吃能睡, 没有必要每天监测血糖, 认为抽血会对自己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

  1. 2 自卑心理较重[4]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患者入院治疗后, 无法适应治疗环境, 也不能有效地跟主管医生及病友沟通, 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不愿意与人交流, 不愿意与人接触, 甚至拒绝继续住院治疗。

  1. 3 不信任医务工作者 农村患者由于经济、认知方面的原因, 容易不信任医务人员, 尤其是护士, 对护士健康宣教不信任或心不在焉, 错误地认为护理人员只是单纯会打针或发药, 不相信健康教育会对治疗产生效果, 没有意识到糖尿病长期坚持治疗的重要性。

  2.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能使患者情绪稳定,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患者健康。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 语言诚恳、热情、大方, 关心体贴患者, 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制度、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及呼叫仪使用方法, 消除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10-12]。主动和患者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尊重患者的人格及风俗习惯,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 以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 努力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2. 2 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 根据患者的现病史、既往病史、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心理状况、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不同疾病阶段制定科学的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 内容包括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危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安全用药,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及足部自我检查等, 协助患者设立明确可实现的目标, 并鼓励患者实现。语言应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尽可能贴近患者生活[13, 14]。

  2. 3 采用多形式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康档案, 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形式。①讲座教育, 应用多媒体每周1次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糖尿病病因、发展及转归、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讲解均衡饮食及食品交换法, 并发放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小册子。②自我技能训练, 应用图片、视频、护士示范等形式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技术、血尿糖监测技术培训, 让患者知晓胰岛素保存方法, 认得注射用具的刻度、注射部位的选择、针头更换频率, 学会调整胰岛素用量, 知晓低血糖、高血糖出现的征兆、紧急处理措施等[15, 16]。③一对一教育, 对接受能力差、有焦虑情绪的患者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化健康教育,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安慰鼓励患者, 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 通^医护人员与家属共同努力,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健康教育手册, 编写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手册及糖尿病卡片发放给患者, 方便患者自我学习。⑤发挥榜样作用, 选择部分健康教育后健康行为好、对待疾病态度乐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发挥患者的角色榜样作用[5, 17]。⑥提供社会性支持, 对患者家属、朋友进行健康宣教, 取得患者社会性支持, 鼓励他们给予患者关心、帮助、支持和监督。

  2. 4 加强心理护理 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面临着两方面的心理压力, 一方面是由于糖尿病病程较长, 并发症多, 难以彻底治愈, 需终身服药, 使患者身心长期承受超出一般人的压力和痛苦;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较差, 反复住院及长期用药, 医疗费用高, 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 患者常常出现明显的忧郁、烦躁、焦虑甚至是自抛自弃等负性情绪, 严重影响患者血糖变化及治疗依从性[6, 18]。护士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多与患者交流, 了解他们心理状态, 告知患者负性情绪可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波动, 不利于治疗和用药;并详细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注意事项和治疗预后, 让患者参与确定具体治疗方案, 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使患者主动参与疾病的管理和配合治疗,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5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学习班, 内容包括有关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 经常举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业务讲座, 了解糖尿病治疗、护理技术的新进展, 不断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技能水平。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做到健康教育时语言表达准确, 沟通技巧良好, 态度和蔼、认真, 从而获得农村老年患者的信任, 给予农村老年患者更多关爱和尊严, 确保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治疗依从性, 使患者自觉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树立健康信念, 维护患者身心健康, 从而降低和延缓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残、致死率, 减少疾病带来的危害,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9]。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经济条件欠缺、教育程度低下、缺乏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不够、获取医学知识愿望较低, 且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差, 无法有效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累及全身的慢性血糖代谢紊乱疾病, 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或终身治疗, 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能消除糖尿病的进展和恶化, 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治疗糖尿病的五项基本措施即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药物治疗和自我监测5项内容, 说明护理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 为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加强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农村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要形式多样化, 加强沟通技巧,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0]。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目标, 取得患者社会性支持。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健康教育水平。也对护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高护士的自身修养和健康知识水平是提高护士自身健康教育能力的有力保证。

  [1] 关戎. PDCA循环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3):362-363.

  [2] 鲁先娥. PDCA循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当代护士旬刊, 2014(12):108-109.

  [3] 刘艳美, 姜秀芳.农村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难点分析与护理干预.社区医学杂志, 2010, 8(14):59-60.

  [4] 何玉霞.农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难点的分析与应对.实用医技杂志, 2006, 5(16):139-139.

  [5] 黄仕明.袁莉, 邓仁丽, 等.多形式健康教育干预对老年CCPD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23):49-50.

  [6] 古广莲, 成涛, 梁碧, 等.持续性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 2007, 6(3):38-40.

  [7] 吴媛, 曾玉萍, 陶雪斌. 老年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实施的难点分析与对策. 全科护理, 2011, 9(22):2061.

  [8] 黄艳, 卢小菊. 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健康教育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3, 11(2):393.

  [9] 岑德宁, 伍艳靖. 老年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的难点与对策. 内科, 2009, 4(5):837-838.

  [10] 费洪竹, 白娜. 农村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实施体会. 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7):147-148.

  [11] 王海霞.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实施效果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4):468-469.

  [12] 李沙沙. 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难点及对策护理体会. 内蒙古中医药, 2008, 27(23):76-77.

  [13] 朱红梅. 浅谈农村糖尿病258例患者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 中实用医药, 2012, 7(27):268-269.

  [14] 汝文华, 班春景. 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医药, 2001, 5(4):290.

  [15] 王艳华. 老年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对策. 中国伤残医学, 2014(1):265.

  [16] 程群. 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及对策. 当代护士旬刊, 2007(8):98-99.

  [17] 赵海霞. 浅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 7(6):182.

  [18] 庞贵敏. 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10):192-193.

  完成治疗室日常静脉输液、肌内注射等护理工作;为行动不便老干部上门进行注射、换药, 更换胃管、导尿管;家庭病房每日上门护理查房、护理操作工作;开展心电图室、理疗室、氧疗室日常工作;陪送老干部体系医院就诊;参与老干部急救工作;协助保健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协助保健医生进行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参加门诊部日常值班等工作。

  护理服务的工作形式由过去的单一化转变全方位护理服务, 既要完成干休所门诊部内的护理治疗工作, 又要深入老干部家庭开展护理服务, 特别是家庭病房和空巢老干部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本干休所现有老干部、配偶、遗属近500名, 按照干休所编制设置, 本干休所只有3名护士, 开展全方位护理服务难以落实。本处试行聘用地方护士充实护理工作, 缓解老干部的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和现有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 受到了一致好评。

  2. 1 规范化培训 聘用护士的实习医院不同, 护理知识、技能层次不同, 上岗前必须统一进行岗前培训, 由护士长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并实施, 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操作、医德医风、沟通技巧、护士礼仪培训、护理安全、职业防护、法律法规等。

  2. 2 掌握急救操作技术和流程 干休所的老干部年龄已在80岁以上, 不同程度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急救工作随时可能展开, 急救技术事关老干部宝贵的生命。由保健医生担任培训, 并不定期进行模拟抢救演练, 逐人逐项进行考核, 要求每位护士必须做到:牢记抢救应急预案流程;熟练完成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熟悉急救箱内药品的品种及应用;独立操作心电监护仪、除颤器、简易呼吸机、气管盲插管。

  2. 3 健康教育培训 将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及护理知识, 合理用药常识、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健康危险因素, 季节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和预防知识编制成册, 保健医生轮流培训, 要求新护士全面掌握。她们与保健医生相互配合, 可以做到健康教育无缝隙, 促使老干部实现知一行一果的良性循环, 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2. 4 心理护理照料 目前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出现的“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都是由于老年人心理自调不足、家庭温暖不够, 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重视, 最终引发身体机能障碍。因此需要保健护士将在校所学老年心理知识应用于实践, 帮助老干部正确理解 “健康”的涵义, 利用走访、巡诊的时机及时发现不和谐因素的源头, 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化解。

  2. 5 鼓励继续学习 护理工作的实践性较强, 护理人员必须接受终身培训, 才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1]。除了护士长、老医生的传帮带, 请体系医院干部保健科的高年资护士来所授课, 防止知识老化, 提高整体保健水平。鼓励聘用护士参加在职继续教育。门诊部定期业务学习, 制定学习计划, 轮流讲课, 互相提问。一方面可以 提升业务知识, 一方面增加聘用护士的心理素质。

  2. 6 明确的奖惩制度 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 责任到人, 定期请工休人员进行民主评。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