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属于内科急危重疾病,患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死亡率高,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常可危及生命。近年来对心梗的研究发展也较为迅速。因此,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竞技APP我科较注重老年心梗的基础护理,对其早期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内一科住院治疗的20例老年心梗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约为68岁。所有患者无肝、肾等并发症,神志清楚,雷竞技APP言语流畅。
1.2.1病情观察 由于心梗病情发展迅速,在48小时内积极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在此阶段死亡率高,护理人员应时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巡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尽早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1.2.2吸氧 对于心梗初起的患者早期中高流量吸氧6―8L/min,再根据患者病情,逐渐改为低流量或间断鼻导管吸氧,以此不断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和减轻气短、胸闷、焦虑等症状。
1.2.3疼痛护理 剧烈的胸痛使心梗病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产生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和心肌收缩功能增强,从而使心肌耗氧增加,并易诱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因此尽量减轻病人的疼痛,可肌注5―10mg,必要时2小时重复一次,也可肌注50―100mg,可给予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含服,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此外还可含服,在发病后4小时不仅可缓解疼痛还可减轻心脏负担。
1.2.4卧床休息 心梗病人发病24h内要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和保持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生命体征平稳后1周可协助床上洗漱、进食、四肢活动,第3周后可离床活动,二便自理,室内缓慢步行,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诱发因素。
1.2.5心理护理 心梗病人及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意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心梗的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惊慌和不安。护士熟练的护理技术、有条不紊的工作,可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充分的信赖感和安全感。同时医护言语得体,举止大方,可使病人感到温暖、被同情和被尊敬。
1.2.6合理饮食 心梗早期患者给予易消化的流质食物,此后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低脂、低盐、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少量多餐,多进水果蔬菜,适量饮水,以防心梗患者便秘。
1.2.7预防便秘 心梗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休息,胃肠蠕动缓慢,极易发生便秘。此外患者因疼痛及恐惧等各方面的因素均可以出现便秘。护士应协助患者排便,必要时可以给予少量的潘泻叶口服,必要时遵医嘱进行灌肠处理。
1.2.8出院指导 正确指导患者用药,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病人讲解心梗的相关知识,告知病人预防疾病的保健知识,从而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避免心梗的诱发因素,防止复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
2.1效果评价 在患者出院前两天内,就本次住院服务进行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由病人自己填写调查表。
2.2结果 全组20例患者临床满意度为93.5%,临床总有效率为93%,护理合格率为93%,全组实现了零投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年化趋势发展,老年患者服务给护理要求提出了个性化整体的护理过程。老年患者住院除疾病医疗保障外,还体验到医院有家的温暖,亲人和子女照顾一样,患者安心住院,从2005年以前的100%的陪护率,逐渐减少到现在10%的陪护率,陪护率减少了90%,从而为老年患者住院减少陪护率,为家属减轻经济和人力的负担,让家属感到非常满意以及放心,临床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老年患者180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95例,年龄53-91 岁,平均年龄72岁,合并有躯体疾病占58%, 合并有心理疾病占37%,临终前患者占5%。
1.2方法:根据老年患者特点及老年疾病的护理培训,强加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服务水平,进行分层级治疗及护理,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正确实施治疗、给予药物及护理措施,观察、了解患者的反应。
1.3护理干预: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遵守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和疾病护理常规,根据患者护理级别和医师制订的诊疗计划,分层阶梯式培训针对护士个性化的特点进行规范化训练[1]。
1.3.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因老年患者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护士必须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的神态,生命体征的变化,饮食,饮水量,二便性质,肢体活动及睡眠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3.2正确实施治疗、给予药物及护理措施,做好观察和了解患者用药反应。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药物副作用的危险性增加,为减少老年患者用药后的副作用,故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加强管理,严格观察,注意疾病的种类,药物的敏感性,个体差异和副作用特点。
1.3.3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提供照顾和帮助:加强生活护理,各班配置:1―2名经过培训的护理员协助护士从事患者生活护理。安排规律的生活。
1.3.3.1饮食护理:合理的膳食对老年患者极为重要,由于老年患者体力及代谢活动降低,以及疾病对食欲的影响,老年患者所需要的量也相应减少,在饮食上应根据病情、营养学原理及兼顾病人习惯三者而定。
1.3.3.2睡眠的护理:生活要有规律,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环境安静、整洁及舒适,避免强光刺激。对有自杀企图的,应随时观察。
1.3.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及康复训练计划:做好健康保健知识的宣教及疾病预防知识讲解和应用,做好临终前患者对护理要求。
1.3.4.1加强情感沟通,解决心理障碍:由于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十分复杂,周到,加强病人的信任感,患者信任概念中包含乐观情绪,这是患者信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4]。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乐意接受治疗和护理。
1.3.4.2谨防发生自杀等意外事故:鼓励老年患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保持性格开朗、情绪乐观 ,做好躯体疾病的护理,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确保患者的安全,对有消极言行的患者应给予重点护理。
通过优质的基础护理以及生活护理,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个性化的人性护理服务,感觉有家和子女、亲人照顾一样,同时为家属减轻照顾患者的负担,让家属感到非常满意以及放心,患者陪护率由100%下降至10%,陪护率减少了90%。
优质的基础护理,促进护理质量全面提高,老年患者护理工作的专业范围需要扩展到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和促进健康等方面发展,其在医疗、预防雷竞技APP、保健、康复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老年科护士―这个岗位独特之处于他为忙碌的孝子尽一份孝道,陪伴风残的老年患者安详地走过最后的人生。在“严谨、和谐、求实、关爱”的核心价值观指引下,正向着“患者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的“三满意”管理目标迈进!提高基础护理服务意识,深化亲情服务,打造科室品牌。
[1] 李向真,黄沂.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 6(7):280.
[2] 王燕,王欣荷。.浅淡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现代临床护理,2008 5(7):59.
[3] 马晶淼,杨萍.在临床中建立护理安全等级的构想[J].中华护理杂志,2010年,(45):349.
【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老年慢性胃炎的护理体会。方法:将50 例老年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24/25)明显高于对照组84.0%(2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慢性胃炎患者,制定综合性护理方案,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慢性胃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就老年患者而言,因其自身患有一些基础疾病,更容易加重病情,并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在治疗期间应格外重视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1]。现选取我院2014 年11 月至2015 年2 月诊治的50 例老年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以我院2014 年11 月~2015 年2 月诊治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50 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分布为50~80 岁,平均年龄为(64.2±5.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1 例,高中14 例,大专及以上5 例;基础疾病:高血压19 例,糖尿病7 例,心脑血管疾病4 例。所有患者经伴有腹胀、胃痛等症状表现,经胃镜及实验室检查,均确诊为慢性胃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 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包括疾病介绍、用药指导、饮食护理等基础内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具体内容为:
(1)加强基础护理。提供舒适、整洁的病房,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老年患者消化系统功能较差,需为其制定有科学的饮食计划,指导其合理饮食,并结合患者基础疾病情况,明确饮食护理目标;重视陪护等细节护理,护理操作过程中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充分尊重患者,满足其提出的合理要求,获得其配合。
(2)用药指导及对症护理。向患者及其及其家属交代清楚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告知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服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可能会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反应,对于个别因症状反复发作而过度忧虑患者,应及时向患者讲明病因,消除其心理负担;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叮嘱其尽量卧床休息,并采用局部热敷等方法及时给予对症护理[2]。
(3)重视心理护理和延伸服务。在长期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应从精神上予以支持,以恰当的方式安慰患者,使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一些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等情况会感到恐惧,应及时做出解释,稳定其情绪。对于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有必要将相关护理服务延伸到院外,通过走访、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患者病情进展,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设定显效、有效和无效3 级评价标准,症状完全消失,复检胃黏膜正常,为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较为明显,为有效;症状及病理检查均未见好转,为无效。
以spss13.5 软件包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率(%)描述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 明显高于对照组84.0%, 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慢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该病病程缓慢,症状反复发作,表现为无规律性腹痛,因缺乏特异性症状,在病变程度不严重的情况往往不会引起过多关注,该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老年患者身体各系统呈退行性发展,同时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难度,做好相关护理工作尤为重要[3]。本组研究中,采取常规治疗护理方法的对照组25 例老年患者,显效12 例,有效9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4.0%(21/25);采取综合性护理方法的观察组25 例患者,显效17 例,有效7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0%(24/25),组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因此,对于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应在现代护理理念指导下,制定综合性护理方案,满足老年患者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以此来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提高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
论文摘要:在阐述了目前我国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及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本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及建设内容尤其在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和产教结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作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呼唤护理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147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1.4%,平均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113,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达到3以上;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严重倒置,只有1∶0.61,而全球平均医护比为1∶2.698,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1∶6;我国目前平均护士床位比为0.4∶1,而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因此,我国护士的数量明显短缺,据此推算,至2010年,我国每年护士缺口至少在15万人。为此,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将护理专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四大人才紧缺专业之一,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建设好实训基地的重要性。2008年初,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应不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在前不久刚召开的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周济部长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还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职业教育教学要走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前头。要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所有这一切既说明了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做优、做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我校创建护理示范专业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建设意义重大,既是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熟练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职教特色的体现。我校创建于1974年,护理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至今已培养护理人才四千多名,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不少学生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这生骨干。目前,在校的3000多名学生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占1/3,因此,做强、打响护理专业品牌是我校既定的办学目标。2008年将申报省示范专业,并以护理专业为龙头创建省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对照护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及有关标准,学校现有实训场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有相应的实验室、模拟练习室,但仍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停留在模拟操作层面上,缺少真人实境的训练。学生的教学见习实习医院难以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机会大为减少,实习的条件受到了更多限制,从而造成了学科教育要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一局面,显然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科学地构建校内外相互沟通的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建设三大实训基地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创建省级护理示范专业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巩固我校护理学科传统优势,构建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外院校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三大体系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以三个共同发展为原则(1)校内校外共同发展原则。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构成有两个环节,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校内实训是基础、是前提,校外实训是整个实训教学的最终环节。所以我校的定位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完善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同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原则。基地建设将着重从实训基地的硬件和护理人文环境的软件设计上进行规划。硬件建设就是以工作实景为规划依据布局实训基地,同时与教学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好基地的整体布局,做好实训室及实训区域的划分;实训设备、工具、材料应根据完成各实训模块任务的需要确定。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护士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规划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开发实训模块;二是把护理人文环境建设融入基地建设中。(3)通用与实用相结合原则。由于护理专业分科较细,有较强的专科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础护理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所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规划应以护士开展基础护理的各项工作为基础,设置无论在何级别的医院或社区或家庭都普遍通用的实训任务,从而适应不同护理岗位的共同需求。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关键,根据护理专业的学科教学要求和操作技能学习掌握过程分析,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在校内基础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反复的、无风险的练习;第二阶段:在掌握一定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内产教结合实训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训,为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三阶段: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完整的临床实习。通过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思路,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主要内容由以下三大体系组成:
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我校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已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训基地共五层,总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八百多万元,设有医学基础实训区、基础护理实训区和专科护理实训区三大区域。医学基础实训区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陈列室、药物实验室等。基础护理实训区包括基础护理多媒体示教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形体训练室、ICU抢救室、模拟护理站等。专科护理实训区包括外科模拟病房、内科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健康评估实训室、母婴同室模拟病房、产科分娩模拟病房、综合技能考核室等。该实训基地投入使用三年多来,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校内基础模拟实训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护理示范专业评审、卫生部中高级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的好评。
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据人口调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等特点。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这些养老机构都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机构养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根据上述情况,同时结合学校近年来护理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已有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的情况。我校以产教结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原门诊部的基础上,创建了“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护理康复医院)。为方便学生见习、实习,基地选址在校园内,已于2008年5月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总投入1000多万元。服务对象主要为康复病人、慢性病人、家庭照顾困难的老年人,结合医疗市场状况,开设内科、外科、妇科、理疗科、康复科、心理咨询指导科等科室,有床位100张(按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分区收住),配备医师、护士、护理员等工作人员,配置相应的医疗护理用具和设备。该实训基地建成后,将造福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人民,满足各类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接受康复治疗、专业护理、维护和恢复健康的需求,同时,也可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方便。
校外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护士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是护理操作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医院临床实训是学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关键时期。早在1992年,我校就在本地六家市级医院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药)师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崭新路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更加重视抓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医院的设备资源,学校现已与周边地区三十多家综合性医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和对实习生的管理,学校和医院专门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了规范实习基地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更好地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学校不断健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实习生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为了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学校特设以分管副校长负责,由学校实训指导处、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机构,定期与校外实训基地联系沟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外实训基地临床带教工作座谈会,增进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带教教师的合作联系。平时邀请医院护理部主任等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通过院校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1]毛春燕.新形势下卫生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6上).
卫生部于2010年开始,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1]。我科患者年龄大,病程长,大部分需要长时间卧床,生活护理繁重。我科于2011年1月开始组织试行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模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05月我院老干科住院的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男82例,女38例,年龄61-96岁,平均年龄81.2岁,其中冠心病33例,心衰10例,肺部感染28例,脑梗塞26例,糖尿病23例。随机选取同期该科住院老年患者80例为对照组,男53例,女27例,年龄62-86岁,平均年龄79.1岁,其中冠心病25例,心衰7例,肺部感染18例,脑梗塞13例,糖尿病12例,其他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所患疾病等一般资料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 全科护理人员共同学习优质护理相关文件 组织全科护士集中学习,学习内容为优质护理服务方案、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工作规范以及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文件等内容[2]。明确护理服务内涵、项目、标准。学习后定期采取理论试卷测试及实践考核。让每位护士切实掌握优质护理相关理念、内容。
1.2.2 改革分工方式,实施责任制整体化护理 依据护士的职称、学历和技术经验分层级管理。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观察、治疗、健康指导等工作,实施责任分组,每组设置组长,对病人实行全程责任制整体化护理[3]。根据病人病情、护理难度等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工。护理组长负责病情较重、护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病人,同时做好协调和指导低年资护士的工作。
1.2.3 美化护理人员仪表态度、优化病区环境 护理人员应当主动与患者沟通,笑容端庄,使用尊称,避免以住院号或床号称呼。病区环境保持安静整洁,在各个病房卫生间以及病房走廊安装防跌倒扶手,病房不设台阶,注意保持病房光线充足,地面平整、干燥,设置防滑标识,病床配置床栏防坠床。完善便民措施,为患者提供轮椅、针线包、老花眼镜、一次性水杯等。病区固定位置放置健康教育单,患者可以随时取用。设置疾病康复治疗知识宣传窗、护患沟通黑板等,以更加有效的加强护患沟通,创造良好住院环境,让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
1.2.4 完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科室每月进行进行护理质量检查。护士长、责任组长应掌握患者病情,每日早晚巡查病房,指导并检查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对新入院及疑难危重患者及时及重点查看,督查医嘱执行情况,以及核心制度、护理常规、技术规程的执行情况。若找出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以便更好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1.2.5 落实基础护理 老年患者大部分时间需要卧床,各器官功能衰退,容易出现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落实基础护理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优质护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老年患者的基础护理实施周期化护理和按需护理相结合的方法,在指甲护理、床上洗头等护理周期化实施基础上,再根据患者需要及时满足按需护理,如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协助翻身拍背、压疮预防及护理等,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意外伤发生率。意外伤包括跌倒、坠床、烫伤、压疮、肛周皮肤红肿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组护理效果比较: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可以客观地反映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现代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金标准[4]。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护士转变了观念,提高了优质护理的理念,夯实了基础护理,增进了护患和谐,责任制分工模式的完善,使患者得到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患者的满意率。
3.2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近年来,随着人民医疗知识水平的提高、患者法制意识的觉醒,在医疗实践中护理人员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越来越多,老年患者基础病多,行动不便,护理风险较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对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无缝隙管理,通过实行责任包干的形式,对患者护理过程全程及全面负责,保证患者的基础护理、治疗、观察、宣教到位,意外伤发生率明显降低。我科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大大改进。当然,这项工作任务仍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护士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
[1]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 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M].2010-02-15.
[2] 彭刚艺,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M].第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217-247.
我院于2009年开始与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自愿报名,医院面试选拔,组建驻点教学班。从学院的2007-2012级高护专业学生中,每年组建一个驻点教学班,每班学生24-31人,年龄18-22岁。医院具备承担临床护理教学能力,开放床位1020张,有内、外、妇、儿等30多个业务科室,具备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条件。
学院在高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中进行宣传发动,医院再到学院向学生作医院情况介绍,学生与医院进行双向选择,组建医院驻点教学班。
医院理论教学老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热心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老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医疗老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热爱带教工作,工作责任心强,大专学历且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以上职称,为临床护理骨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个科室选拔2-4人,负责学生在第二学年理论期间本科室的临床见习和第三学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带教。
第一学年,学生在学院完成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等)、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药理、病理、病原生物及免疫、健康评估等)学习。第二学年,医院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医院完成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危重症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临床营养、护患沟通、护理伦理等的学习。授课老师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紧密联系,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一个系统的理论课授完,由授课老师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边教学。同时授课老师将该病例作为科内护理人员个案护理查房的病例准备,再组织学生和科内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到临床患者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制订基础护理操作临床见习计划表,将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根据各专科特点分解到各科室进行临床见习带教。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实纲的要求,在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学生在各科室实习期间由具备带教资格的老师进行带教。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每日进行问答互动,出科时进行双向评价。同时,在整个实习轮转期间医院安排带教老师一对一全程跟踪带教,关心指导学生在各科室的实习情况。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我院36位老师参与教学自我评价,在院校合作办学与护理学科建设结合后,教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责任意识、沟通交流能力、为人师表意识、课件制作能力、理论知识水平、教学重点的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示范能力、教学活动能力、授课互动能力均明显提高。实施驻点办班后,护理人员考试合格率及护理质量提高,与驻点办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教师在理论授课前须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备课阶段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设置,熟知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体系;还须掌握最新的护理理念和专业知识,才有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教学评比活动,邀请学院的专职教授参与现场点评,学院老师来院上公开课,使老师们的授课技巧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办班,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使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知识水平等得到了提高。在医院每年新招护理人员进临床后必须纳入规范化培训,驻点班老师是护士规范化培训各阶段中进行理论教学与操作培训的骨干成员,他们的授课技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医院培养护理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于养老事业也越来越关注,对于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才匮乏也更加突显。根据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学员的特点,结合成人学习理论,在培训中针对对不同模块的培训内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初级养老员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成人学习理论学者Knowles的理论核心概念认为成人是一个独特的学习群体,具有以下特征:成人具有责任感、自我控制力和独立性;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动机是基于自身发展和对现实生活的责任,且为内在动机所驱动;学习目的常常是以问题为中心;渴望知道学习内容的作用。
养老护理员是指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2011年民政部修订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其职业道德和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都做了要求,在工作要求中根据初、中、高不同等级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初级技能要求为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和技术护理,如给药仅限协助口服给药和协助口服药的保管。文献回顾发现养老护理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医学基础知识匮乏,专业技能,缺乏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而对已经进行的养老护理员培训经验总结中,有研究者指出养老机构中的养老护理员的素质现状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业务素质比较低以及法制观念淡薄,基本上也未受过专门的养老技能培训,缺乏一定养老护理基本常识。
在培训中为了达成较好的培训效果,培养学员的工作能力,根据学员学习的特点,结合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培训内容根据初级养老工作过程划分成:模块一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模块二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模块三清洁卫生;模块四营养需求、饮食与排泄;模块五安全保护;模块六老年人常见疾病及观察、给药;模块七消毒隔离;模块八冷热应用;模块九护理记录。教学中选派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根据成人学习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在培训中帮助学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和未来发展的前景,养老护理对于社会的价值,明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工作的对象的特殊性,多一些耐心、细心和爱心,及时发现老人的不适与需求,给予恰当的处理,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建立服务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准则,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针对学员法制观念比较淡漠,对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不熟悉的特点,在介绍老人权益保障法时结合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学员加深对老年人权益的认识,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介绍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常识时,结合案例着重讲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防止工作过程中出现差错、事故,保障老年人的安全。结合学员工作生活介绍劳动法知识,使其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合法权益,能有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养老护理员基础知识中不少是医学基础知识如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知识专业性较高,而学员的接受能力有限,且学时有限。学员在初次接触专业的医学知识时会产生畏难情绪,认为太复杂了记不得。若是教师照本宣科,则很容易引起学员的抵触情绪,认为老师教的理论性太强,不实用,学习没有太大效果。事实上,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并不是要求学员将每个知识的细节掌握,而是要学员为后续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设定合理的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转换,二次开发教材,最后根据学员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如在讲解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护理特点时,并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解剖生理,再讲老年人生理特点和护理特点,而是分系统逐一讲解各个系统的解剖生理、老化改变、护理注意点及其原因。培训过程采用学员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的、通俗的语言讲解,帮助学员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与专业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大量运用图片、实体模型,三维动画帮助学员建立感性认识,进而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化其理性认识。
仿真模拟训练是在预先根据工作任务设定的案例中,运用仿真模拟人,完成一个完整的技能训练项目。根据初级养老护理员的岗位要求设计标准案例和考核标准,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视频展示、操作演示、讲练结合,既直观地展示了技能操作的流程和要点,又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练习环节还设置了提问、讨论环节,以PBL教学法深化学员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会根据各项操作的注意事项设置问题,由学员讨论后回答;或者学员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提一些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普遍性给予个别指导或集中讲解,有效地达成技能培训的目的。在培训职业技能的同时,通过案例中设置的反思环节,进一步深化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完善学员的职业素质。
通过培训结束后的调查反馈,学员普遍反映培训内容实用、易懂、且有助于自己在工作中的应用。培训考核结果显示,多少学员都能达到初级养老护理员岗位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泌尿外科中老年患者的体质虚弱、身体机能减退、伴随高血压与糖尿病等合并症, 行手术治疗时, 普遍需要留置多种管道, 容易出现多类并发症, 而且恢复较慢, 这就使得护理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 2]。本院为减少安全隐患对泌尿外科疾病老年患者的损伤, 选择140例实施了护理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140例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泌尿外科疾病老年患者, 依照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70例。研究组:男40例, 女30例;年龄61~82岁, 平均年龄(67.0±5.5)岁;17例为前列腺增生, 33例为肾结石, 12例为泌尿系损伤, 8例为膀胱肿瘤。对照组:男42例, 女28例;年龄60~79岁, 平均年龄(67.2±5.0)岁;19例为前列腺增生, 31例为肾结石, 11例为泌尿系损伤, 9例为膀胱肿瘤。两组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研究组实施基础护理+安全隐患针对性护理, 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护理。基础护理按照泌尿外科常规护理方案实施, 安全隐患针对性护理的内容如下:①针对患者的年龄、身心状态、手术安全系数、术后恢复情况等资料, 认真地做好安全系数评估工作, 并且为患者实施健康宣教, 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指导患者使用护理按铃等呼叫护士, 增强医护之间的联系;增加巡回护理频率, 密切观察患者身心变化, 对存在恐惧、紧张、担忧等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安慰, 帮助患者争取亲友的关心与支持;仔细地向患者讲解各类感染以及褥疮等并发症的表现, 提醒患者在出现相关表现时及时地告知医护人员。②跌倒及坠床护理:保证自理能力较弱者时刻有人员陪护;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增设安全护栏以及手扶杆等安全保护设施, 及时地将靠近床边休息的患者稍微向内侧移动;患者如厕、清洗、行走时, 有专人陪护, 给予患者适当的扶持。③呼吸道感染护理:对有气管插管或者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实施严格的无菌护理, 每24小时对气管切开部位的敷料进行更换;吸痰时严格保证一用一换, 并尽量减少吸痰管对于呼吸道的刺激, 避免发生创口感染或呼吸道感染。④泌尿系统感染护理:及时地为患者更换导尿管与集尿袋, 以碘伏纱布对导尿管管口进行包绕, 为患者插管部位实施清理与消毒, 仔细地查看插管部位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渗液问题, 以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几率。⑤褥疮护理:及时更换床单被罩等物品;在妥善安置各种管道的基础上, 按时帮助患者更换;对长期受压部位的皮肤进行观察, 为患者受压部位实施按摩, 以预防褥疮的出现[3]。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前后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发生的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创口感染、褥疮、跌倒、胃肠道不适等事件。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率调查, 自设问卷调查表, 调查结果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护理前安全隐患:研究组共11例(15.71%), 分别为创口感染1例、下呼吸道感染3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褥疮1例、跌倒3例、坠床1例;对照组共13例(18.57%), 与研究组的安全隐患相对应, 分别为1、4、1、2、4、1例,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 P>
0.05)。护理后安全隐患:研究组共1例(1.43%), 为跌倒;对照组共8例(11.43%), 分别为下呼吸道感染3例、褥疮1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跌倒3例, 护理后, 研究组安全隐患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 P
近年来, 各类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完善, 使得泌尿外科疾病手术治疗的比例逐渐增高, 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面临的护理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就目前来看, 多项临床调查发现, 老年人在行手术治疗时, 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跌倒等事件, 严重损害患者的生命安全[4, 5]。
论文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根据联合国的标准显示,2002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已经占到了总人口数的7%,已经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大量老年人的出现,不仅仅需要保障其生活来源,也对老年人的护理提出了要求,文章针对老年护理保障体系建设进行简要阐述。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积累少,底子薄,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承受能力比较差。其次,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299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0.46%,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810万,约占总人口的6.96% 02005年,我国总人口数达到了130756万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的7.7%。预计,到20巧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再次,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的养老保障水平不一样。在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质量较高,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多,政府能够拿出更多资源对老年人加以照顾。反之,在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政府把更多的资源用在建设上面,而对老年人的照顾不够。另外,城乡二元经济的特点,使得城乡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上面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原来的养老保险长期只覆盖国有企事业单位,而其他人员覆盖率较小的传统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降低了保障门槛,将更多的人员纳入养老保险范围。
但是,这仅仅是指的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得到了保障,而没有包括老年人的生活护理。老年人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衰退以及自身体质的下降,患病并需得到护理的机会不断增多,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依赖性日益显现。
90年代,随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同时日本的保障费又不断增多,加上高龄者的服务体系一直是在金额不足的公费支出下运行,所以,发扬社会互助精神,建立起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以满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对护理的需求成为了日本建设老年护理保险的主要政策。日本将医疗领域的老年护理和福利领域的老年福利合并,颁布了《护理保险法》并于2000年4月开始实施。这部法律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年轻人对老年人以及老年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等多种途径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并减少医疗费用浪费等问题。这部法律旨在针对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和老年护理需要不断增长的问题,重新调整政府、老年人、年轻人和相关的老年服务部在老年护理中的权责。
①以社区为基础护理平台,搭建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目前,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构建就是以社区为基础单位来开展的。而未来社会保险的发展方向,也是以社区为基础服务单位构建。投保人的工作单位只负有缴费义务。所以,开展老年护理保险也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节约国家资源。
②以现有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为依托,实行养老保险与护理保险双险联保。我国养老保险范围已经基本覆盖了我城镇企业职工,部分覆盖了城市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少部分农村人口。并且保险范围尚在继续扩大中。直接利用现有养老保险体系来开展老年护理保险工作,免去了重新宣传、建立老年护理保险体系的工作,节约了现有资源,并且直接使保险覆盖率达到了现有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