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新闻
雷竞技APP晚年照顾的照顾举措
发布时间:2024-04-05

  随着社会的老年化,近年来老年性疾病患者在所有疾病患者中占了较大比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老年感染性疾病之一。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下降,呼吸道感染可使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对老年患者而言,除了有效的治疗外,全面综合的护理对促进其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为了探讨全面综合护理对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康复的效果,文章对湖南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1年7月间入院的45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全面综合护理,现将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7月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45例。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62~84岁,平均70.3岁。老年患者中17例(37.78%)肺炎,19例(42.22%)慢性支气管炎,9例(20.00%)支气管扩张;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脓痰等。

雷竞技APP晚年照顾的照顾举措

  1.2 研究方法:分析45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研究要求设计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护理观察报告,指定专门人员对报告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与记录,主要内容有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治疗手段、护理方法、护理效果等。统计所有数据并分析结果。

  1.3 护理措施:对所有老年患者采取的综合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个性化心理护理(帮助老年患者疏导心理障碍)、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专业的呼吸道护理(雾化吸入护理,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健康宣教、用药护理、生活护理(对患者饮食、活动等方面进行指导,做好患者口腔护理工作,维持病区及病房的卫生、定期消毒)。护理效果按显效、有效、无效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5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经过全面综合护理后,依据《护理学基础》判定护理效果[1]。其中显效31例(68.89%),有效11例(24.44%),无效3例(6.67%)。总有效率(即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93.33%,与无效率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老年感染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呼吸系统的形态将发生改变,肺功能、免疫功能降低使老年人易受致病菌的侵害,成为呼吸道感染的易感人群[2]。研究发现,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形态发生改变(如鼻黏膜萎缩,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少,支气管腔狭窄,气管壁、肺壁弹性下降,保护性咳嗽减少,呼吸肌退行性变等)将有利于细菌寄生。

  由于老年人呼吸系统发生改变,因此在治疗时必须给予人性化的全面的综合的护理措施。文章对我院2011年1月~2011年7月入院的45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全面综合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良好,总有效率达93.33%。本次研究数据表明我院对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的护理方法有效高,对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对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全面综合护理措施主要有:①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的病情发展,警惕其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对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防止生命体征不稳定而危及患者生命;②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老年人焦虑、紧张、恐惧、孤僻等心理障碍实施个性化的心理疏通。心理护理时努力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与老年患者多交流,向老年患者讲解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防护知识,同时在精神上鼓励老年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在精神上给予关怀,运用温和的语言,对患者的疑问热心、耐心地解答;对性格偏执的老年患者,采取冷静的态度耐心诱导与劝解,防止引起患者情绪波动,影响治疗;③进行专业的呼吸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实施雾化吸入护理;指导老年患者有效咳嗽即以腹式呼吸为基础,让患者在深吸气呼气结束前进行咳嗽;对雾化吸入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对无力咳痰患者给予吸痰[3];④给予生活护理,指导老年患者的饮食,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软质食物为主,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与Vit C;根据老年患者肺部啰音等情况给予合理的指导,啰音位于肺上叶则采取半卧位,位于肺中叶采取仰卧位,位于肺下叶采取俯卧位。

  综上所述,老年呼吸道感染除进行积极治疗,还应给予全面综合护理。本文研究表明,对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有效地综合护理措施能显著促进患者康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老年抑郁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种严重疾病。因此,重视老年抑郁症的宣教及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老人抑郁症护理过程别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及性格,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精神、心理、身体三者统一起来,强调回归自然。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必须要有耐心、忍性和献身护理精神。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存压力的提高,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社会关爱不够等诸多因素,我国老年抑郁症患者仍呈上升趋势。重视老人生活极为重要。现将我院2012年对140例抑郁症老年患者的不同护理措施汇总如下:

  1.1 基本资料:140例老年患者,男60例,女80例,平均年龄60岁。其中合并糖尿病20例,高血压30例。文化程度:文盲10例,小学40例,初中80例,中专10例。根据病情,重患者均口服抗抑郁症药物,帕罗西汀、文拉法辛缓释片、艾司西酞普兰、舒必利等药物。

  1.2.1 生活饮食护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应有专人护理,最好是亲属。亲属应24小时都应该在陪护。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生活规律。并注意一定的户外活动,劳逸结合。在饮食方面,合理饮食,饮食规律雷竞技APP,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共给,让患者吃平时最喜欢吃的食物,多饮水,禁烟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密切观察患者的事物的水分的摄取。要观察记录患者的排便情况。

  1.2.2 在治疗期间坚持用药,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发药后必须做到看服到口,有耐心,严格遵医嘱,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如有不良反应告知医生,更不可因药物不良反应终止药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这类患者往往有自杀企图,切不可疏忽大意。事故多半发生在一刹那,妥善保管药物,防治药物剂量过量,引起中毒。

  2.1 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态度要和蔼,举止端庄。主动热情的介绍病区环境、病友、病区工作人员、作息制度,做好安全监察室,尊重患者,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合作,与患者教案时目光亲切,鼓励患者说出最担心什么、需要什么、最关心什么。给予积极意义的语言刺激。诱导的启发患者努力倾诉心里痛苦,耐心倾听患者的有关心理问题。了解致病因素,同情其挫折,关心其痛苦,使患者感到尊重、理解,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医护人员主动关爱患者,如握手,对患者做治疗时的动作辅导,让患者心里感到关爱。鼓励和引导患者与现实多接触,并指导其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如做体操、跳舞等。当患者完成任务时,因给予表扬。使其感到自己是对家庭的社会有用的人。逐渐增加其锻炼的时间和于他人交谈。避免长时间隔离病房中。

  2.2 老年抑郁患者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淡和淡定的心境,学会适当自我调节,使自己能够保持乐观,平和的心境,避免过大的情绪起伏,引起不必要的疾病。增强良好的心理心理应对能力,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份,因此培养健康的情绪对抑郁症心身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见表一

  3.1 正确对待老人,当人进入老年期以后,各种生理机能进入衰退阶段,如形态老化,器官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有的老人自我感觉衰老,过多的关注健康,适得其反,往往造成焦虑多疑,心情沮丧颓废,从而加速衰老。a.衰老适合自然规律,要识老、服老,如不服老切忌忧心忡忡,意志消退,甚至产生老朽感、末日感,造成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面对每一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有快乐感。b.人到老年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性疾病的增加对身心健康有一定影响。对疾病的态度要警惕,不要怀疑和忧虑。

  3.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抑郁症越来越多,基本发生在60岁以上,以持久的抑郁心理为主要临床表现。老年人的脑功能逐渐减退,心理也逐渐衰老。加上因退休、丧偶、经济来源、家庭不和睦等因素而导致的悲观、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变化,诱发老年抑郁症。在治疗和护理,我们不但更加重视,而且要引起家庭和社会的更多关爱。

  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病症,包括动脉硬化、心脏病、脑卒中、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其对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加强临床治疗外,还需注意各方面的护理,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5月对4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其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共95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将95例分为2组。观察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62-88岁,平均(67.66±12.43)岁;病程0.5-15年,平均(6.44±3.17)年。对照组:47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60-89岁,平均(67.72±12.36)岁;病程1-16年,平均(6.50±3.22)年。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

  对照组47例给予常规护理,即加强病情监测,引导患者科学用药,加强各项体征与症状的观察,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虑等。观察组48例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其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病程较长,并发症多,患者易产生悲观、焦虑、不安等多种消极心理,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心理护理,尊重与体贴患者,通过发放健康知识小手册、口头宣教等方式让患者掌握基本的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1]。在与患者交流中,护理人员要做到言语轻柔、态度温和,多鼓励与安慰患者,让患者看到护理人员对其的尊重与信任,提高其疾病治疗的信心。

  1.2.2 生活护理。心血管疾病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均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需加强生活护理。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科学合理的为患者准备少盐、低脂、易消化的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预防便秘[2]。同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规律运动,如太极、慢走等有氧运动,但需注意禁止患者空腹运动,避免运动后立即坐下、大量饮水、洗澡等情况[3]。

  1.2.3 用药护理。药物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加强用药护理,做好呼吸、脉率、血压及心率等各项监测工作,若发现心电图异常,需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症状,且必须于第一时间内准备好急救药品,如利多卡因等[4]。在用药过程中,需做好各项评估工作,掌握药物使用的禁忌症、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及使用范围等,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药物用错或用药意外状况的产生,同时需加强观察,掌握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科学评估药物对患者血压、心律造成的影响,若对血压、心律造成严重的影响,或产生较为严重的不适症状,则需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必要时需停用药物[5]。

  老年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难以彻底治疗等多种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处于加强对症用药外,还需注意各方面的护理,提升临床护理效果,提高老年患者疾病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可选择综合护理干预[6]。

  老年心血管疾病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中心理护理可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焦虑、悲观、恐惧等多种不良心理,提高老年患者疾病治疗的信心,同时有助于构建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提高老年患者护理满意度;生活护理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在饮食、运动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使老年患者的机体能够处于较佳的状态中,加快机体康复;用药护理是老年患者药物治疗的关键,对老年患者给予科学的用药指导,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的依顺率,缩短机体康复时间[7]。我院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对47例行常规护理,另有48例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其中后者用药完全依顺率(91.67%)及护理满意度(97.92%)明显高于前者(用药完全依顺率48.94%、护理满意度78.72%),证实综合护理干预可取得较佳的护理效果

  雷竞技APP

  综上所述,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推行综合护理干预,可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提高老年患者用药完全依顺率,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加快机体康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1] 孙红雁,刘晓娟.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2,21 (25):623.

  [2] 梁玉连,高端良,冯静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0,4(19):51-53.

  [3] 陈霞.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6(06):208-209.

  [4] 阳秋琼.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17 (22):326-327.

  [5] 刘英.老年心血管疾病124例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5 (04):552.

  【摘要】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来临,老年疾病日益得到社会的重视,其中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高。老年痴呆是一种慢性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以缓慢进展的智力减退为特征,最终导致无力进行日常生活和人格的持续变化。目前对老年痴呆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因此加强护理显得尤其重要,其目的是调整周围环境使之与患者的生活能力相适应,维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自理水平。

  雷竞技APP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疾病日益得到社会的重视,其中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也在逐步增高。老年痴呆是一种慢性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以缓慢进展的智力减退为特征,最终导致无力进行日常生活和人格的持续变化。其分为轻度痴呆、中度痴呆、重度痴呆。据统计老年痴呆中卧床不起者高达33%,为一般老年人(3%)的10倍,且大部分属于重度痴呆。该病病死率高。目前对老年痴呆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因此加强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是维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调整周围环境使之与患者的生活能力相适应,提高其生活自理水平。

  老年痴呆症发病常很隐匿,不为人们所注意,因此,正确认识痴呆早期症状,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延缓进展,就显得很重要。

  痴呆早期记忆障碍表现很突出,病人容易丢三拉四,忘事,初期表现为对近事的遗忘,如对几小时前刚吃过的菜已不能回忆。随着病情加重,远事记忆也受影响,如不能回忆过去的经历。有的病人表现为情感障碍,早期有情绪不稳定,遇事抑郁愁闷,感情脆弱易流泪,为小事焦躁不安,害怕恐惧等。一些病人有认知障碍,开始可有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说话重复,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与以往的精明强干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些病人有心理障碍,由于记忆力减退,不知道东西放在何处,总怀疑有人偷他的东西。有的病人感到躯体不适到处求医检查,虽未查出异常,但仍感到痛苦。患者低下,常怀疑配偶有外遇,为此家庭经常吵闹不和。少数病人有行为障碍,一反常态变得过分节俭,到处收集废品,一些病人把自己画的简单草图比作为名家所画,备所珍藏。有些病人到了新环境经常走错家门。

  上述早期症状,非同时出现,一旦有类似症状发生,应立即到专科医院进行心理咨询,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与神经系统检查,以利于早期诊断。

  老年性痴呆的预防要从中年开始做起,因为老年性痴呆能如在痴呆前期或痴呆初期被发现,并在生活上采取相应措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是完全可以控制其发展的,并且可以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向好的方向转化。

  做好基础护理,室内保持明亮,整齐干净,保持病床清洁,干燥,室内地面铺设尽量使用防滑材料,走廊有扶手,地面尽量干燥,以免滑倒,引起外伤。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差,因此应注意环境的冷暖,预防发生各种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及尿路感染,定期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给予气垫床,定时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

  患者的饮食尽量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宜清淡,饥饱适宜,不要给予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多吃蔬菜水果等,选择易于消化,清淡,营养丰富,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并含有足够的蛋白质,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及适量矿物质,利于消化吸收的食物。

  由于精神因素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护士要理解、同情、尊重患者的病态心理反应,掌握这些心理特征,与患者亲切沟通,交谈,热情而耐心地听取患者提出的问题,使他们心理上获得宽慰,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如不能满足应耐心解释,切忌使用粗暴的言语行为来处理,患者如果出现自伤、伤人、冲动等行为,要加强防备,不要责备,适当的给予精神安慰,以舒缓患者的焦虑、激动情绪,避免敌对、抵触情绪。

  通过培养与训练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者料理个人生活卫生,以保障患者生活上的需求,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延缓其智能的进一步衰退,督促其料理清洁个人的房间卫生。研究显示,经常用脑且做有趣的事情,可保持人的头脑灵敏,锻练脑细胞反应敏捷,而整日无所事事,则患老年痴呆症的比例较高。老年人应保持活力,多用脑,如多学习新鲜事物、多看书;培养业余爱好,可活跃脑细胞,防止大脑老化;应注意广泛接触各方面的人,如和朋友打麻将、下棋、聊天等,都可刺激神经细胞活力,对于防止智能的进一步衰退有一定的作用。

  以防止因脑供血不足而导致老年痴呆,动脉硬化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敌人”。调节膳食,少吃食盐,并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

  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要保持情绪乐观,要宁静无惧,恬淡虚无,知足常乐,与世无争,清心寡欲。做到外不受物欲的诱惑,内不存情感的激扰,这样才能有助于健康不衰。

  因为忧郁是老年人患痴呆症的危险因素,所以要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止大脑组织功能的损害;另外,维持家庭和睦可以保持心情愉快,能增强抗病能力。

  许多人都知道,运动可降低中风几率,其实,运动还可促进神经生长素的产生,可预防大脑退化。除整体性全身活动外,应尽量多活动手指。

  一般应早睡早起,定时进食,定时排便,保持大便的通畅对于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在膳食上,强调做到“两戒、三定、三低和三高”,“两戒”即戒烟、戒酒;“三定”即定时、定量、定质;“三低”即低盐、低脂肪、低热量;“三高”即高蛋白、高维生素、高不饱和脂肪酸。老年人应多补充有益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缺乏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等),可致大脑供血不足,引起血管病变。适当补充维生素E,可以增强记忆力,也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另外,老年人要多吃鱼。

  糖尿病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低血糖症是糖尿病较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以老年人为多见,往往病情比较隐匿,临床上容易误诊,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则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笔者对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80例老年DM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2 临床特征 本组80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多在午餐和晚餐前发生,也有少部分发生在夜间和清晨空腹时。临床表现为:无明显心慌、手抖、饥饿感、症状不明显者16例,有出汗、心慌、饥饿感者60例,发生嗜睡7例,精神异常3例,昏迷1例。

  1.3 低血糖原因 老年人肾上腺激素β受体兴奋性降低,而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病变等合并症致肾上腺反应缺陷,使胰岛素储备过量,肝糖原储备不足使老年糖尿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老年患者各种器官功能衰退,常伴有各种糖尿病并发症,降糖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分解及排泄作用下降,导致低血糖反应发生。磺胺药、H2-受体拮抗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可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可诱发低血糖症;治疗中出现饮食不当、用药后未按时就餐,应用药物剂量过大或病情减轻后不监测血糖,胰岛素仍未及时调整剂量致低血糖发生。

  1.4 处理及结果 轻症者嘱其进食水果、饼干等后症状迅速缓解。重症者立即静脉给予50%葡萄糖液40~80 ml静脉注射,根据患者症状及血糖情况续点葡萄糖溶液,直至患者病情好转,血糖稳定在7~10 mmol/L以上,密切监测血糖,最长观察治疗72 h。本组经过积极抢救治疗,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控制了病情的发展,75例患者治愈,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多发性脑梗死死亡。

  雷竞技APP

  2.1 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发作前无症状,突发性意识障碍在患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恐惧、抑郁,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关心体贴患者,及时掌握心理状理状态并予以疏导,告知患者低血糖是可以预防的,鼓励患者进行正确治疗,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轻者立即口服糖水或进食含糖高的食物,神志不清者给予50%葡萄糖液20~100 ml静脉注射,并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维持,每1~2 h监测1次血糖,直到患者神志转清晰,血糖稳定在7~10 mmol/L,以后72 h内严密监测血糖变化;对昏迷患者给予吸氧,纠正缺氧状态,促进代谢,维持机体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预防压疮和继发感染,留置导尿,准确记录出入液体量。

  2.3 药物治疗 避免重复使用较强的降糖药物,不强求血糖必须控制在正常范围。24 h尿糖定量10~20 g,餐后2 h血糖11.1 mmol/L(200 mg/dL)。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药物的种类、成分、剂量、作用高峰时间、用餐时间等知识,嘱其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监测血糖变化,逐步调整至合适的剂量。

  2.4 饮食指导 按个人习惯,结合病情、年龄、标准体重、身高计算每天所需的总热量。让患者了解饮食要求,合理分配每餐热量,每天至少三餐,用餐时间、食量相对固定,饮食量和药量保持平衡。

  2.5 运动指导 运动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运动时间应相对固定,在空腹和应用降糖药物后,不宜立即运动,可在餐后1 h进行。运动时间和强度增加时,应适当增加食物摄入。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不宜在运动肢体注射胰岛素,以免活动增加胰岛素的吸收而发生低血糖。

  2.6 家庭急救 嘱患者随身携带糖块、饼干或饮料,并携带一张写有患者姓名、所患疾病、家庭地址、联系电话,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症状时及时被发现并得到帮助。对使用强效降糖药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便携式血糖仪,以便调整药物剂量。因低血糖多在夜间或凌晨空腹时发生,因此晚上加服降糖药时须特别慎重。对肝肾功能不全及体弱消瘦导致肝糖原储备不足、年龄过大者要高度警惕。

  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对作用强而持久的降糖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要严密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由医生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剂量必须准确,注射部位不能按摩,避免在运动肢体注射胰岛素,以免加速胰岛素吸收而引起低血糖。注射胰岛素30 min后必须按时进餐,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能消耗糖、脂肪、蛋白质产生的能量(ATP),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充分利用,减少脂肪堆积,减少肥胖,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最好采取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健身操,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不感到疲劳为度。运动时间选择在餐后1 h进行,以30 min为宜。

  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耐受性差,而低血糖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过长时间的低血糖可引起心肌和脑部缺氧造成严重损害,因经应及早识别并及时处理,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7.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