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临床上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他们大多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导致生理状况发生变化,以至于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手术对老年人生理上、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因此护理老年手术患者,护士做好心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1 老年人生理特征: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变化,重要的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机体的应激能力、适应性、对疾病的抵抗力均有所下降。各种反应迟钝,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耳聋、眼花、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老年人多合并多种慢性病,手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
1.2.1 恐惧心理:老年人到医院就诊时就有紧张心理,特别是明确诊断需要手术时,心理更加恐惧。担心自己年龄大了,身体各个方面功能不如年轻的时候了,能不能挺过手术这一关,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心理严重失衡,往往会产生情绪低落、恐惧心理。
1.2.2 焦虑心理:老年人由于适应能力差,住院后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生活常规受到扰乱,加上环境的陌生产生焦虑不安心理。
1.2.3 怀疑心理:很多老年人被告知需要手术治疗疾病时,首先怀疑医生诊断是否正确。老年人性格固执,患病后更是坚持己见,表现为心情紧张、坐卧不安,要求做各种特殊检查等。有时候表现为不相信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
1.2.4 自卑心理:许多老年人一旦得知疾病需要手术治疗时,就认为自己在世不长了,自己会给亲人带来麻烦,造成负担而产生内疚感和自卑心理。
2.1 关心、体贴病人 护理人员要多加关心和体贴老年手术病人。与他们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手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职业、文化程度。通过语言来启发安慰老人,并且用通俗易懂、朴实恰当的语言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介绍经过手术治疗而痊愈的例子,引导病人从心理上自我调节,摆脱恐惧心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手术后要主动地接触老人,以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在护理工作中给予其心理上的安慰,使病人得到温暖,帮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尊重、理解病人 与老年病人交谈时要恰当地称呼他们,言行礼貌,耐心地倾听老人的主诉,切不可表现出厌烦,对老人的唠叨要谅解,他们提出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在护理时,更不要因为他们年老,护理工作量大而表现出厌烦,逃避行为。让他们感觉到被理解、被尊重。
2.3 情感疏导 老年人面对手术往往会过度伤心,影响食欲与睡眠。在护理时应鼓励病人尽情诉说,主动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及预后,增强病人对术后生活的信心。病人手术后,我们也要玉他们多交流,增加老年人谈话的兴趣,帮助他们调节情绪,鼓励手术后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帮助他们做功能锻炼,尤其是在手术后疼痛时,更应该陪伴老人,可以握住老人的手或者帮老人擦汗,这些细致的动作会让老人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使他们不要有孤独感、失落感,从心理上振作起来,从而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老年人手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不容忽视,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心理状态良好,能乐观地面对疾病,顺利通过手术期。
【摘要】本文以作者实际经验为材料,介绍了老年病人心理问题,并给出了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护理原则: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护理原则: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1~3。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2] 邵永春.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1999
当今在美国医院护理中心正兴起触摸疗法解除患者病痛。触摸,顾名思义,是触及人体肌肤,对其按摸,是一种非语言交流形式,属于简便实用,且历史悠久的医疗技术,对患者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老年病人实施触摸护理效果尤佳。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老年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趋势,我国是众多老龄化国家之一。老年护理不仅局限于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尚需从深层次的情感护理入手,富有同情心,病人乐于接受的触摸护理,此种护理能增进病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使他们身心愉快,舒适和放松。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对老年病人触摸护理进行了探索。
2009年1——12月份,我在重庆市忠县忠州镇第二人民医院对38例老年病人实施了触摸护理。在38例老年病人中,女性26例,男性12例,年龄 60岁—92岁,其中干部、知识分子 10例,工人 4例,农民及无业者 24例,大部分患者有不同成度的恶性肿瘤, 60 %以上的老人已丧偶。
让病人取舒适的,保持病房适宜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操作前,护士面带微笑,用平静、缓和的语言先和病人聊天,诱导放松,然后在病人的面部、头部、四肢轻轻按摩,肩部做环绕按摩等,2次 /d ,10——15min/次。对于精神紧张和焦虑的老人,可采用握手、拍肩、手上游戏等方式接触,还可以采取音乐与触摸相结合的方法。
1、 触摸在护理中被视为人的基本需要,通过心理、生理途径调节人的循环系统,使心率由快趋于正常;血压由高趋于平衡,还可以起到良好的消烦解忧,促进放松的作用。在姑息治疗中,舒缓的触摸在让病人感到舒适的同时,又促进了交流、沟通[1]。
2、 触摸护理是临终关怀的有效方法。面对死亡,护士的临床技术可能显得毫无用处,此时对于病人,护士的爱心远比护理技术更为重要。[2]触摸护理能获得临终病人的信赖,减轻其孤独和恐惧感,使他们有安全感和亲切感,帮助他们在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在充满人性的温暖气氛中充实地、安祥地、尊严地离开人间。
3、 对危重老年病人触摸护理,能同时体现对病人家属的关怀。因为危重老年病人的家属有沉重的思想负担,实施关爱性触摸护理,能使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上和感情上的支持,使他们精神不垮掉,为病人及其家属在情感沟通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触摸护理不但能满足危重老年病人心灵上的需要,维护他们的自尊,也使其家属感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和爱护,使其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帮助临终病人平衡、宽慰、坦然面对死亡。
4、 触摸护理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奉献自我,同时提供对患者良好心理的慰籍与支持,适时满足患者自身舒适与安全需要,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
5、 触摸护理方法简单,易做,效率高,无副作用,在临床辅助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总之,历史悠久的触摸护理技术,在当今时代仍能为人类健康服务。让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弘扬医德,满怀爱心,对老年病人实施触摸护理,让普天下的老年人健康长寿,晚年幸福吧。
老年人体弱,骨科手术后的老年病人,多数丧失自主生活能力,需要长时间卧床,得不到合适的护理,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我院自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男性42例,女性66例,年龄在60-70岁66例,71-80岁36例,81-83岁6例;其中髋部疾病占24.07%(股骨颈骨折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例),各种腰部疾病占31.48%(腰椎间盘突出18例,腰椎失稳10例,胸腰椎压缩骨折2例,椎体滑脱4例),关节疾病占16.70%(膝关节各种疾病12例,骨与关节感染6例),其他骨科疾病占27.78%。平均住院天数为28d。
1.2.1 心理护理 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当老年患人带着病痛就医时,面对的是医护人员和其他住院的病人,要等待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加之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已完全丧失,于是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为解除老年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护士对待老年病人一是要尊重他们,二是要理解他们,三是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要经常与老年病人进行思想沟通,处处体贴照顾。
1.2.2 营养护理 个别老年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给我们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而控制饮食。这样的老年病人应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二便通畅,避免便秘。同时我们更应周到地做好生活护理,尽量满足其一切所需,不能表现出有任何厌烦的情绪,让病人依赖我们,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为进一步配合手术、药物治疗打好基础。
1.2.3 日常护理 每年有三分之一岁以上的老年人、二分之一岁以下的老年人都经历过跌倒事件。可以归咎于很多原因。如原有外伤、肢体退行性疾病、环境、年龄、神志状况、原发疾病、所服药物、住院时间等,仍是困扰护士的主要问题。绝大部分老年病人喜欢安静,应尽量安置单人小房间,护理要尽量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如减低环境中威胁的措施,减少床边的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安置洗手间夜灯,对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除了接受行走体疗外,还要向家属重申病人活动能力的障碍,护士要指导病人缓慢起立、坐下、上、下床等,坐轮椅时使用轮椅安全带,选用合适和专用的老年轮椅,协助病人变换等。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要加强生活上的护理,保持病人口腔、头发及皮肤的清洁,协助生活所需。
1.2.4 并发症预防护理 心、脑血管并发症预防护理:进入老年期循环系统发生明显的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通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此类病人,一经入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褥疮预防护理:长期卧床,截瘫或需牵引病人,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因此病人入院后给予气垫床或骶尾部垫褥疮垫,骨突处可垫海绵圈。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上一定要职责到人,每班检查交班,护士长不定时抽查,人人重视,使大家认识到,预防褥疮的发生,不是某个人的事,必须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由于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一年来无褥疮发生。
泌尿系感染预防护理:保持会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擦洗会2次,尿潴留病人在留置尿管期间,妥善固定导尿管及引流管的位置,引流管不可高于耻骨水平。雷竞技APP多饮水,每日2000-2500ml,有利于冲洗尿中沉渣,经常变换,以便引流通畅,定时、训练膀胱肌肉收缩。
呼吸道并发症预防护理:老年人由于呼吸相对减弱,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史,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病人入院后要求戒烟、戒酒,鼓励病人多咳嗽、咳痰,做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做扩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利稀释痰液。
防止骨延迟愈合护理: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细胞活动性降低,而钙吸收利用率低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病人服钙剂,进食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1.达入老年期的老年人离开熟悉的社会工作环境,离开亲人的关心、照顾,感到无比的孤独、寂寞。因身体生理功能衰退,疾病的缠身,害怕死亡的来临,产生不良情绪,更加影响身心的健康。首先要做好心理方面的护理,让老年人把心里所想的都说出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消除老年人担心、焦虑的情绪。多给予安慰,沟通。建立积极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2.合理膳食对老年人的保健,疾病治疗,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荤素配搭比例合理,不暴饮暴食,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讲究饮食卫生,适度饮酒、饮茶。根据每位老年人的身体,疾病情况安排每天的饮食,注意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易消化清淡饮食,多纤维素食物的摄入,限制含糖饮食,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ml以上。
3.对于疾病缠身,行动不便,需要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根据每位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生活习惯适合她们实际需要安排她们的日程表,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一般日常生活护理有:1晨间护理包括协助排便、漱口(口腔护理)、洗脸、梳头、洗澡(抹身)。晚间护理包括漱口(口腔护理)、洗脸、热水泡脚、协助排便。卧床的老年人尽可能采取卧位,半坐卧位,轮椅交替变换,防止长期卧床引起呼吸道和泌尿系的感染。注意定时翻身拍背防褥疮护理。
4.注意加强个人口腔护理:饭前、饭后、早、晚漱口,吃东西前后漱口。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加强个人清洁卫生,洗澡(抹身)后涂抹润肤膏。足部护理: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后,注意擦干后双足涂抹润肤膏。
5.每星期至少一次床上洗头(对于长期需要卧床的老年人而说)。必须使用尿片的老年人小便、大便后注意抹洗清洁,避免尿液、粪便刺激皮肤引起皮疹,注意卫生干净,除异味,可使用爽身粉。出汗较多的老年人注意腋窝、窝、大腿深部、外皮肤清洁干爽,可使用爽身粉。
6.对老年人加强保护,注意安全,防止摔跤引起骨折、中风、突发疾病等。定期修剪指趾甲,剪头发。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强耐寒锻炼,预防感冒。
7.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沉淀、气味。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严禁用力大便,避免引起突发疾病。便秘者可采用以下的通便方法:1腹部按摩刺激肠蠕动,多喝水,多吃含纤维素的食物。2使用开塞露:2个开塞露塞入大便后刺激排便。3中草药的使用:番泻叶等中药,取少许中药泡热水茶温凉后服用。4清洁灌肠:温肥皂水,温生理盐水灌肠,液体在750ml以上。5以上通便方法使用后排便效果欠佳,最后考虑用西药:服用果导等泻药帮助排便。
1.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可适当参加现在流行的“夕阳红”等旅游活动。有利于减轻心理的压力,享受大自然同时可以锻炼体魄,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调整身心健康。
2.老年人注意生活方式有规律性,工作、劳动、休息时间的安排有序,劳作适量,休息适,生活内容充实,兴趣爱好广泛,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做到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活动的时候活动,动静结合。避免身体过累。
3.帮助老年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要有耐心,细心改变不良习惯,不要睡在床上吃饭、喝水,大、小便尽量使用尿壶,大便盆。不要日、夜不分睡觉,雷竞技APP调节好“生物钟”。不要只吃零食,不吃饭等。
4.做到健康自测,及早发现老年痴呆苗头等疾病。定期体检,发现健康问题,及时就医治疗。
5.生活保健:鼓励老年人多说话,活跃老人已经变得迟钝的思维。多唱歌,唱歌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陶冶性情,调节情绪。多串门,使老人变得性格开朗。多动手,对老人的神经功能起着积极的谐调作用。多参加多项体育锻炼(散步、游泳、骑车、太极拳等。)多交忘年友,不论同龄老人或是与青少年,甚至儿童交朋友,可以使心理上可能变得年轻。鼓励老人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对老人期望实现年轻时尚未实现的种种梦想,如上大学,学会游泳等。应予全力支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这一挑战,所以老年学也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社区就是现在的街道,老年人集居地。其护理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来研究、探讨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各个方面存在的健康问题从而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来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最终达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 老年人对人性化服务要求高:老年人由于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改变,自我保护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碰撞、跌倒、呛噎、服错药、心理伤害等等,所以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要求空间大、光照充足、地面防滑、走廊有扶手、房间设施布局合理,一切以方便为主,不强求一致性。当气压、气温等环境变化时老年人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闷乏力等不适症状,所以应及时提醒老年人及时增减衣物。饮食方面应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和适量的含钙、铁的食物,摄入的食物应低脂肪、低盐、低糖,烹饪时注意营养全面、荤素搭配,多饮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饥饱适当等。生活起居尽量符合原有的习惯。
2. 病情观察要求细心、耐心、全面、及时:老年人因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很容易延误诊治。再有一部分老年人把一些疾病症状和体征误以为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加上老年人理解和表达能力减退,主诉不清或过多,或同时患有多病性及多脏器病变,重点不突出。因此,作为我们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老年人发病的一般规律,还要严密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使老年人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护理,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由于年老体弱,多数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一般情况下护理老年病人的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处理能力,需要他人的帮助,如何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十分重要。我们总结了190例骨科病人的临床护理特点如下。
我科2007年1~12月共收治老年住院病人190例,年龄55~92岁之间,其中女79例,男111例。根据病种分类:椎间盘脱出、腰椎骨折34例,胸骨、肋骨、锁骨骨折18例,上肢骨折63例,下肢骨折75例。这些病人中长期卧床占80%,有46%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炎、肺气肿、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
2.1 心理护理:首先要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从而才能有计划地进行护理。患者入院时,首先接触的是护士、医生,等待的是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尤其在老年病人手术后,由于环境改变和疾病的痛苦,又怕手术失败及预后不佳,从而在情绪上表现为烦躁、焦虑、恐惧、易激动、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为解除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主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积极与患者沟通,搞好护患关系,解除病人的思想负担,我们根据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的不同、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方式与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使他们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充分了解手术后疼痛、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老年病人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更加耐心、细致,多解释。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给病人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容易接受。
2.3 疼痛观察与护理:老年病人一般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开始感觉伤口疼痛,24 h内最剧烈。凡是增加切口张力的任何动作,如翻身、咳嗽都会使疼痛加剧,这时,我们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病人体质及身体状况,使用适当的镇痛剂,并密切观察用药后情况。对下肢石膏固定或绷带过紧包扎,要立即检查松解,同时也要给与镇痛剂。
2.4 与制动:采取不同的卧位,对减轻症状,治疗疾病,防止并发症均有一定作用。协助老年病人采取正确而舒适的。病人术后回病房要平卧,下肢手术时下肢要取功能位外展15~20度,需穿丁字鞋,踝关节内外放置沙袋,防止髋、膝、踝关节内收、外旋。观察患肢皮肤血循环,温度、感觉、肢体肿胀、运动情况。必要时将患肢抬高15~30度。放置负压引流管的病人,要观察引流量、颜色、伤口的流血情况,术后第一天伤口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腰椎术后的老年病人,病情许可后,要及时协助病人翻身,注意保护腰部
2.5 营养护理:老年人由于肠蠕动的减弱,进食较少,活动少,术后3~7 d不排大便者常见。同时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给家属及护士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控制饮食。我们应消除病人紧张、焦虑情绪,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及粗纤维食物,每日做腹部按摩,鼓励每日排便1次,必要时用开塞露、灌肠及缓泻剂,保持二便通畅。在给病人作饮食指导时,要注意病人是否并存原发病,应根据老年人自身体质特点,如合并糖尿病的需给予低糖或无糖饮食,合并冠心、高血压的病人需给予低盐、低脂饮食等。老年人还多伴有骨质疏松的特点,体内钙储备不足,而骨折的愈合需要钙的增加,除给予钙剂药物外,还应指导病人摄入含钙丰富的食品,如新鲜牛奶、虾类、豆制品、黑木耳、海带、紫菜、芹菜、小白菜等。
3.1 警惕心脑血管的并发症:老年人循环系统已经在逐渐衰退,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所以一旦入院就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褥疮的预防:卧床、截瘫或需牵引病人,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踝关节、足跟部等各个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因此病人入院后给予气垫、水垫等,骶尾部骨突处加垫气圈。不能自行翻身的每隔2 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3.3 防止呼吸道并发症:老年人由于呼吸功能减弱,有的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因手术疼痛无力咳嗽,加之久卧不翻身,容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坠积,造成坠积性肺炎,因此病人入院后,要求不吸烟,讲清吸烟对术后身体的危害性。鼓励病人咳嗽、作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鼓励作扩胸运动,术后鼓励病人吹气球、咳嗽、咳痰。术后12 h,在护士的帮助下,上肢手术病人可开始坐在床沿上进行活动,需注意保暖。在协助卧床病人翻身时,拍击背部使积痰易于排出,怕疼痛、不能咳嗽的病人鼓励病人尽量把痰咳出,若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
3.4 预防泌尿系感染:老年人因肾功能减退,膀胱黏膜随着老化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发生尿潴留,再加上卧床而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老年患者术后尿潴留也较为常见,多是由于切口疼痛造成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以及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引起。发现有尿潴留症状后应先安定病人情绪,采取手挤压下腹或下腹部热敷按摩,止痛剂解除切口疼痛等措施。对时间过长或以上措施无效者,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导尿,导尿时尿液超过500 ml者应常规放置导尿管1~2 d。留置时间不可过长,否则易致尿路感染。还应嘱病人多饮水,维持充分的尿量,保持会清洁,也可以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3.5 防止骨延迟愈合: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细胞活动性降低,而钙吸收利用率低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病人服钙剂,进食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4.1 机械运动是刺激骨细胞活动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活动力已减退,一旦生病或手术后活动量就更加减少,不利于骨愈合。因此卧床期间,根据不同情况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活动。
4.2 骨折术后病人早期活动健侧肢体和伤侧肢肌肉作等长收缩活动及足趾的活动。3周以后可以做伤肢的关节运动,有利于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病人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次日均可指导病人被动进行髋、膝关节小范围活动,结合进行股四头肌的主动收缩锻炼,以后逐日增加锻炼量,至术后3~6个月根据病人固定情况及体重可让病人拄拐下地活动,患肢从不负重到逐渐负重行走,配合理疗按摩等。行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人在术后2~4周即可开始进行,但需指导病人避免髋关节的过度屈曲、内收等动作,防止假体脱位。
老年人骨骼肌系统功能下降,导致肌肉关节移动功能减退和骨质疏松、反应迟钝、灵活性降低、速度慢、动态平衡控制能力降低,易引起跌倒。这是老年人常发生的意外事故,可能造成严重骨折和其他损伤。
1.1 了解老人的心理,做好疏导工作。一般有两种心理状态能危及老人的安全,一是不服老,二是不愿麻烦他人,尤其是个人生活上的小事,愿意自己动手。
1.2 环境设施。由于大部分老人行动不便,帮助老人熟悉环境,加深对方位、布局和设施的记忆,以协助其感觉器官的作用。在老人走动的的范围内,应有足够的采光,地面或地毯保持平整、无障碍物,水泥地面应避免受湿,如有条件铺塑胶地板,光而不滑,平而有弹性。使用坐式马桶,并设有扶手。澡盆不宜过高,盆口离地不应超过50cm,以便于进出,盆底垫胶毡,以防老人滑到 。
1.3 衣、裤、鞋不宜过于长大,尤其是裤腿太长会直接影响行走,走动时应穿合脚的布鞋,尽量不穿拖鞋。应坐着穿、脱袜子、鞋、裤子。
1.4嘱老人在行动前应先站稳、站直后再起步。小步态老人行走时应有人搀扶或拄拐杖。对反应迟钝,有位置性低血压,服用冬眠灵类药物以及用降压药的老人,尽量夜间不去厕所,如夜尿较频,应在睡前准备好夜间所需物品和便器,必须下床或上厕所时,一定要有人陪伴。便后起身上下床低头弯腰捡东西等动作应缓慢,避免猛回头和急转身的动作。
因老年人视力、平衡能力下降,易发生坠床。 意识障碍的老人应加床档;睡眠中翻身幅度较大或身材高大的老人,应在床旁用椅子护挡;如果发现老人睡近床边缘时,要及时护挡,必要时把老人推向床中央,以防老人坠床摔伤。对于个别老人床边应加护拦。
老年人怕冷而又感觉迟钝,在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热水袋的温度一般不超过50℃。电热毯临睡前应关掉,有的老人想自己倒水,但提起暖瓶后,就没有力量将瓶里的水倒进杯子,对此护士要定时为老人倒水,将工作做在前面。
老年人吞咽能力下降,在进食和服药时速度要慢,不要边吃边谈,要求注意力集中,进食时适当,采取半卧位或坐位,每口食物量不宜过多,防止假牙脱落。食物少而精,软而易消化,保证足够的营养,吃干食发噎者,进食时准备水或饮料,每口食物不宜过多,喝稀食易呛者,应把食物加工成糊状。夜间睡眠以侧卧为好。
一般来说,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且所患的慢性病还具有病史较长不易治愈的特点,因此,许多老人不仅常年反复用药,而且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夜间或睡眠中给老人服药,一定要把老人叫醒后再服药,以防似醒非醒服药误入气管造成呛咳,粉剂应装胶囊或加水混成糊状再服。
老人活动减少,故常有四肢无力和肌肉萎缩等状况,因此要坚持让老人早睡早起,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但应注意不宜过度劳累。
老人由于身体的机能衰退,疲劳后恢复较慢,故应适当增加睡眠。一般情况下,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每天睡眠时间达到7~10小时不等,以精力充沛、不出现瞌睡为宜。
总之,医院应做好住院老年人安全的护理,应采取有效措施,创造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住院环境,对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老年医疗保健已成为社会广泛研究并日益受到重视的问题,药物治疗是老年人防病治病、维护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对药物的处理能力和耐受性下降,许多疾病的发生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长。一般人认为病多服药自然就多,但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易出现用药相关问题,相互作用会影响治疗效果,有的还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有很多病人自认为“久病成医”往往自作主张,擅自服药,这样不仅不利于控制和治疗疾病,反而会给身体带来损害。老年人用药,是一门科学,用药不当,不但会贻误治疗,还会成为健康杀手雷竞技APP,增加精神、身体负担,得不偿失。
1.1 合理用药避免多种药物共同使用许多老年人因患多种疾病,因此,每日服药几种或十几种药物者常见。根据老年人生理情况,使用药物种类过多会发生药物协同作用及拮抗和增加毒副作用。有关报道,在药源性疾病中有20%是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因此在药物治疗中抓主要症状尽量减少使用药物品种。
1.2 严格遵守治疗剂量服用药物老年人由于自然衰老,机体各器官功能状态、生理机能已经发生变化,常规用药量已不适合,宜小剂量,或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人的反应情况再逐渐调整,以确保用药安全。老年人自然衰老,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特点是对绝大多数口服药物的吸收不变,对主动转运机制的药物吸收减少;对药物代谢、排泄能力降低,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高。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老年人在服用常规药物剂量的情况下,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意外、与防治目的无关、对机体不利或有害的反应,包括药物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以及特异性遗传素质有关的反应等。
药物的治疗计量与中毒计量相差较大,如果多种药物合并应用,再加上有些人治病心切,不遵守医嘱随意加大用药量,这样就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建议老年人在一般情况下仅用成年人量的3/4或4/5,雷竞技APP80岁以上老人则只用成人的1/2为宜;有肝、肾功能障碍者,其用药量更应慎重。由于老年人个体差异(如身体状况,高、矮、胖、瘦等)大,所以用药上应尽量个体化计量,以做到用最小的计量达到最好成绩的治疗效果。改变药物剂量或方案时,须征得医护人员的同意。不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不随意混用某些药物。
1.3 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有些老年人因患病年久,自己根据以前的症状不经医生诊治就自行滥用药物,却不知许多疾病的病情是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中,因此不能自以为是,要么一成不变地用药,要么迷信广告满天飞的所谓“新药”,或偏信某个人推荐的“特效药”、秘方、偏方等,不根据自身的病情而滥用药,这样很容易延误已经变化了的病情,也易造成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就是老毛病,也应隔一段时间到正规的医院或找专门的医生作出检查、诊断,以便安全准确用药。
1.4 用药要讲科学性,不滥用滋补药、保健药、抗衰老药和维生素老年人服用保健药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健康的安度晚年。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通过合理的饮食、乐观的心态、适宜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可延年益寿,因此一般不需要服用滋补药。体弱多病者,不可以听信广告或他人介绍盲目服用或过渡服用保健品,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适当应用合理服用保健药。
1.5 服药技巧服用药片多时,可分次吞服,以免发生误咽。药物刺激性大或异味较重时,可将其溶于水,用吸管饮服,服药后要饮足量水,以免药物未进入胃,药物黏附于食管壁上,易导致食管炎甚至形成溃疡,还会因吸收延缓而影响药效。服药后尽量采取立位或坐位,这时食道处于垂直位,有利于药片下行入胃。要用温开水,不应使牛奶、豆浆、茶水、咖啡等,因为会因饮料中一些成分与药物会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沉淀,影响疗效。吞咽片剂或胶囊有困难时,可选用液体剂型,如冲剂、口服液等。
2.1 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指导家属多关心老人,注意观察老人在服药期间的反应和病情变化。一旦发现老人异常,应立即停药,保留药物,及时送老人到医院就诊。
2.2 协助、督促、老年人按时按量服药对于有服药能力的老年人,家属应督促其按时按量服药,每次用药后检查老人服药是否准确无误,对于服药有困难或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家属或照顾者应耐心协助。当老人服药依从性好时,给予鼓励表扬。用药时间要准确,如餐前药、餐后药物、睡前药、降糖药、对胃有刺激的药物)中西药同服:服用间隔以1~2h为最好,因西药容易同中药里的鞣质发生化学变化,失去药效甚至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健胃消化药。胃蛋白酶,乳酶生在进食前10h服用才能更好地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强食欲。吗丁啉、西利胃肠促动力药也应在饭前10h~30h服用。胃舒平、氢氧化铝等抗酸药最好在饭前1h服用。降血脂药物在睡前服用疗效好,可发挥药物在夜间控制游离脂肪酸的作用。如在说明书上写1d服用1次的药物最好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服用。1d服用2次早上8点、晚上20点间隔12h;3次早、中、晚间隔4h为宜。餐前指餐前1/2h,早晨前1h。
2.3 心理护理多与老人交谈、沟通,鼓励老人诉说服药感受,服药后的不适或异常感觉。发现老人存在不自觉否定疾病、“忘记”有病、对药物治疗有错误认识或恐惧感、不肯服药等情况时,要耐心给予老年人解释和说明,帮助解除疑虑,积极服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