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老年病人不断增加。老年病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的特点。表现出生理适应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等衰老现象,由于老年病人各脏器,形态,组织生理功能上发生退行性变,在住院期间,通过对老年病人焦虑不安,孤独寂寞,悲观消极,过度依赖等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进而提高病人对于自身治疗康复的信心,使老年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很快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1 临床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月入住我科的老年病人,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既往无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入组病人共5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5岁,平均72岁。
1.2.1 评定量表老年病人生活质量评定表,共11个项目,包括4个子量表,①身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社会适应;④环境适应。
1.2.2.1 焦虑不安,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第一周的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河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对于这类病人,有要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然后找出病人焦虑不安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放松训练。通常,病人可在较短时间内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2.2 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心理,他们形成了依赖性,这对康复十分有害,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以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完全适应了别人照料下生活,护理中,要耐心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帮助。
1.2.2.3 情绪不稳,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多见于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病人,此时医护人员要给予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改变其态度。同时要理解,宽容和忍让,适时地进行开导。
1.2.2.4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这种脆弱心理在患病后负性增强,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这种情绪状态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针对他们,我们要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对他的关怀,树立自己能早日康复的信心。
1.2.2.5 孤独寂寞,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主要是由于住院时间较长而缺少亲人陪护造成的,病人常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加之其他病人也不予其交往,很少有人探望,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我们要尽可能多增加与合作接触机会,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外,有针对的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以热情,乐观的表情去感召他们,驱除寂寞情绪,以和蔼礼貌的语言和合作交流,鼓励多和别人接触,并向其讲述交往的好处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和病友建立了感情,最终在使病友关系得到改善的同时,达到身心护理的最佳效果。
1.2.2.6 其他,对绝望和恐惧心理的患者,应树立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不回避矛盾,积极主动帮助,启发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正确人生观。如遇到患者入院后心理情绪极度不稳定,拒绝饮食,不配合治疗,我们应主动与其谈心,向其家人了解其患病历史情况和家庭情况,有针对性的反复开导,劝其积极配合医护,服从治疗,敢于同命运抗争,最终达到缓解患者绝望与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通过心理护理,绝大多数病人、家属能和医护人员愉快的合作,对于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基本达到满意效果。
2.1 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体会到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护士的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影响较大,能解除病人焦虑、孤独的心理是护士重要职责所在。
2.3 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还必须有扎实的了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获得病人信赖,达到最佳的信赖状态,愉快接受治疗,配合治疗,使之早日康复。
[1]南京市卫生局编.医药科技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246-252.
[6]胡永凡,金泽验,王凡.社区护理干预预防老年抑郁障碍复发的体会.护理学杂志,1999,(02).
[7]刘向红.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2002,(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人口老年化,老年精神障碍病人的发病率逐渐增多,从广义上讲,老年期精神障碍是指在老年期(60岁以上)可以见到的各类精神障碍的总称。然而,由于这些障碍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经常不能被识别,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这些老年人的预后,让他们更好的回归社会,近年来,本科对入住老年精神障碍病人除尊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外,还从护理角度出发,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1 对象 选自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老年精神障碍109例。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2)文化程度小学以上。3)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60-69岁88例,70-80岁21例。
1.2 方法 采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L-30)[1]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1]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疗效和生活质量评估,拟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
1.3.1 支持性心理护理 结合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给予安慰、启发、鼓励、保证、暗示、督导等方法,采用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形式,时间为12周,每次30分钟。
1.3.2 全程给予健康教育 根据《精神疾病标准健康教育》[2]依不同阶段自编表格式健康教育方法和计划,内容包括疾病认识、易发生的危害行为、药物副反应、饮食及睡眠、自我缺陷、社会功能、用药及复杂情况等。时间为12周,每周评定1次。
1.3.3 自护训练 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恢复两方面,采用娱乐,帮助病人自理日常生活,适当活动,人际交往训练等方式,每天上下午各练30分钟,时间为12周。
1.3.4 其他 1)力争满足其合理要求。2)加强安全护理、安全检查、针对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干预。3)转移注意力。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病情总估计均明显下降,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1 生活质量 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个人在其所处文化和价值系统的背景下,参照自己的目标,期望和关注自己生活状态的感受等评价[3]。老年期精神障碍更应着重于生活上的照顾及护理,防止并发症和意外,另外心理护理对疾病的恢复也有重要意义。
3.2 影响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精神状态与之同时存在多种慢性疾病或功能残缺,多种药物治疗,社会功能损害,还有患者的职业,住院时间、病程、经济状况、个性特征、文化程度,所以对住院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很重要。因此,将护理干预整合到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生活质量综合评价问卷(GQOL-74)包括客观生活质量评价和物质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分四个维度(躯干功能、心里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能较全面客观地评价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1]。
3.3 老年患者的特点 年龄的增长、体质差、抵抗力低、生理上的衰老,躯体疾病以及退休、丧偶、孤独、经济困难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易发生合并症。因此,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显得更为重要。
3.4 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 本研究显示:通过12周的治疗,患者的在病情控制、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的恢复上效果更明显,其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雷竞技APP,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摘要】目的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方法对所有老年人进行知识指导。结果改变社区老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保进其身心健康,控制老年人现患慢性疾病的发展。结论护理指导是促进社区老年人身心 健康的有效措施。
生活方式与老年人健康紧密相关。良好的生活方式是老年人提高生命质量、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而老年人所患的慢性病大部分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
抽查我社区中心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健康体检表929人,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心电、视力以及血脂、血糖、等项目,结果指标正常人数为225人,占2422 %,指标异常的有704人,占7578%。指标异常占前4位分别是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不良生活方式:吸烟者139人,饮酒201人,缺少运动504人,饮食不合理503人,结论社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在社区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
211社区护理工作要把老年人定期保健检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健康检查的内容力求全面,应对老年人的躯体,心里,社会文化方面进行详细的检查、测试和了解,以对老年人的身心状况作连续、动态的观察和掌握,及时发现问题,早诊断和治疗。
212建议每年一次健康评估,每3个月随访存在危险因素的老年人,了解目前情况,危险因素干预情况。对高血压、糖尿病每年四次随访,其他疾病纳入相应的管理。
221保证足够的营养,老年人许多疾病往往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因此要保持营养平衡,应当限制热量的摄入,保证足够的蛋白质,低糖,低盐(
222饮食要多样化,合理搭配主、副食,荤素搭配,粗细兼顾,不偏食。
223合理烹调,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咀嚼功能也因为牙松动和脱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食物加工应软烂和清淡,宜采取蒸、煮、炖、喂的方式,少用煎炸,同时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以提高食欲。
224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应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适当加餐,晚餐不宜过饱,以免影响心肌供血。进食应细嚼慢咽,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易于消化吸收,少吃生冷及油腻,煎炸食物。
225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应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水果蔬菜洗净消毒,防止细菌和农药污染食物必须新鲜避免食用霉烂变质的食物,餐具清洁,定期消毒。
23限酒:进行健康饮酒的教育,过量饮酒会是食欲下降,食物摄入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长期过量饮酒还会造成酒精肝硬化,过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的危险,并可导致事故暴力的增加,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安全都是有害的。建议不饮酒或少量饮酒,每天不超过啤酒一杯(200 ml)或红酒一杯(50 ml),尽量不喝烈性酒,对于有慢性肝病的老人,严格禁酒。
24戒烟:进行吸烟有害的健康教育,短期危害:咳嗽、气短,加重哮喘等;长期危害:与多种疾病相关,如心脏病、脑血管病、肺癌和多种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对他人的危害:增加配偶患肺癌和心脏病的风险,孩子患哮喘、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概率增加等。
251评估是否肥胖,按WGOC推荐的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标准:BI≥24 kg/m2超重,BMI≥28 kg/m2肥胖,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中心性肥胖。(附WHO标准:BMI≥25 kg/m2超重,BMI≥30 kg/m2肥胖 男性腰围≥102 cm,女性腰围≥88 cm中心性肥胖)。
253教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超重和肥胖人数日趋增多。肥胖不仅给生活带来不便,还会诱发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痛风等。
254实施: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热量控制,选择高质量食物,每日运动安全减重速度每周体重下降不超过05 kg不提倡饥饿减肥。
261长期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62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加强人际交流,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释放出来,保持好心情。
263退休、无文化、丧偶、独居患慢性疾病等都是引发心理健康障碍的危险因素,对于有抑郁倾向的老年人应尽量了解其心理问题背后的家庭和个人问题,与家属和社会配合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调节。
271为老年人推荐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老年人宜选择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氧代谢为主的全身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以及太极拳、气功、保健操、游泳等。
272加强运动监护,防止过度疲劳或意雷竞技APP外损伤,如慢跑不宜太快,一者太快容易造成踝关节扭伤,再者有高血压的人容易出事故,还可能由于缺氧诱发心绞痛,跑的过程中可以跑走交替,动作要缓慢而有节奏,避免憋气或过分的用力动作,尤其是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更应避免引起血压骤然升高的动作,如手倒立,突然低头、弯腰等。应经常了解自己的血压及身体健康状况,做好自我监督,及时调整运动量。
273本着“有氧运动”和“趋利避害”的原则选择适宜的环境。①择天而行:冰雪寒冷天应尽量避免室外运动,尤其是对气候敏感的患者,要尽量减少和避免顶风运动,也不宜在大雾笼罩之下进行锻炼,更不宜在高温、闷热、烈日等气候条件下进行锻炼。②择时而行:人体活动受“生物钟”及温度、湿度、气压等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早晨八、九点钟既有比较好的阳光、空气质量,这时锻炼可以增强肌力,提高肺活量,下午是强化体力的时机,特别是黄昏时分人体运动能量达到最高峰,而且这个时段的心搏频率较低较平稳,容易承受运动负荷,晚上运动有助睡眠,必须在睡前3~4 h进行,强度不能太大,同时老年人不要清晨“闻鸡起舞”进餐后不要立即运动,情绪不好时也不要运动。③择地而行:运动应以开阔、平坦、不滑、绿色植被较多的地方较好,尽量避开清晨的树林、喧嚣繁闹的地方、工业区、交通要道、高楼大厦周围、高压线、变电站及广播电视发射塔附近灯的地方锻炼,这些地方容易使健康受到损害。
通过健康教育改变社区老年人吸烟、饮酒、高盐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和防范疾病的意识,消除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危险因素,可以达到明显的预防、减少或延缓老年人患慢性疾病,促进身心健康,控制老年人现患慢性疾病的发展,节约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
慢性咽炎主要是由于急性咽炎治疗不彻底而反复发作,转为慢性,或是因为患各种鼻病,长期张口呼吸,以及物理、化学因素、颈部放射治疗等经常刺激咽部所致。自觉咽部不适,干痒,分泌物多而灼痛,易恶心,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以上症状在说话过多,过食刺激性食物,疲劳或天气变化时加重。
1.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冷;2.经常接触粉尘或化学气体者,应戴口罩、面罩等防护措施;3.平时适时饮淡盐开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4.避免烟、酒、辛辣、过冷、过烫刺激食物;5.注意口腔卫生,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6.冬苋菜、蜂蜜、番茄、杨桃、柠檬、青果、海带、萝卜、芝麻、生梨、荸荠、白茅根、甘蔗等食品具有清热退火,润养肺肾阴液的作用,可适量选食;7.保持室内空气流通;8.不要长时间讲话,更忌声嘶力竭地喊叫。
1.罗汉果1个切碎,用沸水冲泡10分钟后,不拘时饮服。每日1-2次,每次1个。适用于慢性咽喉炎,咽喉干燥不适,喉痛失音,或咳嗽口干等。
2.橄榄3克,胖大海3枚,绿茶3克,蜂蜜1匙。先将橄榄放入清水中煮片刻,然后冲泡胖大海及绿茶,闷盖片刻,入蜂蜜调匀,徐徐饮之。每日1-2剂。适用于慢性咽喉炎,咽喉干燥不适或声音嘶哑者。
3.板蓝根15克,山豆根10克,甘草10克,胖大海5克。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盖闷20分钟后即可当茶饮用。也可加水煎煮后,倒保温瓶中慢慢饮用,每天1剂。适用于慢性咽炎咽喉疼痛明显者。
4.胖大海5克,蝉蜕3克,石斛15克。水煎代茶饮。适用于慢性咽炎伴有声音嘶哑者。
“隐性心衰”是指老年心脏病人心脏功能损伤之前,已出现典型的症状体征,对此医学上称之为隐性心衰,也可看作心衰前兆。如果能早期发现隐性心衰,及时做预防处理,有可能防止严重心衰危及生命。隐性心衰的表现主要是:
老年人稍事劳作或运动后常有气不够用的感觉,安静休息后便会好转,这是年老体弱的表现。但如夜间睡眠必须垫高头,平卧时出现咳嗽气喘,睡眠中常憋醒,需坐起来喘息一阵才缓解,这就是心衰气喘的症状。
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咳喘不同,咳喘多为泡沫性痰,或带有少许血丝,坐位时轻,卧位时重,用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两肺底持续存在细小音时,应考虑隐性心衰。
冠心病或肺心病人出现倦怠乏力,反应迟钝,淡漠或烦躁不安,失眠或嗜睡,睡中常憋醒,是心衰造成组织供血和脑血灌注不足出现的症状。
心功不全,心肌收缩力减弱,肾脏血液灌流不足时,会导致白天尿量少;夜间平卧后,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排血量增加,肾灌注血量也增加,夜尿便明显增多,提示有隐性心衰。
自己感到心慌心跳,脉搏增快,每分钟80次以上,稍加活动超过100次,并有强弱不同的交替脉,或有间歇脉,说明已出现心律失常,应尽早做心电图检查。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老年人口持续增长的高峰阶段,我国在人口老龄化方面,严重程度逐渐增加,这也增加了养老需求,由于家庭规模不断减少,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同时因社会保障以及经济实力等限制,机构养老模式仍存在不完善现象,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为现阶段老龄化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1]。社区居家养老指的是社区通过利用正式社会服务系统或非正式社会服务系统对精神和身体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实行援支持和服务,此种养老模式不仅包含了家庭和机构两种养老模式各自优点,同时有效避免了那两种养老模式的缺点,属于新型养老模式,详情如下。
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同时还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体制。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的PACE全方位养老服务项目就是通过多科合作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到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英国重视人本精神,通过多种形成的养老服务以及完善的监督体系,开展个案管理式养老服务,同时采取分级的方式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这些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有重要借鉴作用,同时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更好的开展、体系更加的完善提供经验支持。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养老模式历经20多年的进步和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在上海、大连、广州、宁波等多个城市分别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试点,且取得良好效果。尽管我国在新型养老模式建设方面有一定成绩,但因制度、资源等因素影响,制约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老年人对养老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距离[2]。
有研究显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其健康状况有直接的联系,在老年人群中通常存在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功能障碍,出现行动、肾功能、视力等方面的障碍,对老年人各方面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伴随老年人疾病情况和疾病种类的加重和增多,使得其健康状况处于下滑状态,这也会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参与度,加重经济负担,从而降低了生活质量[3]。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容易受到经济状况影响。有研究指出,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比月收入不足1000月的老年人高。据相关调查显示,生活质量与财务满意度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老年人经济状况越好,其社会经济形象越佳,这可以提升其生活质量[4]。
身体活动作为一种生活因素,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同时对疾病发生有延缓作用,另外还可以使老化程度得以减缓。有国外学者指出,身体活动与自我效能、自我价值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进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则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越高,两者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文化水平高,其健康观念则更加积极,对精神生活质量较为重视,可以使自己心理状态得到良好调节,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生活质量比较高。
据国外报道指出,生活满意度与社交网络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对于老年人而言,社会网络的建立与保持可使其负性情绪减轻,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在国内报道中,社区支持变量影响较小,说明我国现阶段社区对老年人养老支持存在一定限制[5]。
有学者对某省1018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照料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度最高,尤其是需要长时间卧床的老年人,对社区的日常生活护理需求极高,如洗漱护理、进食护理、饮水护理等。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对日常生活护理的需求度随年龄增长也不断升高。对于此,社区应对社会资源进行积极整合,为社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体弱老年人提供多种优质护理服务。从政府角度来说,应基于社区服务强化建设外部资源,如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等。另外,还应不断强化照顾护理团队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以及志愿者服务的持续化和多样化,增加社区宣传力度,使照护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使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过程中,应以服务对象特点为依据,为老年人提供个体化服务,如针对空巢老人、离退休老人、丧偶老人等,应强化心理干预,给予其心理支持,为这部分老年人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使其消极情绪得以缓解。同时针对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高血压、痴呆等,应制定个体化评估方案,并形成照护计划,深入发展临终关怀护理,使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在建设健康老龄化工作中,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实现了实效,而且保证了服务的多样化,使养老保障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同时也应通过日常生活服务以及个体化服务使老年人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1]王洋,王西鸽,刘宇飞,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及护理需求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0):1353-1356.
[2]胡颖辉,陈婧等.专业志愿护理服务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32):4003-4006.
[3]郭春萍.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新模式的护理需求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9):99-100.
我科2010年元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84例老年痴呆患者,均符合《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判定标准》中相关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3例,女41例,年龄70-92岁,平均年龄(79.4±5.0)岁,早期发病10例,中期18例,晚期56例,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和各科认知能力进行性减退,出现震颤和共济失调、情感淡薄及明显痴呆等。住院时间为45~90天,平均62.5±9.0天。
84例老年痴呆患者均采用人性化护理。(1)人性化护理服务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病室宜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清新;在病房贴图案、播放音乐等以帮助患者对熟悉的社会活动和音乐发生记忆反应。(2)人性化护理程序:严密观察病情的细微变化;加强防护,增加巡视次数,查找不利于老年患者行动的因素,防跌倒、防坠床,保证患者安全;根据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对营养量的要求,合理选择与搭配老年患者的饮食,食物加工要细软,便于老年患者食用。(3)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健身知识及长寿老人的经验,调节情绪,增加健康生活的乐趣;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其关心老人,尊重老人,理解老人,使老人感到宽慰,促进疾病恢复。
分别采用日常生活质量量表(ADL)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HP)于护理前、后对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以判断护理效果。前者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差;后者包括精力、疼痛、情感、睡眠、社会生活和躯体活动,评分越高质量越差。
研究中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均数±标准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
经过护理前、后患者ADL、NHP的评分比较,护理后患者的ADL、NHP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老年痴呆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积极治疗与护理。
老年痴呆属于慢性进行性的精神衰退疾病,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认识功能、情感方面的障碍与精神行为的异常,该病症病情隐秘、发病缓慢,目前只能得到适当的延缓,尚无法彻底治愈,成为除了心脏病、脑瘤及心血管疾病外,造成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死因[1],是医疗卫生工作人员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我院为总结老年痴呆病人临床护理的有效对策,对46例患者的临床状况及护理工作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分析结果做一下报告: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为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我院治疗的老年痴呆患者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为61-87岁,平均为73.12岁,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大学各种文化程度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3、10、7、14、2,病史1年-5年,平均2.46年,住院时间为50d-77d,平均为60.36d。患者均符合CCMD-3中老年痴呆症状的诊断标准,不存在肝、肾、心、肺等重大器官疾病,以日常生活的能力量表在入院后及出院前为所有的患者进行评定。
1.2.1基础护理为全部患者实施常规的基础护理,并以不同患者的症状特征为依据,设计出系统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及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以帮助患者对认知力、记忆力、简单日常事务操作能力等能力进行培养,并由具有专业经验或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在患者入院后的一周之内,以及出院之前的一周之内,以ADL量表对患者能力状况进行评定。
1.2.2具体对策1)护理人员针对AD患者的病症状况,对病房的环境进行优化设计,及时清理路面障碍物,保证休息室中的干净清洁,为患者常使用的东西及经常去的地方加设醒目的标记。2)动态观察记录患者的睡眠、饮食与两便状况,为患者设计低盐、低脂、易咀嚼消化的软食饮食方案,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使患者了解生冷、过热等食物的特征,避免误食引发其他病症。3)根据患者自身状况,为其设计合理的日常生活规划表,引导患者按时休息、饮食、参与活动、进行锻炼,并适当地为患者进行鼓励、帮助。4)以卡片、图片等形式,来记录简单的单词、短语等,引导患者通过视觉、听觉进行学习,并为患者反复地讲述基本的生活常识,或者患者患病之前的喜好、熟悉的事情等,激发患者的情绪,训练患者的注意力以及记忆力。5)对时间、地点及人物等进行简单的设置,为患者反复讲解,并引导患者亲自去体验,以培养患者的定向力,使患者形成潜在的活动习惯[2]。
1.3统计学方法以SPSS13.0对数据实施统计分析,并以t检验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以s±x的形式表示,P
ADL能力量表部分项目评分结果(表1)显示,经过耐心细致的护理之后,老年痴呆病患者在梳头(刷牙)、饮食、服药、行走、上厕所、洗澡以及打电话等几个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
老年痴呆病作为当前临床高发病,分为健忘期、混乱期以及极度痴呆期几个病情阶段,病情会从记忆力逐渐减退一直发展到生理机能全面衰退,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治疗老年痴呆病患者,普遍在药物治疗之外,配合实施精细护理、心理调节、康复训练等工作,以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尽可能地延缓患者的病情,收效良好。
临床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痴呆患者治疗过程中,可以发挥最大作用的人群是照顾者,我院对老年痴呆患者实施的临床护理工作结果,也证实了良好的护理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因此,临床治疗AD症状时,一定要加强对于护理工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