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APP雷竞技APP1.1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东莞市大岭山镇辖属大塘朗、新塘、马蹄岗、金橘及中心社区5个社区40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371份,其中男195名,女176名;平均年龄70.6岁;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小学为主,分别占32.39%、22.25%、34.79%;职业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分别占52.84%、31.75%;月收入以大于1000元为主,占56.20%;医疗保险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占75.70%。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无严重视力、听力障碍和精神疾患及语言沟通障碍,自愿参与本研究。
1.2.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修改完善后进入正式调查。正式调查前全面培训调查员,统一调查标准。采用入户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调查,所有问卷由调查人员填写并当场收回。
1.2.2调查工具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东莞市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内容: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水平、医疗保险状况等;患病情况,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肿瘤等;护理需求,包括对健康指导、定期体检、上门诊疗服务、家庭访视、家庭病床等的需求;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水平、职业、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情况、医疗保险等。
1.3统计学方法用EpiDate3.1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1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371名调查对象中,患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疾病者267名(71.97%),其中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者105名(28.30%)。患病居前5位的依次是高血压病、关节炎、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分别占39.34%、15.90%、10.51%、5.40%、2.70%。
2.2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现状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服务项目中,目前需求最高的前5项分别是定期进行体检、提供健康知识宣教、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和家庭访视、慢性病长期护理、上门诊疗服务;需求性较低的是提供生活护理服务和临终护理。
2.3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影响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选择护理服务的因素主要是慢性病患病情况、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经济水平越低,护理需求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护理需求越大;所患慢性病程度越重,护理需求越迫切。
3.1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现状东莞市大岭山镇辖下共24个村委会(社区),老年人(60岁以上)所占人口比例约为12%,人口结构已经呈现老龄化趋势,个别社区60岁以上老人所占人口比例更是高达17%,老龄化的情况不容忽视。本次调查显示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达71.97%,其中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者占28.30%。说明社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且年龄越大,同时患多种慢性疾病的比率上升,这与国内王春梅等的调查结果一致。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决定了病人康复过程主要围绕家庭和社区开展,老年人所患慢性疾病越多,病人就越希望获得来自社区快捷、有效的护理服务,以促进其早日康复。本调查显示,在家庭护理需求中排在首位的是健康体检,其次是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和家庭访视。但目前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较低,社区护理服务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乡镇社区护理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力资源有限,以及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及范围还不了解等。调查发现影响老年人选择社区护理主要是费用问题,慢性病患病程度、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均不同程度影响其生活质量,从而制约着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2.1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岭山镇已初步为镇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对社区老年人存在的不同健康问题和患病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但仅限于建档时社区老年人的患病情况,缺乏阶段性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监测和护理需求记录,健康档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动态管理,大岭山镇政府2012年举办了“情系社区,呵护健康”为主题的社区健康服务,为所辖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的身体检查,对老年人的患病情况及护理需求进行了跟踪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体检结果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保健措施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完善和更新了健康档案,实现了动态管理。这项举措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普遍欢迎,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的首要需求。
3.2.2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保健工作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本研究调查发现老年人护理需求比例较高的是上门诊疗服务和家庭访视。大岭山镇现有1个社区医疗中心和9个卫生站,目前10个社区医疗站点均有一支医疗“单车队”,这支由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医疗保健小分队,采取主动上门服务的形式深入居民社区、家庭。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测血压、进行身体检查,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提供定期的复查,了解病人服药的效果,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针对一些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宣教,针对老年孤独等问题提供心理辅导。医师团队足迹遍布乡镇社区,每月随访人数超过4600人。
3.2.3拓展多种社区护理形式设立家庭病床:提供专业的基础护理服务,如注射、换药、导尿、吸氧、鼻饲、造瘘护理等。慢性病的长期护理:制定监测卡,定期上门访视进行监测,如高血压、糖尿病病人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并做好记录,同时教导病人学会自我监测血压、血糖。多形式健康教育:如开展热线电话健康知识咨询,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小讲座等。
3.2.4加强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广东省经济发达城市之一,为加快社区护理发展的步伐,东莞市积极开展举办社区护理实践技能提高班、社区护理新进展培训班等教育活动。高等医学院校也越来越重视社区护理这一领域,积极开设社区老年护理专业,积极开展社区护理科研,鼓励学生到乡镇社区进行社会实践,这势必大大推动社区护理的人才培养工作。总之,东莞市乡镇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社区护理需求较大,加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项目是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有效途径。
1.1对象根据荆楚理工学院安排的20所实习医院间隔抽取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相关人员392名。纳入标准:直接从事老年护理和护理照料的人员。临床医院选取的是目前以老年病人为主的呼吸内科和心血管内科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社区卫生机构是从事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养老院是从事老年人护理的护士和照料老年人生活的养老护理人员。
1.2.1调查工具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制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表。被调查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及工作单位。老年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老年护理培训意愿1项(非常愿意、愿意、一般及不愿意,单项选择)、老年护理培训目的1项(单项选择,提高工作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上级要求、增加社交机会及不愿意落后别人)、培训时间1项(单项选择,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培训方式1项(多项选择,系统培训、短期培训、业余自学、经验交流、专题讨论、调研考察及其他)、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1项(多项选择,工作繁重、领导不重视、经费不足、没有时间、学和不学一样、家务重及其他)、老年护理培训内容1项(多项选择,护理保险、护理法学、人际沟通、社会福利、社会学、老年护理心理学、老年护理伦理学、老年康复学、老年营养学、老年精神护理学、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研究、老年生理与病理、老年用药护理、老年健康评估、老年健康教育及老年健康管理,每项选择为需要、不需要,以需要为评分标准)。
1.2.2调查方法选取荆门市三级医院15名护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名社区护士及养老机构5名养老护理员通过预调查,间隔2周后重测,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94,内容效度0.93。在2013年6月实习前由项目组负责人对荆楚理工学院2010级护理本科班实习并参与本次课题项目的18名学生进行统一培训,18名学生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州市、宜昌市、襄樊市及荆门市10所三级临床医院实习,由18名护生在实习医院及实习医院附近的60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所养老院,于2013年10月—2013年12月以方便抽样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并解释调查目的,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输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2.1被调查者一般资料392名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20岁~65岁(32.33岁±10.17岁);学历:中专以下18人,中专89人,专科168人,本科及以上117人;职称:无职称31人,护士157人,护师117人,主管护师及81人,副主任护师6人;护士执业资格:无资格43人,有资格349人;工作单位:临床医院22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1人,养老机构32人。
2.2被调查者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老年护理培训意愿:非常愿意82人(20.9%),愿意226人(57.7%),一般66人(16.8%),不愿意18人(4.6%)。老年护理培训目的:提高工作能力214人(54.6%),更新专业知识136人(34.7%),上级要求22人(5.6%),增加社交机会9人(2.3%),不愿意落后别人11人(2.8%)。培训时间:半个月47人(12.0%),1个月82人(20.9%),3个月164人(41.8%),半年78人(19.8%),1年21人(5.4%)。培训方式:系统培训284人(72.4%),短期培训265人(67.6%),业余自学181人(46.2%),经验交流256人(65.3%),专题讨论218人(55.6%),调研考察185人(47.2%),其他23人(5.9%)。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工作繁重274人(69.9%),领导不重视174人(44.4%),经费不足214人(54.6%),没有时间228人(58.2%),学和不学一样67人(17.1%),家务重142人(36.2),其他35人(8.9%)。
2.3老年护理培训内容排列前5位分别是:老年护理心理学307人(78.3%),老年营养学290人(74.0%),人际沟通284人(72.4%),老年康复学283人(72.2%),社会学241人(61.5%),其次是护理法学237人(60.5%),社会福利206人(52.6%),老年护理伦理学195人(49.7%),老年用药护理192人(49.0%),护理保险184人(46.9%),临终关怀182人(46.4%),老年健康教育177人(45.2%),老年精神护理学163人(41.6%),老年健康评估136人(34.7%),老年健康管理125人(31.9%),排列最后2位是老年生理与病理116人(29.6%)与老年护理研究52人(13.3%)。
3.1老年护理培训意愿、目的、时间、方式及影响因素本调查显示,从事老年护理人员培训愿意很高(78.6%),与周晓艳等调查结果类似,低于张显碧等调查结果,可能与他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有关。高培训需求为对从事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调查显示,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工作能力(54.6%),与邓荆云等调查结果一致,也反映我国目前从事老年护理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本调查显示,参加培训的时间比例最高的是3个月(41.8%),培训方式比例最高是系统培训(72.4%),与张显碧等调查一致,认为最好是半脱产方式,利用工作间隙进行学习,对函授和自学的方式认为自己不能达到学习目的,同时也担心会影响经济收入。对于培训方法认为最好有指导老师讲解示范,通俗易懂,学以致用。政府在护理员培训方面给予宏观引导与支持(如培训经费),并能与就近的地方高职院校加强相关专业指导与培训。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培训,最好采用多种培训手段,案例教学法、多媒体仿真标准化病人Simman教学系统,构建远程网络教学平台并形成网上知识库,理论与实践培训同时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本调查显示,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是工作繁重(69.9%),其次是领导不重视(44.4%),说明目前养老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政府部门要加大养老护理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护理队伍素质,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3.2老年护理培训内容本调查显示,老年护理培训的内容排列前5位分别是老年护理心理学(78.3%)、老年营养学(74.0%)、人际沟通(72.4%)、老年康复学(72.2%)、社会学(61.5%)。老年护理心理学排列第1位,与周晓艳等对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认知情况调查是一致的,说明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对老年护理心理知识的缺乏,也说明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的渴望。老年退休后表现为孤独感、抑郁感、老而无用感、衰老感,这些负性情绪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老年人迫切需要心理卫生指导。其次是关于老年康复和营养方面,老年人的慢性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残障,都需要专业的康复知识指导。再次是关于社会人文知识,老年人退休以后与社会接触的减少、性格的改变都需要从业人员进一步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和社会人文知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与邓荆云等提出的建立专科护士制度,要逐步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教育、培训,使老年专科护士的培训规范,重点加强心理知识、沟通技巧、护理技能、康复技能知识培训是一致的。本调查显示,培训内容排在最后的是老年护理研究(13.3%),这与刘慧等的调查结果一致。绝大多数护理人员科研意识薄弱,认不清科研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停留于机械地进行临床护理操作。如果不重视临床护理人员老年护理理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将可能停滞不前。本调查显示,不同工作单位和职称老年护理人员培训需求内容方面(老年护理保险、护理法学、老年康复、老年用药、健康评估、社会学和健康教育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护理保险、社会学方面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职称越高的老年护理人员选择比例越高,说明职称越高的养老护理人员意识到护理保险、社会学及健康教育3个方面知识的重要性。在护理法学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老年护理从业人员意识较强,可能与在社区工作中涉及较多法律纠纷有关。在老年康复、老年用药及健康评估方面,临床医院和职称较高的人员选择比例较高,可能与老年人在病情较重时在医院住院,由职称较高人员护理,意识到健康评估、用药及康复方面知识缺乏有关。提示在培训方面老年护理知识与技能规范化系统化培训促使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与技能深化与强化,由专业护士向专科护士发展。因此,培养老年专科护士要考虑护士的护龄与职称及社区护士,强化社区护士老年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老年护理水平,满足社区养老的需求。
老年一科共有护士22人。年龄20~48岁。工作年限1~30年。文化程度:中专15人,占68.1%;大专5人,占22.3%;本科2人,占9%。职称:护士14人,占63.6%;护师4人,占18.2%;主管护师3人,占13.6%;副主任护师1人,占4.5%。在科老人:75人。
2.1爱心护理模式的内涵及要求:爱心护理模式体现的就是“医治与疗养相互结合”的理念,即为老人提供长期的护理照料,它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可满足年龄大,身体状况差、家中又无人照料的老人的需求。我们要为来医院入住的老人提供爱心及亲情护理服务,使之倍感家的温馨;同时要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改变其不良的生活行为和方式,从而达到增进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2.2加强岗前培训,夯实护理业务基础:为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同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礼仪等方面培训,进而规范言语行为,提高护理技能。以甜美的微笑、认真的倾听和温柔的话语接待每一位老人;用四心(热心、耐心、细心、爱心)去关爱他们,使其感受到家的温馨。为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把护理骨干送到疆内外综合医院进修和学习。
2.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将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作为一项长效机制,经常组织护士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如“假如我的父母在老年科”“如何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等,使护士明确人性化服务的意义和目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4强化护理技能岗位练兵:每周四下午组织全院人员业务学习;护理部每月对护士进行急救知识、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科室每周利用晨间学习及业务学习的形式对应急预案及内科疾病护理常规进行学习,对于科室疑难病例进行护理查房及病例讨论;每月开工休会1~2次,及时征求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满意度进行随机抽查。每月对科护士进行理论、操作、及健康教育考评,将考核结果与该月绩效相结合。
2.5.1制定服务标准、规范和实施办法,要求礼仪服务、礼貌用语。见面尊称老人“爷爷、奶奶”,每天进行床头交接班,礼仪交班。精心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耐心倾听老人的倾诉;以爱心去关爱老人的冷暖;以细心去观察老人的表情。用家常式的谈话交流,细致了解老人的需求,想方设法满足老人的合理要求。护士长每日带领护士亲临老人身边,查问情况、了解需求,有问题及时办。并要求护士们做到对每一位老人的情况都要清楚。科室每周二进行大交班,由每位护士将经管老人的心理状况、饮食情况、躯体疾病情况汇报给全体医护人员,全科进行讨论,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及措施;科室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综合考察与评比,对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以季度为单位评选出星级护士,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如有被老人投诉者,当事人当面向老人赔礼道歉,并扣发工资奖金。
2.5.2优化就医程序美化就医环境:对新入住的老人,护理人员做到热情接待,为他们介绍主管医师、护士长、护士、住院环境和住院须知等,并进行健康方面的教育。送老人到房间后,为他们介绍同室病友,从而减轻老人的陌生感与恐惧感,为老人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入住氛围。近几年医院开展了完善形象,树立品牌的服务理念,首先在改建美化医院的环境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医院建立了怀旧区域、古老文化区域、民间传说区域、健身休闲区域、大棚种植区域,绿地区域占全院总面积的50%以上,为老人创建了一个舒适、温馨,具有文化品味的、公园式的住院环境。
2.5.3以“医治与养老”为中心,建立爱心护理养老中心:为了满足居住老人的护理需求,我们利用医院的医疗设备与医疗资源完善了老年科的配套设施,病房设施齐全,如同家一样,使老人倍感家的温馨。科室还开设了老人活动场所,为入住老人提供托老、诊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医院将医治与养老有机结合,既能为入驻老人提供优质的爱心养老服务,也可以随时提供医疗手段帮助。使老人真正感到“老有所养”,“老有所治”,从而消除了老人的顾虑、改善了老人生活质量。老人们把这里当成了家,把医护人员当成自己的孩子。此项爱心服务真正做到了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替天下儿女尽孝。
3.1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高。2007年至今,老年科床位由几十张增加到290张。按照爱心护理服务模式开展“爱心护理服务”以来,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达95%以上,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85%提高到95%,无严重护理差错发生,老年科的床位使用率10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服务意识提高。以热情、真挚、细心、周到的工作热情拉近护理人员与老人间的距离,用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耐心解答老人的疑惑,用真挚、包容、尊重的态度对待老人,用博大的胸怀和子女般的关爱去对待他们,这就是我们的服务理念所在。通过“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开展爱心护理服务,医院2010年获得了“全国改革创新医院”及“全国百佳专科医院”、“职业道德模范单位”、“兵团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称号。老年科也得到了政府的关爱,老人的认可。
伴随着老龄化人口结构与空巢化家庭结构时代的到来,已对老年护理工作内容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基于护理手段如何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护理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爱心护理是护理学科的一大发展和进步,其核心就是指导护士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爱心和关爱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之中,从而实现主动服务、真情服务和人性化服务,它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赢得医疗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同时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与发展,追求新跨越,才能使其更加完善。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起步较晚,现阶段应多形式的、广泛的与国外加强合作,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养老护理理念和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并建立适于我国老年护理的理论和技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老年护理理论和实践体系,加快高水平的老年护理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不断推动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随机选取2014年3—12月齐齐哈尔市老年人1328人,男性730人,女性598人,年龄在61~84岁间,平均(71.7±4.3)岁;城镇居民812人,农村居民516人。
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护理服务质量是否满意;(2)护理服务机构是否足够;(3)护理服务机构分布是否合理;(4)护理服务工作人员是否足够;(5)对护理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有何评价;(6)是否掌握老年护理的基本常识。问卷调查由专业工作者负责,由问卷调查人员提问并记录,老年人回答相关问题。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
护理服务机构分布不合理、护理服务机构偏少雷竞技APP、老年人缺乏足够的自我护理知识、护理服务工作人员偏少、护理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护理服务质量不满意。讨论老年护理存在的问题:(1)护理服务机构的问题:本文的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护理服务机构分布不合理率、护理服务机构偏少率分别达到61.1%、59.7%。目前齐齐哈尔市的老年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医疗保健中心、社区日间照料室等护理服务机构主要集中在市区,而在克山县、甘南县等县城则缺乏相应的服务机构,大部分偏远地区以敬老院形式存在,护理机构分布严重不合理,且我市的老年服务中心仅有178个,老年活动中心仅有152个,这对于86万齐齐哈尔市老年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2)护理服务工作人员的问题:本文的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护理工作人员偏少率、护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率、护理服务质量不满意率分别达到39.2%、36.4%、30.9%。护理工作人员偏少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市甚至我国医疗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医院每天面临着大量的病人,但由于观念问题、薪金问题等使许多人不愿意进入这一工作岗位。大部分的护理工作人员学历仅为专科或者中专,这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由于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提供护理时需要认真、耐心,态度需和蔼,若护理工作者稍微疏忽,容易造成老年人对护理工作产生不满意。(3)老年自我护理知识的问题:本文的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我护理知识缺乏率达到53.0%。之所以缺乏自我护理知识,很可能是因为医院/社区在提供护理服务时,着重“供”,但却忽视增强老年人自我护理知识。
老年护理的相关对策:(1)调整护理服务机构的布局,合理分布:应根据老年人人口分布密度,调整布局,合理地设立护理服务机构;应重视县级护理服务机构的设立工作,不仅仅只让市区老年人享受“星级”服务,还要重视偏远地区老年人的护理服务。(2)提高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定期举办护理培训的讲座、学习班等,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巩固和提高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增强护理意识,提高综合素质。(3)加大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养投入,制定职业规划,提供再培训、再学习途径,增强护理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使其安心工作,减少人员流失率。(4)完善老年护理的保障制度:现阶段,我市的大部分老年人文化水平低,经济水平有限,在“未富先老”的社会中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措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因而应进一步完善老年护理的保障制度,是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5)提供多渠道护理知识宣教途径:因老年人基数大,护理工作者提供的护理服务有限,所以老年人自我护理知识尤为重要。应通过宣传海报、宣传册、讲座等方式,向广大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护理常识,提高自我护理意识,促进患者病情稳定,减少护理工作者工作量。
综上,我市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突出,应该重视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促进我市老年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老年患者在进行护理时,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缺乏针对性的护理,没有专门的个体专业化护理,使得护理效果受到影响[1]。我院老年科采取Barthel量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进行分级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我院老年科收治的8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病情稳定的住院患者,年龄超过70岁,排除存在精神疾病或交流沟通障碍者。其中,男42例,女44例,年龄71~92岁,平均(80.15±8.37)岁。病症:冠心病3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28例,糖尿病27例;住院时间为2周~1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0.52±0.17)个月。
1.2方法:对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调查,内容包括:大便、小便、修饰、如厕、进食、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m、穿衣、上下楼梯和洗澡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分值越低,患者功能缺陷越严重,并进一步对每项活动能力(独立、部分独立、需极大帮助、完全依赖)进行评估。调查问卷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发放,向患者讲解调查目的,对于不能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的患者可辅助其完成。
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和百分率分别表示计量结果和计数结果,使用t检验,P<0.05时表示有显著差异。
2.1不同年龄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男性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有降低的趋势。具体见表1。2.2老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老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体欠佳,超过80%的患者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够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具体见表2。
大量文献报道指出,Barthel量表不仅包括手功能,如修饰、进食、如厕、穿衣等,还包括了对患者影响较大的移动能力等躯体功能方面。女性在评分上,身体活动能力得分较低,主要表现在力气和转移两方面。这可能与男、女患者的社会角色有关,女性有着较低的身体活动能力,身体锻炼难度普遍比男性低[2]。另外,可能与男、女患者经济独立能力、心理需求等有关,发病后身体活动能力的较早恢复也体现在患者能够尽早回到工作岗位之上,回归社会。更多的女性患者有抑郁情绪并抱怨对身体健康状况不满,焦虑、抑郁、身体活动和社会参与的减少是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3]。Barthel指数能够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状况进行评定,还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预测,进而指导护理工作的良好开展[4]。老年患者基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根据分级护理的医护理念,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分级,可以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优化护理效果[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其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女性,和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存在性别差异及其潜在的原因,不同Barthel指数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患者病情不同,生活自理能力不同,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更好的分配护理人员,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果。这样也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患者在康复阶段,需要进行康复锻炼,如肢体锻炼等。患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6]。Barthel指数可以对患者进行分级评价,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对患者进行动态评分,可以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指导,调整训练计划[7]。康复训练能够减少患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少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老年患者其自身的生理功能处于退化状态,骨质疏松情况严重,应激反应能力也不如年轻患者,其发生跌倒等情况的几率增加。护理人员应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在老年患者行走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其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女性,和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有降低的趋势。老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体欠佳,超过80%的患者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够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总之,Barthel量表在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明确体现老年患者存在的问题,便于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改善患者的结局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张敏,徐桂华,罗彩凤,等.分级模式在老年胃肠道肿瘤择期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3(12):2011.
[3]丛林,姜海涛,闵连秋.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性别差别[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8:424.
[4]方园,李冬咏.ADL评估量表在老年病房实施基础护理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100.
[5]闵燕丽,王芸,刘青青.分级护理在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8(5):159.
[6]王荣彩.ADL量表在分级护理中的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7):222.
[7]凌慧芬,范柏林,何华英.ADL评估联合生活护理记录单在老年患者基础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5,30(11):50.
人口老龄化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关注热点,而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1]在人口学概念中,年龄在60岁以上即可称之为老年人,作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器官逐年退化、适应能力反应能力衰退、免疫力也随之下降的社会,在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工作压力较大,很少有子女自愿陪伴老年者,从而对医院的护理水平要求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及医院管理编制的相对不足,老年患者走失、跌倒、撞伤等一些安全隐患不能得以有效解决。
安全风险分析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的系统调查和分析。[2]经调查分析显示,老年住院患者在院期间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跌倒、走失、误食、坠床、皮肤损伤等。其中,走失与跌倒撞伤是安全隐患问题中最重要因素。下面仅就此两点产生原因及所存在的风险展开探讨:
2.1走失:老年人走失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患者患有精神方面疾病,另一点是患者已患有潜在病症,而尚未发现。走失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对于患者本身来说,因离开病房:耽误治疗时间,造成病情的加重;在走失过程中,患者还有可能发生一些如车祸、撞伤等不良事件,危及生命;对医院而言,患者走失将打乱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加重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工作量及心理负担,干扰正常工作。
2.2跌倒:跌倒是由环境、病理、生理及心理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常因生理和病理双重因素影响,加重跌倒率。经调查显示,影响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患者生理因素。老年人的视敏度较低,立体影响知觉退化,走路步态不稳,大脑感知和自身感知应激反应缓慢,立体感减弱,加之身体协调能力较弱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患者跌倒的机率。
2)院方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老年患者跌倒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服装羁绊、地面湿滑及病房采光度等都可能导致老年患者的跌倒。
3)其他因素。在饮酒过后也易引起老年人跌倒。另外,老年人长时间热水泡澡、较长时间卧床后突然改变,易引起大脑短暂性缺血,这些都是导致老年患者跌倒的影响因素。
3.1对患者走失的护理重在预防。院方必须针对患者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是否有外出习惯、外出形式和程度等)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这对进一步实施具有护理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1)入院时管理:患者入院时,由护士正确评估患者有走失风险的可能性,并向其家属或患者陪同人员交代其走失的危险性,要求患者24小时有人陪同,如若家属不配合院方要求,需签字确定;评估后根据要求给患者随身携带“身份卡片”,标明患者姓名、所在医院、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患者一旦走失,此卡有助于警方或他人帮助其找回医院或家属。
2)针对性护理:对于脑受损或有精神问题的患者,应要求其家属或请专人24小时陪同,不能让患者独自离开病房,值班护士重点巡视;在患者走失的高发时段,护士应加强巡视,加强注意有外出习惯的患者,使其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一旦发生走失,应及时汇报,通知家属。对走失找回的患者,不能一味埋怨,应做好心理护理,同时还要及时的了解患者外出的原因,以便做好下一步的防范措施。
3)加强安全意识:院方需制定合理的、健全的安全防范制度,及时排除不安全的因素,强化护士安全管理意识及预见性,护士也应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3.2对患者跌倒摔伤亦应重视预防管理,[3]可对病房环境进行改造,使室内布局合理,活动空间充裕,清除障碍物和积水,活动范围内使地毯或地面平整。同时,要帮助老人熟悉室内布局情况,加深对室内摆设的记忆。注意嘱咐老年人在改变时,避免猛回头和急转身等动作;服装穿着以宽松舒适为主;对行动迟缓的老人,最好穿布鞋而不穿拖鞋;更衣、穿袜时取坐姿,防止晕倒。
3.3对于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需要护士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细节加强注意,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勤与沟通,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例5: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例6: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例7:女,64岁,肾孟肾炎,经治疗已显著进步,但病人已卧床一月余,很少起床活动,凡事由家属或护士帮助完成。根据该病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级别,让病人下床作适度的活动,并规定每日活动次数和时间,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三周后病情痊愈出院。
《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故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两神相照,两心相注”,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还可以在病区加强有效卫生宣教,组织卫生知识小讲课,讲些预后好的病例给病人听,以解除顾虑。也可以在病区建立病房阅览室,购些书报杂志给病人看,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做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组织病人搞些娱乐活动,看看电视等。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呀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而对率挛锊桓行巳ぃ荒芙邮埽枷肜匣?/P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具体措施如下:
3.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她)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3.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她)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3.3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对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她)们郁闷的情绪。
3.4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志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
3.5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社区护士应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她)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点余热。
3.6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表,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
3.7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不是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吗?”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8抑郁的护理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社区护工应治疗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她)们交流,了解他(她)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她)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他(她)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在尊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她)门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谐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她)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她)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她)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
9对老年人健康的护理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老年人回将日常生活用品一放就忘,因此社区护工应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记忆,如帮助老年人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等,并指导老年人对健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同时还要经常提醒他,这样可以减少健忘带来的麻烦和影响。
10老年人应“仁慈”社区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认识到“仁慈”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仁慈”就是要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寿老人几乎慈祥善良,同情和帮助别人,同样也有自身的心理健康。常言道“心底无邪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自身。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捐助一些希望小学的贫困失学儿童或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的有志青年,或者灾区等需要帮助的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善良友好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确实会起很大的帮助。
死之是生命历程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发展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作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是医疗的失败,生命可能回被放弃。其实现代护理观念认为---死之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之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美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因此人们不应该对死之采取拒绝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人们对死之的种种恐惧不是来源于死之的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死之的恐惧和焦虑,特别是到晚年或身患疑难病症时,便会掉进死之恐惧的旋涡,愁绪满怀,忧心忡忡,弄得自己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梦幻纷扰,进而自暴自弃,消极悲观。[5]这样不仅会加速死之的到来,纵然活着,也将会把生命的乐趣剥夺。
人生必有死,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抱着坦然处之的态度,报纸乐观豁达的情绪,这样便可以使人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使人心情安静,延年益寿。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年老真言老,人老心不老,就会从内心里产生一种青春活力。面对死之,心理状态好的人,心志安定,气血调和,身体各项机能必然和谐,生理活动运行正常规律,就会硬朗,福寿永存,反之,则会激起神经系统的功能,必然导致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
“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人有了信心才能激发人的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的心境,乐观的态度,才能产生自身的抗病的潜在能力,任何时候,求生观念不可淡漠,老年人进入晚年并不意味着等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因此社区护士应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认识死亡、冲出死亡的恐惧,老年人唯有端正世界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这样既可以不忌讳死亡,亦不会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坦然面对一切,安度自己宝贵的晚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王青杨代红,军队离退休干部社区保健需要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89-490
张小玲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及预防保健,护士进修尽修杂志,1998,13(5):19
李芳许有芹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833(7)427-428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5、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例5: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例6: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7、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例7:女,64岁,肾孟肾炎,经治疗已显著进步,但病人已卧床一月余,很少起床活动,凡事由家属或护士帮助完成。根据该病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级别,让病人下床作适度的活动,并规定每日活动次数和时间,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三周后病情痊愈出院。
《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故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两神相照,两心相注”,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2非语言性沟通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还可以在病区加强有效卫生宣教,组织卫生知识小讲课,讲些预后好的病例给病人听,以解除顾虑。也可以在病区建立病房阅览室,购些书报杂志给病人看,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做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组织病人搞些娱乐活动,看看电视等。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①自行设计问卷: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②焦虑自评量表(SAS)[5]:该量表主要评定老年手术病人有无焦虑症状及其频率,含20个条目的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1分:没有或很少时间;2分:小部分时间;3分:相当多时间;4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各条目得分累积之和×1.25)≥50则认为病人有焦虑情绪。③抑郁自评量表(SDS):该量表主要评定老年手术病人有无抑郁症状及其频率,含20个条目的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1分:没有或很少时间;2分:小部分时间;3分:相当多时间;4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各条目得分累积之和×1.25)≥53则认为病人有抑郁情绪。④病人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来调查病人满意程度,总分为100,<60分为不满意,60分~79分为基本满意,80分~100分为非常满意。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病人焦虑标准分为(41.13±3.58)分、抑郁标准分为(41.14±3.96)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考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实施做到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在开展全程优质护理服务之前,一方面加强了科室护士对全程优质护理理念和精髓的理解,让护理人员领悟到的全程优质护理理念和精髓贯穿于日常护理过程中,对既往存在的护理缺陷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另外,一方面加强护理人员手术方面护理知识的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所患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加强护理人员对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置能力的培训和演练,减少因病人无法得到同质化的护理服务而影响本研究的结果。
②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做到采用集体讲座和个人教育相结合、文字和多媒体及书面与口头教育相结合、理论讲座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手术病人进行集中宣教,让病人对手术室环境、手术,麻醉方法、术中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均有一定的了解,减少病人认识方面差异而导致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减少盲目的担心和恐惧,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
③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很好地运用了共情技术、正性暗示语言的应用、微笑、触摸等护患沟通技巧,与病人建立更好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
④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优化病人疼痛的管理,让病人全面系统的了解疼痛管理的方法,减少病人盲目的担心和恐惧,降低病人焦虑、抑郁程度,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全程优质护理理念下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减少老年手术病人焦虑抑郁程度,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