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步入老年型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总人口的7%。截止1998年底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达3.2%,至2005年底老年人口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6%,2025年将达20%,2050年将达25.5%.所以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由于我国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以及社会养老机制尚不健全,使乡镇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作为以保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己任的护理人员,应明确乡镇农村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满足。
1 资料与方法 苗山镇 行政村85个,自然村96个。有88个基层卫生室,管辖的乡镇农村有60岁以上的老人9800余人,其中男5600余人;女4200余人。每个基层卫生室设一个护理组,每组的护理人员人数为1--2人,平均每名护士承担66-85位老人的护理任务,她们以家庭探访为途径,发现老人们的护理需求并及时给予实施相应的措施。
2.1.1 心理护理需求 随着空巢居住、丧偶及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产生老年人自身难以克服的心理问题。例如:丧偶会导致痛苦、抑郁、焦虑等心理反映;身体的不适会导致悲观、烦躁等情绪反映。所以老年人是最需要心理呵护的群体,护理人员应及时对问题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预防老年人心身疾病发生。
2.1.2.1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能缓冲各种负性事件引起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护理人员充分掌握老年人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的详细情况,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例如:借各种机会鼓励子女多看望老人;督促老年人多交益友。定期组织乡镇农村老年人联谊会,做游戏,跳年轻时曾学会的舞蹈健身操等,让老年人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加强沟通与交流。通过护理人员、家属、朋友的共同努力,帮助老年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树立其自尊心,让其找回自身价值,激发生活热情。
2.1.2.2 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本着尊重与理解老年人的原则,积极主动的与老年人交谈,做老年人的知心朋友,取得老年人的充分信赖,建立起指导合作型护患关系。
2.2.1 老年人躯体疾病护理需求,老年人大都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疾病,以高血压居首位,其次为心脏病,听力或视力障碍,糖尿病,骨质疏松,关节炎及慢性肺病等,这些慢性病,多数情况需家庭疗养,日常的护理与治疗如:服药、输液、健康教育、功能锻炼等服务需求客观存在。
2.2.2.1:建立健康档案,划分护理级别将老年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等状况统一建档。按身体状况分为良好、较差、特差三等,对应的护理级别为巡护、常护、特护。巡护:由分管护士一周到家巡视一至两次。老人有情况随时和分管护士电话联系;常护:针对身体较差,并需要常规护理治疗的老人,由分管护士每天按照常规到户治疗。特护:针对病情较差,又没必要住院的老人,如癌症晚期的老人,护士应排班次轮流守护,与老人亲属配合守护老人,做好临终护理工作。
2.2.2.2.1 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全球死亡患者中有1/3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疾病,常倾向于使用多种药物,同时由于内脏功能退化,新陈代谢减慢,记忆力减退,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所以乡镇农村护士应跟踪指导老年人用药,详细解释每一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多种药物同时服用如何搭配,并以提问的方式经常检查老年人用药是否合理、正确,反复强化以保证用药安全。
2.2.2.2.2 指导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健康教育指导合理饮食、休息及锻炼。提高老年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重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对高血脂老年人宣传清淡饮食的好处,要低脂肪均衡饮食,适当参加运动,戒烟限酒和保持心理平衡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3.1 老年人生活料理需求,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日益下降趋势,国内大部分研究表明,乡镇农村老年人生活能完全自理者占90%。有8%-10%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自理缺陷,同时由于传统观念、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有些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机构生活。所以,乡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料理问题,是乡镇农村护理服务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3 结果 本乡镇农村9800余名老年人通过以上的护理服务,心理问题有效解决,心情愉快;身体疾病治疗及时,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改善,常见病的发病率降低;本乡镇农村老年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达98.6%。
老年骨科疾病患者多因年龄高、自身疾病复杂、体质虚弱、免疫力相对较低等不同程度地影响术后的康复,使术后老年患者的护理实施难度加大。如果老年骨科患者术后得不到良好有效的护理措施,就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1]。笔者针对所在医院骨科2006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60例老年患者,并对其实施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本组60例骨科老年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1~85岁,平均67.58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腰椎间盘突出8例,腰椎失稳3例,膝关节各种疾病5例,胸腰椎压缩骨折2例,骨与关节感染9例,椎体滑脱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27 d。
1.2.1 心理护理 首先对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掌握,制定相对应的护理计划。老年患者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或已完全丧失,因疾病就医而面对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常表现烦躁不安、多语、情绪激动、寝食难安等心理状态,给临床治疗带来障碍。因此,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老年患者的个体情况,如文化水平、职业经历、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家庭生活等,用尊重、温和的语言耐心地与老人进行交流,向老年患者客观介绍其病情及术后康复状况,让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检查和治疗,促进术后康复,争取早日痊愈出院。因此,要解除老年患者的思想负担,在心理上给其安慰,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1.2.2 营养护理 老年患者因行动不便,部分患者会减少饮食量来减少大小便次数,这样不利于机体营养的补充,会减少疾病的抵抗力。因此,护理人员要认真观察老年患者的变化,鼓励其多食易消化的食物,适时多饮水,防止便秘。同时,热心为老年患者的生活进行周到护理,耐心地满足其所需,这样有利于患者的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实施。
1.2.3 日常护理 老年患者多喜欢安静环境,因此护理人员要尽量安置老人住单人病房,床脚刹车一定要检查固定好,并保持病房整洁,减少易磕碰杂物,指导其起立、坐下,上、下床等活动要缓慢,协助老人变换,避免起居动作幅度过大。同时,对于自理能力差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要协助其进行皮肤、头发、口腔清洁,加强相关护理措施。
1.2.4 预防护理 (1)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护理。老年人的心、脑血管机能多出现退化,心肌应激能力减弱,老年患者因骨病疼痛的刺激常表现精神过度紧张,容易引起并发症。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入院后要进行严格查体,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体征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和记录,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有效应急护理措施。(2)预防褥疮护理。老年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其气垫床或骶尾部垫褥疮垫,用海绵圈将患者骨突处垫好,并且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常更换衣物,保持身体干爽清洁,有利于防止褥疮产生。(3)入院后,护理人员严格要求患者进行戒烟酒,每天适当做扩胸运动,鼓励其有效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预防呼吸道并发症。(4)保持患者会清洁卫生,做好尿液引流,预防泌尿系感染。(5)术后指导老年患者多食易消化的高钙、高蛋白、高营养食物,可适当给予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这样有利于术后骨伤愈合。
优:术后如期痊愈出院,没有并发症;良:术后少数患者因病情复杂延期出院,并发症极少;可: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多数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差:术后延迟痊愈,并发症多发。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本组60例骨科老年患者经过细心护理,其中41例优,17例良,优良率达96.67%,除了1例原发病严重恶化而死亡,1例发生并发症,其余58例患者如期康复出院,未发生生并发症。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占13.7%,老年患者也随之攀升,老年骨伤、骨折疾病成为骨科临床常见病,同时老年人体质多较弱、行动受限,增大了骨科临床护理难度[2-4]。因此,对老年骨科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康复至关重要。
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老年患者,经过全面了解其心理特殊性,施以针对性心理护理、营养护理、生活护理以及并发症预防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收到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受到广大老年患者的好评。总之,笔者提倡老年患者的个性化、人性化微笑服务,不断学习和提高护理技术,提高责任心,做好护患沟通,鼓励老年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都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郑晓芳,叶晓明.骨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干预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5):1796.
[2]朱苏芳,屈海丽.全程安全护理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0,17(10):149.
[3]李顺琼.精细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55-56.
21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高度关注,目前尤其受到重视的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在所有威胁老年群体健康的疾病里,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力和杀伤力。当前,引发心血管病的因素多种多样,常见的引发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血液粘稠和肥胖等一些病症,据调查,国内已有近三亿人患有一定程度的心血管病,而在这些患者中,每年的死亡人数大约有三百万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在所有致死因素中占据半数左右,大约相当于恶性肿瘤的两倍。为了进一步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医护情况,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笔者将介绍一些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措施。
谈起心血管疾病,很多老年患者都会色变,其实心血管疾病并不是那么可怕,只要做好护理和防范,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患病情况。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灵呵护,减少他们对心血管疾病的恐惧感,降低他们心里对家人负担加重的负罪感,针对具体患者进行相应的心血管疾病病况介绍,使他们真正了解心血管疾病,放松心情,去应对和战胜心血管疾病。唯有如此,老年患病者才能真正忽视心血管疾病带来的困扰,全身心的投入到疾病的治疗中。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经常需要住院进行治疗,我们的医护人员要提供周到完善的护理措施。首先,住院环境的清洁舒心是必备的,为此,要严格控制病房内的清扫、消毒、通风、保湿控温等各种清洁工作的及时有效进行;其次,对患者身体的常规检查要按时进行,比如常见的血压血脂、心脉心率等情况的检查和胸闷头晕等不正常现象的检查;再次,对于一些失去完全生活自理能力或者失去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的患病者,要进行一系列的协助护理,尤其是饮食起居、户外散步等的辅助;最后,要严格控制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休息护理,很多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常常因为医护人员在休息护理中的失误而失去生命,因此必须对这一护理加强重视和实施力度。
基本护理中,我们讲到了对患者身体进行常规检查这一基本护理,其实进行常规检查的目的,就是根据每日常规检查的微小变化来及时发现一些隐藏病情,今早把病情控制在可以监管的范围内,防止病情严重爆发时治疗不及时现象的出现。常见的血压升高现象就是基本检测项的一种,血压一旦超出正常范围,必然会出现一系列伴随效应,有些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及早对像血压这样的常规项的观察,来勘探病情隐患,并进行相应的护理。
老年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就是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都会造成心率、心律波动太快使体内供氧不足,致使呼吸困难。此时,对患者进行吸氧护理可以及时补充体内缺乏氧气,使得体内新陈代谢正常,进而缓解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使患者恢复正常。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疗和治理中,药物配合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医护人员应该熟悉各种治疗药物的用量、用法及治疗效果,辅助病患及时正确的服用。常见的治疗药物有洋地黄,该类药物主要心功能不足衰竭等症状,应该根据不同的心功能症状表现,选择不同的剂量和使用方式;此外利尿类药物也是比较频繁使用的药物,它对缓解心力衰竭等症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也要经常进行常规检查,以防止用药失当情况造成的严重后果;还有一些降低血压血脂、防血栓等症状的药物必须掌握其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最重要的是,在这些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要时刻对病患的身体各项指标进行监测,以防因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生命威胁。
作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医护人员必须时刻做好心血管疾病的一系列急救措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时一般伴随着心悸、呼吸困难、供氧不足等症状出现,如果不能及时拯救,会使得病人心肺呼吸困难,脑内充血,窒息而亡,因此必须把各项急救设备和急救设施放在离病患较近的位置,同时医护人员要短时间的定期对病患进行检查,以及早发现病人的不正常现象,及时规避大的灾难的发生同时可以确保及时发现并进行急救护理。同时医护人员还要会一些心脏复苏术等技术,来应对一些因已经救治不及时而陷入昏厥的病人。
开展健康指导可以使病患在院内院外都得到很好的护理照顾,一般的主要是针对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进行的指导,这主要是针对病患及其家人进行的健康辅导,可以帮助病患在远离医院的范围内得到较好的照顾和护理。在病患的活动范围内,备好常用急救药物和急救装置,以便周围护理人员及早应对一些特殊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按时服用有针对性的药物,要遵守医生指导,定时检查,合理更改药方和药量;同时要加强自身身体素质,在工作之余,多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如散步、健美操等一些有氧运动;此外,在平时生活中,要进行食疗,一些不能吃的食物要尽量少吃,使得饮食起到护理的作用,比如有高血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少食高脂食品。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卫生等方面的护理需要做到健康安全。
老年心血管疾病一直是人类疾病中难以克服的一大重症,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死亡率和患病率,并不是该疾病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技术,而常常是由于护理中的一些问题没有及时很好的应对造成的。本文提出的一些护理措施都是实际护理中经常用到的,而且非常具有实施效用,为心血管疾病的缓解和治疗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1]岳春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3,02(上):793.
影响老年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有不良的心理、陌生的环境、日间活动减少等,因此,从患者的心理方面,住院环境方面,活动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睡眠质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睡眠能够维持生命活动、保持健康的体魄,而睡眠的减少从医学角度来讲,可以使体内的部分免疫球蛋白、补体、T淋巴细胞亚群下降,抵抗力下降,给老年痴呆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患有睡眠障碍的老年痴呆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对于我院收治的10例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患者来讲,可以帮助其建立有规律的活动和时间表,并指导其养成很好的睡眠习惯和方式,形成一定的生物钟,并每天定时去督促其进行一定的活动。对于5例日落越激、4例日间过度思睡、8例夜间过度烦躁和游荡以及3例早睡的患者来讲,我们常采用增加白天活动量的方式,来调整其睡眠时间及规律。对于夜间严重失眠的患者,可以给予一定量的安眠药,建议其在入睡前,用热水泡一下脚,不看刺激性的电视和讨论刺激性的话题。对于轻度的睡眠障碍的患者,我们指导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尽可能的给予其自我照顾的机会。
由于老年痴呆患者在智力、自理、理解能力方面严重受损,不能正确表达和概括,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沮丧、易怒等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极不利于患者夜间的睡眠。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患者的心理需求要严密的观察,在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痴呆患者中,75%的患者有睡眠障碍,因此,对于其中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愿的患者,我们要正确的分析原因,并给予合理的引导,认真的倾听患者的不适感及焦虑原因,然后以亲切的态度、平和的语调给予患者解释、安慰、支持、鼓励,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减轻心理压力,使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由于患者来到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为此,我们需为患者布置一个整洁、安静,温度及湿度适宜,以及有充足光线的病室环境。在窗帘、床单的设计上,可以不用单一的白色,换成淡蓝色、粉色等安静、温馨的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等情绪。同时,定期检查和维修环境与设施,以保证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住院环境的安全。
老年痴呆患者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由于其脑部疾病引起的综合征,包括:记忆、认知、定向力以及人格的改变,因此,在用药方面,患者易引起漏服、少服、用药过量甚至中毒等我们应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指导。比如有很多患者会忘记吃药,吃错药甚至是不能记起自己是否吃过药等,对于这些口服药,我们需妥善保管,到吃药的时间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同时在患者吃药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发生,需及时告知医生。
通过讲课组织患者开座谈会等形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宣教使患者认识糖尿病的发生原因及避免发生并发症的方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需进行饮食调节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大多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过饮食调节加上一些体力活动基本上能控制疾病的发展。
胰岛素治疗护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好血糖持续>
1mmol/时应采取胰岛素短期治疗或间接治疗。用药前看清楚瓶签标注的用1ml所含胰岛素单位量使用1ml注射器按医嘱推注常规注射一般在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时部位需经常更换以保证药物吸收避免发生局部硬结整个注射过程要保持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注意低血糖反应发生多数发生在胰岛素作用最强之时一般在皮下注射后~小时。低血糖较易发生在病情不稳定需要大量胰岛素的患者尤其是进食少劳动后有低血糖症状者。轻者表现为饥饿感、心悸、手抖、心动过速、眩晕、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嗜睡甚至昏迷、一旦发生低血糖应做好心理护理避免患者紧张、恐惧可口服一些含糖食物或静脉推注5葡萄糖~8ml。必要时以1葡萄糖静脉滴注。每小时测1次血糖以了解血糖变化情况。胰岛素过敏反应。轻者出现局部反应注射后~6分出现硬块疼痛起红晕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反应和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甚至过敏性休克可采取脱酶法注射如有休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mg并可用5~1mg加入5葡萄糖5ml静脉滴注。
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时应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持续高流量吸氧(~6/分)待疼痛缓解休克心急纠正后减少流量(1~/分)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控制血糖后酮体减轻心脏负担并给予低脂低糖易消化饮食适量高纤维食物及通便药物保证大便通畅。
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末梢神经病变而导致感觉及运动障碍因此应经常用温水浸泡四肢并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且避免皮肤损伤并给予神经节苷脂或蛇毒抗栓酶号。
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抗感染能力较差因此比一般褥疮更难治愈。临床中笔者体会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外还要给予患者定时翻身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如褥疮面小可应用前列腺素E1加庆大霉素16万U局部湿敷面积较大者给予清创换药1次/日配以适量的胰岛素和抗生素等。
由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老年性糖尿病病人也随之增多。全世界范围内65岁以上老年性糖尿病病人达10%,目前我国老年性糖尿病病人大部分都在家中由家庭照顾者进行照料[1]。然而由于这些家庭照顾者从未受过正规培训,缺乏该疾病知识和对病人的护理照顾常识,致使许多糖尿病病人出现许多居家安全意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2]。自2006年1月~2007年1月随访调查我科出院糖尿病病人,并进行针对性的居家护理宣传,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尊重病人权力,自愿留电话联系的方式,随访我科出院老年糖尿病病人100例,年龄>
65岁,其中男48例,女52例。
进行电话家庭访视,耐心向病人及照顾者讲解老年性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照顾技巧,并向他们发放老年性糖尿病病人的照顾手册,宣传护理周刊的病人,培养病人对自身疾病的信心,让照顾者从了解、熟悉到掌握对病人的照顾技巧,尊重病人,利用电话或家庭走访的方式得到了病人的信任,了解了病人的近况,经常接触病人,利用亲切的话语给病人以关心和爱护,保持情感交流。
3.1 预防低血糖发生:向病人及照顾者讲解低血糖的症状及急救措施,家中备用一台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测血糖,家中常备饼干、糖果,以便低血糖发生时备用,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剂量要准确,不能因血糖高自行增加药物剂量,注射胰岛素时防止漏打、多打、少打,教会病人及照顾者正确使用胰岛素笔的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空腹不能参加运动,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
3.2 预防跌倒:由于老年性糖尿病病人多患青光眼、白内障,导致视力明显下降,很容易跌倒,应注意以下几点:(1)家居设施应便于病人活动,床铺高度以病人坐床上时脚跟正好着地为宜,便于上、下床,两边应设计有防护栏的家庭病床,厕所使用坐式马桶,标志醒目,夜间使用小灯或荧光灯指引。马桶旁、冲凉房设有扶手架,(2)地面要防滑,保持平坦干燥无积水、无障碍,穿着合适,穿防滑鞋,病人常用药品及物品要放在随手可及之处,家具锐角应以厚垫包裹。(3)运用“五常法”(常组织、常整理、常清洁、常规范、常自理)对家居环境进行管理,确保家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标志醒目,如家中的物品分类放置,并贴标签,便于寻找和管理。(4)生活上给予照顾和协助,行动不便与步态不稳者要搀扶其上厕所。
3.3 预防走失:加强对老年性糖尿病病人的看管,病人外出时应有专人陪伴,同时病人口袋内放入写有病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的安全卡片,如万一走失,便于寻找。
3.4 预防烫伤:老年性糖尿病病人由于视力下降,感觉功能减退,反应感觉迟钝,在自己倒开水、洗澡、使用热水袋时容易被开水烫伤,所以洗澡时应先帮助调好水温,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能超过50 ℃,并套外布套,不能直接接触皮肤。
通过电话随访、家庭随访等方式,对病人进行居家护理宣传,增强了病人配合治疗的信心,延长了住院周期,缩短了住院天数,节约了住院费用,减轻了家庭负担,最重要的是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老年性糖尿病的生活质量。
[1] 永能.老年性痴呆病人家居安全的护理干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4,3:185.
护理安全是指护士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严格遵循护理核心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放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伤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2]。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是改善护理关系的关键。笔者所在医院老年科,通过分析影响护理安全的原因,提出应对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1.1病房环境如人性化建筑设施不到位,老年人对病房环境与功能的不适应,空间环境与功能设施的缺位等均会影响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
1.2.1生理因素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老年患者整个机体功能都明显下降,基础病多,行动不便,反应迟钝,如视力、听力都较差,严重者会出现老年痴呆或老年性精神障碍,如患者走错楼层、走错病房、坠床、跌倒、烫伤等这些都是老年患者易发生的,他们是这些高风险易发生的高危人群,是影响护理安全的最大隐患。
1.3.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条例》及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责任认识不足。
1.3.2评估不到位,护士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专科技术不精,低年资护士增多,工作经验不足,业务培训不到位。
1.3.3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做治疗及操作时,未按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执行,如查对不严格,导致吃错药,打错针等。
1.3.4护理人员缺乏爱心,由于老年患者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是护理安全问题中高风险的高危人群,在护理安全这个问题上未引起足够重视。
1.3.5沟通不到位,护患沟通不到位,老年患者因疾病复杂,住院时间长,得到家人的关心少,情绪波动大,护患沟通不到位容易发生护理矛盾。
2.1改善病房环境及设施病房重新装修,完善和配备了内部设施,如走道两边墙壁装有扶手,病房墙上贴有防跌倒的警示牌,卫生间地面铺有防滑垫,浴缸及马桶旁装有扶手,病床也装有护栏,床头有呼叫器,床尾有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及药物过敏等各种警示牌,配备了床上就餐桌、活动输液架等人性化功能配套设施。佩带脘带:由于老年人大脑功能退化,会出现一些意识、听力、视力及语言表达的障碍,故脘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安全措施,因为小小脘带上记录了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及身份识别是避免患者走失及做各种治疗和检查时再次核对的重要依据。护理支持中心建立:护理支持中心成立,对笔者所在科的患者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如做辅助检查及需要短暂离开病区的一些诊疗活动,经由护理支持中心派人护送,避免了走失,或跌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2.2.1全面系统的评估患者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当新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就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例如,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有无跌史、坠床史、有无意识障碍、行动能力、听力、视力等。既往病史的种类名称、药物过敏史等,并采取相合措施,如上护栏,床尾挂上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以及药物过敏等警示牌。
2.2.2做好健康宣教,给护理安全告知(1)入院宣教,详细介绍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些规章制度,作息时间,不擅自离院。(2)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等护理安全告知,教会患者使用呼叫器,帮助患者整理物品,将常用物品放置于易拿取处。(3)教会患者在突然改变时应遵守的“三部曲”即做起30s、站立30s、站稳后再行走,能自行上卫生间者,要借助扶手,谨防跌倒,睡觉时防止在变换时坠床,床边加护栏,上下护栏由护士来做。(4)告知患者不要单独沐浴,需有家人陪伴,以防意外发生。
2.3.1加强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在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学习,让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法制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护患双方的利益。
2.3.2加强责任心严格查对制度“三查、八对、一注意”警示牌的设置,护理部在各护理单元治疗车上放置了“三查、八对、一注意”的警示牌,其目的是在提醒我们在做任何治疗及操作前都要严格遵守查对制度,杜绝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
2.3.3做好相关疾病知识宣教注意用药安全,治疗室内药品分类放置,专人保管,高危药品,如胰岛素、高钾、高钠等一些相关的高危药品都贴有醒目的警示牌,其目的也是引起护士在用药时的注意,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2.3.4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加强专科业务知识学习,定期进行护理技术培训考核,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展,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要掌握更多技能,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乃至美学、文学等,只有全面提高护理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事故的发生。
2.3.5加强沟通技巧构建和谐的护理关系,由于老年人记性差,听力差,沟通交流有一定困难,在护理实践中,护士必须掌握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如和老年人讲话时,声音要大些,态度要好些,要面带微笑,语速要慢些,要重复多次讲解,不然他会误认为你不高兴或态度不好,必要时用书面方式交流也很有效。
2.3.6重视人文关怀他们是一个特殊的,他们住院后,病房成了他们临时的家,医生和护士成了他们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人尤其是有些缺乏子女关心的老年患者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渴望得到亲人般的关心和照顾,有时一句温暖的问候比一粒药还管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赋予了我们护理工作更多的内涵,对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观察和分析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持续护理安全的改进,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护理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努力创造一个安全和谐、舒适、温馨的医疗环境,使患者及家属放心,这是我们护理工作者的唯一目标。护理安全措施的有效应用,杜绝和减少了护理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笔者所在科患者的年龄随老龄化越来越大,所面临的护理安全问题将更多,我们必须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把一切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构建更和谐的护患关系。
[1]米慧,张岩.浅谈影响普外科护理安全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5.
我院自2011年11月~2014年12月期间共收诊94例老年急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均经过及时的抢救和护理脱离生命危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过程报道如下,以期为今后老年急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借鉴依据。
选取我院自2011年11月~2014年1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老年急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63例,年龄在52岁~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5±6.33)岁;疾病类型:急性肾盂肾炎50例,慢性肾盂肾炎44例;合并疾病:高血压44例,心脏病21例,糖尿病25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急、尿频、尿痛,伴有畏寒发热,腰部肾区胀痛,双肾区叩击痛;尿检结果有红细胞、自细胞、尿蛋白;所有患者均无肾囊肿、肾盂改变以及肾功能损害。
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急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应该注意充足的卧床休息,肾区有明显疼痛的患者应该注意观察腰痛的部位、性质、疼痛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等;休息时环境应该保持温湿度适宜;有高热的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并做好记录;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屈曲位卧床休息,以减轻疼痛。如果患者有特殊情况,护理人员及时上报医生并协助进行处理。
肾盂肾炎典型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老年人耐受性差,动作迟缓,易发生尿失禁。对活动不便的患者,排尿时应有人陪伴在旁,防止意外发生。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对于发热的患者及时上报医生,并用温毛巾擦拭身体降温,必要时进行药物降温雷竞技APP。出汗过多造成水流失较多,鼓励患者多饮水。
护理人员应该告知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按时服用药物,确保药物用法、用量和疗程的准确。用药过程中如果患者持续48h临床症状改善不无明显,需要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考虑换药或者联合用药。
应该给予患者比较清淡而且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发热以及全身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应该给予半流质或者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适量进食,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患者急性期市应该给予清淡并且含营养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应该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可以增加尿量冲洗尿路上的细菌以及炎症物质,从而减少炎症对膀胱以及尿道的刺激。
心理护理对于老年急性肾盂肾炎的患者非常重要。这种疾病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患者经常伴有恐惧、惊慌、悲观的消极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察觉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详细的给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以及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平和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积极宣传预防肾盂肾炎的措施以及卫生保健,向患者讲解多饮水对肾盂肾炎的重要性,即使不口渴也需要多饮水、不憋尿、保持会的卫生清洁;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复发。
所有患者均经过治疗和护理稳定病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治愈患者63例,占67.02%,有效患者29例,占30.85%;无效患者2例,占2.13%。治疗总有效率为97.87%。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30d,平均住院时间为(20.49±3.07)d。
肾盂肾炎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两种,女性是好发人群,尤其是老年女性的患病率最高[1-2]。老年患者的反应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再加上早期症状不明显,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导致患者的疾病加重,延缓病情,严重的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3-4]。因此,在治疗及时的基础上,对这些患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本文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项护理干预措施:基础护理措施、排尿障碍的护理、发热护理、用药护理、饮食及饮水的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复。.
[1]马岩,段晓茹.肾盂肾炎病人的护理.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07):427-428.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患者作为特殊群体,发病后常因年龄大,体质差,各器官功能和精神处于劣势状态,加上工作、生活、经济条件及社会地位等改变给老年患者造成许多特殊的心理障碍。使广大医务人员意识到老年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为了控制或消灭潜在的危险因素,尽量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解决他们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和治疗,对缩短患者病情,提高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1.1社会方面的因素部分媒体对医务工作的负面影响,医患之间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当今媒体报导有关医疗纠纷时多从患者出发,常常忽视医疗这个特殊服务行业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点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地位。社会各层对医护人员信任度降低,要求更高。家属认为看病花钱了就应该满足其所有要求,无论其要求是否科学合理或符合医疗规范。
1.2治疗风险因素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对温度感觉下降,有的存在语言表达或认知功能障碍,在物理因子治疗治疗过程中常用造成深部组织灼伤、过度刺激现象[1]、过敏反应等现象发生。另外由于老年人体质差,在床上变换,穿、脱衣服等过程中,容易突发性低血压、眩晕和身体控制失衡,从而导致坠床。老年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在做各种电刺激治疗时,易使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在运动疗法中,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器官病变和功能障碍,运动负荷突然加大,可以造成身体的过分应激,从而威胁患者的生理机能,在训练中随时都会发生意外。
1.3护理人员因素①工作态度不严谨,欠缺慎独精神:个别护理人员随意简化操作流程或不遵守规章制度,“三查七对”未落实或者流于形式化、机械化,操作技术不精湛,经验不足。②技术因素:个别护理人员动、静脉穿刺技术不娴熟,导致穿刺失败。③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文书是医疗活动的客观反映,可供患者复印及医疗事故鉴定时必须提交的鉴定材料。护理记录不全面,与实际操作有出入及有主观成分、欠缺连贯性,未能如实反映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或未能动态反映病情变化等情况,均存在纠纷隐患。
1.4环境设施因素①床栏设置有缺陷:床栏空隙太大,有坠床的危险。②用热设备标志不明显:热水管标识脱落或住院环境介绍不到位,容易出现烫伤的危险。
2.1加强媒体的正面报道医疗卫生是特殊的职业,高风险、高压力,应给医护人员多些鼓舞和理解,从而更有利于在医疗质量、医护规范操作等环节得到提高和加强。
2.2加强护患沟通改变护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是护患双方良好行为的基础,护理人员要真正树立“病人至上”的意识;治疗中,多与家属沟通,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减轻家属的焦虑,使其理解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进他们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互支关系,从根本上杜绝纠纷的发生[2]。
患者家属与护理人员之间要建立互动关系,进而增加他们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程度。
2.3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护士不仅要认真遵守临床“三查七对”制度、交班制度,工作中还要有严谨的作风和慎独的精神,不分人前人后,都要有科学地按程序一步一步完成,严格完成每一次操作,遵守每一个操作规程。
2.4规范化培训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与知识的培训、加强病案书写规范学习护理病历书写要求从法律角度进行规范,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的原则,禁止错、漏、主观臆造。责任护理人员每天查对,护士长每周检查护理文件质量并签名。
2.5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在护理医疗活动中,不重视履行告知义务及签字手续,导致发生医疗纠纷时举证不利。医院应经常开展医疗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广大护士增强法制意识,尊重患者生命与健康,保障监护人自与患方知情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谨慎从事技术操作,严防护患差错、事故的发生。
2.6改善环境及设备设施保持安全性及可用性做好警示标志并定期检查设备的运作性能,以保证应急使用等。
老年护理人员应有强烈的责任感,爱护及尊重患者,具有丰富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同时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护理管理者应坚持严格事前控制,严肃事后处理的原则,加强对护理危险因素和差错事故隐患的管理。安全、有效的护理可促使老年患者疾病痊愈或好转,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乃至整体医疗水平高低重要标志,必须引起护理工作人员及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1.1生理因素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肌肉松弛,特别是食管平滑肌松弛后,食管的3个狭窄部消失,胃肠道功能减退,致使食物排空时间延长。当老年人改变或腹内压增高时即可发生食物反流。其次,会厌功能不全及咳嗽反射减退是发生误吸的根本原因。老年人由于退行性变,当食团触及腭舌弓时,有可能不能及时激起吞咽神经反射,而只是当食团将进入声门区的气道时,才激惹喉上神经引起延迟性的吞咽反射,而此时部分食物已经进入到声门以下,导致误吸发生。
1.2疾病因素 正常的吞咽动作是一系列复杂、协调的神经肌肉运动过程,受大脑支配,需要口、咽、食管共同参与,因此其中任何一个部位的功能发生障碍均可导致误吸的发生。常见的疾病因素有颅脑疾病、神经肌肉病变、咽喉及会厌部位损伤、呼吸道慢性感染、昏迷或意识障碍、全身麻醉等。
1.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使用可导致误吸的发生,如茶碱类、钙拮抗剂、多巴胺等药物在使用后平滑肌松弛,气道粘膜对异物清楚能力下降,当食物或痰液被吸入气管时不能及时排除。
1.4其他因素 如不能经口进食的老年病人在鼻饲过程中发生呕吐,呕吐物被吸入气管导致误吸的发生等。
老年人进食后应尽量避免刺激咽喉部,如口腔护理、口腔检查、吸痰等护理操作切不可在老年人进食后进行,以免引起恶心而致误吸。
2.2.1保证适当的进食,尽量采取坐位或半卧位,颈部轻度屈曲。食物准备宜少而精,软易消化,保证足够的营养。避免选择进食果冻状或颗粒状的食物。
2.2.2老人进食应在安定的状态下缓慢进行,进食时注意力应集中,不看书、电视,不要与人谈话及思索与进食无关的问题,以免精力分散引起呛咳。
2.2.3进食后,不要立即躺下,如果病情不允许抬高床头时,可采取患侧卧位,有助于健侧功能的代偿。意识障碍的老年人在餐中和餐后1小时保持半卧位,或者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或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
2.3.1对于已经有吞咽困难及喝稀食易呛咳的老年住院病人,应将食物调成糊状,生活不能自理病人应由护士喂食。护士在喂食过程中应注意掌握适当的速度,与老年病人互相配合。喂饭时,护士态度要和蔼亲切、不急不躁。
2.3.2给视觉障碍的老人喂食时,每喂一口都要先用餐具或食物碰老人的嘴唇,以刺激知觉,促进舌的运动,然后将食物送进口腔。
2.3.4对口唇不能紧闭、颊肌收缩无力的老人,护士应将调拌后的食物直接放入舌根附近等待咽下反射。每勺饭量不要太多,速度不要太快,要给老人充足的时间进行咀嚼和吞咽,不要催促老人,动作要轻;鼓励老人进食时细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