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新闻
养老看护(精选雷竞技APP5篇)
发布时间:2023-11-29

  我国养老院的老人一旦生活不能自理,上到养老院的领导,下到老人的子女,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都是对老人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使老人能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这就是对老人的最好照顾。而在日本养老院,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让老人重新建立生活自理能力的信心和希望。面对一个因手臂瘫痪而无法自己吃饭的老人,工作人员就是手把手地教:先把调羹放在老人的手中,再握住老人的手,然后拿着老人的手一起从碗中把饭送到老人的口中。在日本的临终关怀养老院中,我们对此有更深刻的感受,因为临终关怀养老院中的老人,大多是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人。在那里,工作人员要求老人一日三餐都要到一楼的餐厅一起欢快地进餐。每次就餐,老人会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先乘电梯到一楼,从电雷竞技APP梯口开始一直到餐厅,墙的四面分别有适合站立和在轮椅中的老人的扶手,工作人员随时陪同在老人的身边,但尽量鼓励老人自己扶着扶手到餐厅去。每当老人艰难而努力地前进了一点,工作人员就及时地给予鼓励,说:“太好了,能不能再试一下。”正是这些帮助老人重新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努力,锻炼了老人的意志,使他们摆脱了“活着只比死人多一口气”的痛苦,从而再次打开了通向愉快生活的大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维护的需求,特别是老年人由于慢性疾病、生活自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和心理变化等影响他们的健康与生活,需要护理和照顾的老年人日益增多。2003年8月省老年医院以医院为依托办起了老年人养老机构,命名为省老年医院老年护理中心,共收住有128人,运作五年多来,深受老年人的认可和社雷竞技APP会的好评,其中的主要元素,在老年护理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引用了健康管理服务和医院的人性化护理。

  1.1 健康管理的定义 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以及进行预防的全过程。

养老看护(精选雷竞技APP5篇)

  1.2 健康管理的实施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特殊,入住了老年护理中心,如何进行健康管理,使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是摆在养老院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入住护理中心时,进行了健康评估,结合以往的病历记载和平时的生活习惯,针对性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并对老年人的服务引用“全人”护理。

  2.1 心理干预 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健康状况下降,亲人的情感的支持弱化等事件的发生,老年人常出现焦虑、担忧、疾病感增强,及时通过心理疏导,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2.2 躯体健康干预 躯体功能退化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但这种过程会给老年人带来许多健康问题和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加强老年人全人护理,一要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二要识别老年人改变健康行为的愿望和障碍,据此做出个体化的指导。特别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有骨折病史的老年人,不仅要纠正干预偏食的习惯、活动方式和一些姿势的注意事宜,还要指导用药的依从性。对有高血压、高血脂、腔隙性脑梗死的老人合理用药和时段饮水的科学性,真正做到了疾病的一级预防。

  2.3 作息和活动的干预 作息要求按作息时间表,初期相当一部分老人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适当地干预和一个良性作息环境的影响下,便适应了。老年人的活动根据身体健康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活动方案,有的按时做简易关节操、有的中速散步、有的慢步行走、有的利用助行器慢行、有的做被动运动等,尽量让老年人维持和改善生理功能。对血压波动、头晕、晚上睡眠欠佳的老人制止运动,以免意外的不良事件发生。

  2.4 饮食干预 统一三餐膳食,做到低脂、低糖、低盐、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吸收的饮食和烹调,同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依据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虚证”和“血瘀”,讲究食疗,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哮喘病、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胆囊炎等。

  2.5 服药干预 老年人感知功能减退,记忆力及自理能力下降,获取医生的新信息有很大困难,协助老人把药取回后,把每天的药配好,到时间提醒老人用药,痴呆的老人看服,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3.1 人性化护理的内涵 人性化护理是在护理服务全过程中以人文为本,为服务对象提供精神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服务,把他们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且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完整的社会人,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

  3.2 精神文化生活支持 每个老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本书,养老院把众多孤寂的老年人聚到一起,就有了互相沟通的条件。经常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又可以交流彼此的精神财富,达到相互间的情感支持、心态平和,又达到减缓大脑功能退化,保持神经系统健康和谐。

  3.3 安全感的支持和保证 我们在运作中,按护理等级的不同,一个护理员负责几个老人,甚至一个护理员负责两个老人进行24h护理,让老人处于安全状态,并使老人感到不孤独不被忽视。责任到人,老年人的需求随时得到满足。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护理级别是否与护理服务需求一致,为照护老年人提供准确客观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方法将153例等级护理老年人分别按医嘱护理分级、标准护理分级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分为一般照顾护理(自理)、半照顾护理(介助)、全照顾护理(介护)三级,比较不同分级法的差异。结果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医嘱分级法较老年人实际需求较远,改进措施除增加医护人员和改善相关条件外,可将Barthel指数分级法作为标准分级的补充来替代医嘱分级法,以尽可能满足老年人需求。

  养老机构中,分级护理由医生根据老年人自理能力和需求,结合其家属及养老机构行政人员的意见后制定,以医嘱的形式下达,由护工提供护理服务。因此,此护理分级方法受到医生主观因素和外界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为了解其是否与“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相适应,并探讨较为准确的护理分级评定方法,笔者于2005年5月对广州市2所养老机构护理分级方法和内容进行了调查,同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方法对老年人进行了评估和量化分析。

  1.1对象广州市2所养老机构中的等级护理老年人153例(排除年龄60岁、语言交流障碍、神志不清及特护老年人),其中男51例、女102例,年龄60~102岁,平均80·2岁。

  1.2.1护理分级根据文献[1-2]将老年人护理分为3个等级:①一般照顾护理。身体健康状况尚好,个人日常生活能自理者,提供一般照顾护理服务,定为自理。②半照顾护理。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功能减退,活动受限,个人日常生活能力部分丧失者,提供半照顾护理服务,定为介助。③全照顾护理。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功能活动障碍或减退,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专人照顾护理者,提供全照顾护理服务,定为介护。

  1.2.2护理级别的评定方法2所养老机构现行分级护理资料从其主管业务的行政人员处取得,由笔者和4位经培训的大三护理本科学生对选取对象的当日医嘱的照护级别(自理、介助及介护)进行登记(医嘱护理分级)。然后,根据《广州市托老服务工作守则》[1]、《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中的护理分级依据[2],评估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即自理、介助、介护(标准护理分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3],对老年人进行分级,Barthel指数计分≤40分为介护,41~60分为介助,60分为自理。

  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逻辑检错后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表1示,医嘱分级与标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比较,χ2=10·95、20·43,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后两者比较,χ2=1·97,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4]。养老机构中护理分级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级护理级别的依据和护理要求,对养老机构中护理工作以及管理起着规范性的作用。因此,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是规范指导护工的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有力保证。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及标准护理分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而Barthel指数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医嘱分级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在养老机构中护理等级划分由医生、行政人员及老年人家属共同参与有关。调查中发现,医生的人员配备远低于实际需求,从而导致老年人的病情变化难以得到及时的监测与治疗,老年人的护理等级也就很难根据其实际需求来调整;由于不同的护理等级的收费也有所不同及家属的参与,使得老年人可以享受何种护理等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其家属的意愿。除此以外,负责执行护理工作的护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当护理级别与老年人自理能力有差异时,只能简单机械的执行,使得需要调整护理等级的老年人不能得到最恰当的照顾。

  以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需求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护理,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但我国养老机构划分老年人护理等级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001年才出台,且全国各地大都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各自制定护理等级及护理内容,至今许多养老机构中护理等级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被国际上公认的ADL评定方法之一,它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是临床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ADL评定方法之一[5]。临床上对于护理分级差异性分析,大都采用了中文版Bar-thel指数分级法[4-6],它不仅可以用来评定治疗前后的功能状况,而且可以预测治疗结果及预后,体现需要护理程度。本组老年人采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缺陷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分级,其结果与标准护理分级评估结果一致,而其评定更简单。因此,Barthel指数适用于我国的老年人,可用于评定其功能的高低。

  综上所述,不同护理分级方法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医嘱分级较老年人实际需求相差较远,因而建议将Barthel指数分级作为现行标准护理分级的补充内容,以完善现行标准护理分级制度,同时应借鉴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护理的经验[7],针对老年人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提供合适的护理设施和护理方式,以充分体现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1]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托老机构照顾护理分级标准及护理内容[S].粤发[2000]2号,20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和精神疾患[1]。相关研究显示,老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9.9%,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老年人患躯体疾病的风险[2-4]。目前我国对老年抑郁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本文对养老院老人抑郁状态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老年抑郁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和可行性。

  1.1一般资料 对陕西省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和其他养老院老人376例老人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筛选,筛选出存在抑郁的老年人57例(GDS>

  10分),入选标准为:①年龄>

  60岁;②GDS>

  10分。排除标准:①正进行抗抑郁治疗者;②存在认知障碍,无法配合者;③有精神障碍疾病者;④有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者。确定干预组27例,对照组30例。

  1.2.1调查工具 老年抑郁量雷竞技APP表(GDS):1982年Brink等人创制,30个条目代表了老年抑郁的核心,包含以下症状: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消极评价。筛选标准:在最高分30分中0~10分为正常范围,即无抑郁,11~20分显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重测信度为0.85[5]。

  1.2.2研究方法 首先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筛选,筛选出存在抑郁的老年人57例,其中干预组27例进行为期3个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未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测定。

  1.2.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对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如表1所示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老年抑郁量表(GDS)得分独立样t检验结果。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任何应激状态都容易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碍。抑郁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性疾病,老年期抑郁症的危害不仅仅可以造成老年人身心痛苦,降低晚年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还对老年期患有的其他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要高度重视老年期抑郁的发生。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0.56,P=0.29),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5.57,P=0.03)。说明对有抑郁状态的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在养老院提倡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首先要做到责任制心理护理,这就需要养老院护理人员要学习一定的心理护理知识,拥有专业的服务态度,以及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耐心的倾听技术。在养老院将心理护理贯穿始终,一方面对有抑郁的老人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抑郁;另一方面对有抑郁倾向的老人做到提前预防。

  建议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到养老院养老日趋呈现,重视和做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对于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症状是十分重要的。[6]为了更好的做到心理护理干预,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年抑郁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然后加强养老院建设,养老院是一个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场所,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是必要的。

  [3]彭慧,傅华.社会支持对上海市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2):92-94.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定义,养老护理员是指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且对其文化程度要求为初中毕业。如何通过对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培训来提高其素质是问题关键所在。

  养老护理员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在我国发展没有多久。2002年2月1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的定义、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养老护理员在我国才正式成为一种职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我国养老护理员的队伍不断壮大,但相较于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来说,供给满足不了需求,且我国养老护理员的素质较低,不够专业,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养老护理服务的发展。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末,中国大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23亿,占总人口的9.1%。来自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预计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这对我国的养老护理服务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有一百多万,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名,如果按照老人与护理员3:1的比例来推算,到2015年,全国需要约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缺口将近1000万人。可见我国养老护理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国养老护理员不仅存在数量上的巨大供需矛盾,而且养老护理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现有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业培训少等一系列问题。

  (1)文化素质低,培训难度大。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社会底层民众,包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工人等,文化素质低是这类人的一个突出特点。据相关调查,武汉市养老护理人员中,65.5%来自农村,北京市2003年对23所养老机构

  474名养老护理员的调查显示:高中学历者占35%,初中学历者占51.9%,小学和文盲者分别占8.0%和5.1%。正是由于这部分人文化素质低,所以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也增加了对他们培训的难度。(2)待遇低,吸引不到高素质人才。养老护理员工资低一直是制约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全国来看,养老护理员月工资低的仅有几百元,高的也就两三千元,平均工资一千多元。在大城市,这样的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活,这使得高素质的年轻人不愿从事这类职业。素质高的人越少,待遇越低;待遇越低,素质高的人越少,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3)培训模式单一,专业化不够。根据培训责任主体、运行机制和运行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划分为政府培训模式、市场培训模式、社会培训模式和其他培训模式几种基本类型。在养老服务发展相对完善的国家,这几种培训模式所占的比例都是相当的。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是,政府培训模式占主导,另外三种模式所占的比重非常小。这就造成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大都集中于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缺乏职业道德和心理护理方面的培训,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首先,加紧落实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其次,增加政府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再次,对养老护理员实行免费培训。(2)完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当前的这一标准缺乏强制性雷竞技APP,对养老机构的约束作用并不大,不能有效督促各养老机构加强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标准也要根据职业的变化作适当的修改。(3)拓宽培训渠道,发展多种培训模式。为适应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发展多种培训渠道,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要让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从公益性质向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方向发展。(4)加强监督管理。对于各类养老机构和培训机构,政府应加强监督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工作的监管。只有监管到位,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才能落实。

  [1]陈卓颐,陈伟然.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