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新闻
晚年人优质看护雷竞技APP十篇
发布时间:2023-12-28

  我院内一科从2008-2010年,住院病人2650人,其中:15-30岁的133人,占5%;30-45岁的398人,占15%;45-60岁的663人,占25%;60岁以上的1456人,占55%。由此可见,老年人在住院病人中的比例很大。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保障的加强和老年人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加,老年人寿命日见增长,老年医学和老年心理学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老年护理及老年慢性病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通过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做好老年人护理,让老年人延年益寿,使老年人在有生之年身心健康、生活愉快、提高生活质量、安度晚年是今后内科护理工作的重点。

  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解剖上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生理上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力降低;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差,因而容易患病,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患病,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易反复等。

  1.1呼吸系统的变化:老年人呼吸肌萎缩,胸廓变形,变硬,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及深度受限;呼吸道粘膜和肌纤维萎缩;呼吸道管腔扩大,无效腔增加;肺组织萎缩,毛细血管减少,肺泡变薄,弹性减退,肺泡扩张,易形成老年性肺气肿肺心病。

  1.2循环系统的变化:人到老年,即使在健康状况下,心脏组织也产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如心肌纤维减少,脂肪组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这些都使得心肌顺应性和收缩效率降低,功能明显减退,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的普遍改变是血管弹性纤维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变硬和管腔变窄,导致器官血流量减少。故易引起老年人血压增高,心肌缺血。

晚年人优质看护雷竞技APP十篇

  1.3神经系统的改变:脑细胞逐渐萎缩,大脑体积缩小,脑重减轻,脑回变窄,脑沟宽,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脊液增多,脑血管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血流量减少,脑组织内营养物质的合成和代谢水平降低,氧供应不足,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和听力减弱,反应迟钝及运动不准确等功能衰退的表现。尤其是脑出血及脑梗塞的发病导致肢体功能的障碍,使老年人生活更加不便。

  1.4空腔脏器的老化:胃肠平滑肌萎缩,弹力减退,韧带松驰,容易发生胃下垂,食道憩室等。胃肠粘膜萎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蠕动减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吞咽功能的减通,进食时容易发生食道异物。由于平滑肌纤维萎缩,器官或管腔变小,如膀胱变小,老年人夜尿量增加。

  1.5实质脏器的老化:肝、肾、胰、牌等均因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导致机能减退。由于肾循环血管硬化狭窄,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使肾清除率下降。同时肾小管退变,使分泌和重吸收功能减退,对电解质的排泄减少,调节水盐平衡功能降低。肝脏缩小,血流量减少,发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胰脂肪酶分泌减少,常引起脂肪吸收延迟。

  1.6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变化: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在性腺表现十分明显,到了老年男性睾丸功能减退,生殖能力随之减弱并最终丧失。女性性激素分泌减少,不仅影响生殖功能,还易引起骨组织代谢和心血管等方面的改变。如骨质疏松,易骨折,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引发冠心病等。在老年,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数量比例失调和活动改变,使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减弱,自身稳定功能紊乱和免疫监视功能减退。因此老年人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也较高。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

  2.1 惶恐遗弃感: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惶恐感。

  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离开家刚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产生孤独寂寞。如有的病人住大病室时和别人交流一多,情绪开始稳定,一般状态会变得好起来。

  2.3 焦虑抑郁感: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往往因一些小事发脾气,性格孤僻、固 执,不易与人合作,不能自制。特别是生病后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2.4 多疑、哕嗦,自卑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别人说话时,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问寒问暖,使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角色的转换,从家庭主要成员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遇事好唠叨,使年青人讨厌他们,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

  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已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已老。因此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我们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状态和需要,制定合理的护理程序。通过护士美好的语言和亲切的交谈,与患者沟通,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康复。

  3.1 建立社区老年健康咨询中心:应有专业人员指导老年的自我保健。如饮食的烹调,营养的搭配,娱乐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建立保健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组织专家进行老年保健讲座,订阅老年保健杂志,建立老年健康宣传栏,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如唱歌、跳舞、打球、健身、下棋等等,使他们愉快地安度晚年。

  3.2 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感:全社会都应该尊重老人,爱护老人,使养老敬老成为社会美德和风尚,让老人事事处处都感到和受到优待,而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帮助老人建立价值观、满足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衰老过程。根据观察,老年病人适应力差,一旦患病,非常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好转,是不是不行了等等。这时护士要主动接近病人,帮助他们挂号,取药、取送化验标本,热情接待,解除孤独感,对住院卧床的老年病人,应经常变换,使其能做些轻微的活动,放松肌肉,消除紧张情绪。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谈使病人感受到在医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增强他们对医院的的信赖,解除了焦虑,增强了恢复健康的信心。

  3.3 热情周到的护理: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尊敬老年人,对他们耐心体贴,患病时加强护理,嘻寒问暖,根病人拉家常,解除寂寞。按铃时极时到床旁,为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倒水,洗脸、喂饭、翻身拍背、递送便器,使他们生心需要得到满足。

  3.4 严密注视病情发展:对疾病的细微变化,护士都要严密观察,因为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合并症,所以要加强护理,根据不同的生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交叉感染,故作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刺激。吸人性或坠积性肺炎时,可采用经常翻身拍背的护理方法,保持呼吸道畅通。根据气温的变化,注意衣服的增减,以免受冻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器官的疾病。

  3.5 饮食护理: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营养。采取少食多餐方式,从而增加食欲。进食时少讲话,细嚼慢咽,可减少食道异物的发生。

  3.6 为病人创造舒适优美的环境:病房宽敞,光线柔和,安静,安全。病床要低,被褥要轻、保暖,增加病人的舒适感。因此,住院环境要逐步家庭化,以减轻病人的不适应性。要创造条件,种植花草,在病室的墙壁上可挂贴优美的字画,以美化环境,使病人心情舒畅。病室的设备要维持病人的独立性,如准备轮椅、手杖等。走廊、厕所等处要设扶手,便于行走,保证安全。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情的恢复。

  总之,随着心理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人员应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原则,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在老年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应熟悉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优化护理模式,深化整体护理,落实护理职责,提高管理效力,促进护理专业发展,实行小组包干,责任护士负责,辅助护士协助的优质护理,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延年益寿。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优质护理服务的服务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 以质量为核心[1]。它能有效的解决护理人员经验技术的参差不齐, 护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矛盾, 夯实了护理工作的基础, 保障了医疗安全, 改善了护理质量。在老年患者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有利于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可以使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强, 身心均处于最佳状态,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对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医学会老年学会提出60岁以上作为我国现行的老年人的划分标准 [2], 1999年10月, 国家统计局公布, 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数的10%, 标志着我国进入老年型国家[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年加剧, 老年人患病住院人数的增加, 对老年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 本科自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来, 在老年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得到广大老年患者的认可, 减轻了他们患病的痛苦, 提高了老年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促进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增进了护患关系, 现总结报告如下。

  有专门责任护士和医生负责老年患者, 第一时间来到患者身边, 为他们介绍科室布局, 病房环境, 从生活和治疗两方面, 为老年患者提供详细的入院指导, 使他们能够面对面与责任护士沟通, 减少因病住院的恐惧心理, 为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针对老年人行走不便, 患者活动无耐力等特点, 给患者提供专用轮椅, 并有专人为老年患者进行各项检查预约, 合理安排检查时间, 并有责任护士详细介绍给患者和家属检查流程, 反复告知检查前后注意事项, 减少老年人遗忘和耽误检查, 使各项检查结果及时准确反馈给医生, 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在基础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本科设计制作了配以文字、图形的饮食指导卡片, 以及各种警示牌, 如防跌倒、防坠床、防脱管、慢病宣教室等, 生动形象的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时刻提醒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既加深了老年人记忆, 也有利于护患沟通, 增进了护患关系, 同时也满足了老年患者对自我保健及健康知识的需求, 使老年人在医院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深受老年患者的喜爱。

  本科将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的服药情况以卡片的形式悬挂在床头, 方便护士了解所管辖患者的服药情况, 及时给予准确的用药指导, 同时还可提醒老年患者服药的剂量、方法、时间, 减少老年人因记忆力减退, 而导致乱服或漏服药物而延误疾病的治疗, 对疾病早日康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活部分自理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占住院患者的80% 以上, 因此我们建立翻身卡、定期巡视、及时翻身, 并做好记录, 为患者制作软枕、足圈、靠背垫等等, 晨晚间送水送饭及睡前护理等, 既方便患者和家属的照顾, 也提高了基础护理质量。

  针对老年患者记忆力差, 行动迟缓, 本科定期由责任护士进行出院电话随访, 可以及时了解老年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心理、药物等方面需求, 为他们提供家庭保健指导, 提醒他们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 使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态更加清晰, 可延长老年人再次入院的时间间隔。

  总之, 在老年患者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顺应和完善了以个人为中心, 以质量为核心的整体护理的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保证了老年患者身体和心理都处在良好的状态, 有助于配合治疗, 减轻了他们患病的痛苦, 提高了老年人对疾病的认识, 促进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增进了护患关系雷竞技APP, 是拓宽、发展老年人护理事业的重要举措, 将能为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使社会对老年人更加关注。

  [1] 李梅.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与体会.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33(2):157-158.

  急性阑尾炎是基层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青壮年,但随着老年化社会进程的发展和青壮年人员外出务工的现象,在基层医院老年急性阑尾炎的比例也逐渐增多[1]。所以,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均面临严重的挑战,2010年,我国卫生部在南京召开护理工作大会上提出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旨在于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搭建和谐的医患、护患沟通平台,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使患者惠及、社会认可、政府满意。2011年6月,我院也学习和参照江苏省卫生厅《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文件精神的要求,以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服务为切入点,探索和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的可行性,实践1年来取得喜人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本组16例老年急性阑尾炎均为本社区居民,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在6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12±1.02岁。按照国际老年人定义通用惯例均符合老年人年龄标准。16例老年阑尾炎患者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特征性临床表现者不多,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也不明显,临床表现与病情不平行,而且穿孔率高,甚至有个别患者能较早地出现休克表现,合并症较多。给护理与治疗均带来一定的困难。

  所有患者均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措施,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在2-3h内完成急性阑尾炎切除手术。

  3.1 加强学习,领会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优质护理理念的形成是社会进步的新型产物,也是贯彻落实《护士条例》,促进护理工作规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我国护理队伍管理走向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护理事业将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以坚持“以人为本”,使临床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2]。

  3.2 转变观念,建立优质护理服务体系。按照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综合谋划,本着床护比例、护理分级管、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实践技能等要求进行优化组合,建立扁平化的护理管理体制,精简护理行政层级,提高管理效率。患者护理实行小组责任包干,结合实际,探索实施护士的分层次使用,在实际工作量的基础上,实行具有专科特点的弹性排班,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无缝隙的护理服务。

  3.3 夯实基础护理,细化常规护理,建立健全临床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士绩效考核制度、疾病护理常规、专科护理工作标准和临床护理服务规范、标准。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要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各种规章制度的要求、护理常规的要求、基础护理项目及工作规范,并加强全员培训。明确临床护理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和工作标准,要求护士对护理工作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本、服务到位、谨小慎微。把患者想到的事情做好,把患者没有想到的事情想到,给予患者一种家庭化、宾馆化的舒适环境。我们对16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主要采取如下优质护理措施:①术前在积极强化基础护理、纠正老年患者相关并发症、合并症的同时,我们重点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16例老年患者中,有11例为留守或失独老人,他们对缺乏情亲呵护的恐惧心理远大于病痛折磨。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老人入院时就有优质护理小组中3位辅助护士24h轮岗陪护,并积极与老人做思想沟通,了解老人心理愁绪,主动与老人分析、化解心理的各种担忧,积极为老人排忧解难。使得老人能感受到我们医护人员热情、情亲、温情。愉快的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②术后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做好详实记录,对出现异常迹象应快速评估与分析,并迅速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加强手术切口观察和疼痛护理,以减少因疼痛给患者带来的负面情绪。对有合并症的患者也应积极监测和治疗合并症,如合并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但不宜降的过低,以免发生耐受性低血糖,对现有疾病治疗反而带来不利的影响。③加强出院指导,出院前要详细告诉患者注意休息,出院后半个月内不宜做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要劳逸结合,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并要求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可进食一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要忌油腻、辛辣食物,要少量多餐。并嘱其按期门诊复诊,对合并症的治疗与控制也不宜松懈[3,4]。

  3.4 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件,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件书写(含护士长文件书写),临床护士每天书写护理文件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小时。护理文书包括:体温单、医嘱单、病程记录中的手术清点记录和病危、病重患者护理记录。

  16例老年急性阑尾患者手术顺利,对我院医疗、护理质量高度信任,住院7-10d,平均住院(7.06±0.61)d。术后发生切口轻度感染1例,经及时发现、处置后痊愈;随访6月无异常并发症。

  江苏省卫生厅根据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要求,也相继出台活动方案,要求在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实施,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开展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示范工程”活动,到2010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创建10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30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和60名“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通过“示范工程”活动,逐步推广“无陪护理”的模式和经验,强化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使患者惠及、社会认可、政府满意。笔者认为这一利好的护理模式出台,是社会发展和我国老年化进程加快相适应的一种服务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对于“421”家庭的老人、失独老人,一旦生病全家受罪。失独老人更是担当重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自残、自杀的现象不是鲜闻。所以,对老年人亲情护理、心理护理、陪伴式护理非常重要。

  我科对本组16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指定辅助护士、责任护理,进行24h不间断、无缝隙护理模式,避免以往为护理人员像流水线上工人一样,一旦患者有什么不适,而不知道向哪一位护理人员汇报、诉求[5]。优质护理后,我们护理人员也有要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对有苦恼、忧愁的,我们也能深入浅出与他们交流,拉近代沟的距离,使得老人愿意和我们交流、配合我们护理工作。从本组结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优质护理的优势。16例急性阑尾炎老年患者对我院医疗、护理质量高度信任,住院7-10d,平均住院(7.06±0.61)d。术后发生切口轻度感染1例,经及时发现、处置后痊愈;随访6月无异常并发症。

  总之,我们认为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能明显地提升护理质量,树立行业新风,满足广大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更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在基础医院临床护理实践中跃迁成功举措。

  1、钱梅英。浅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J],当代医学,2011,17(29):125-126。

  2、吴启芳。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病人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2,10(5):378。

  3、王宝珠,付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深化基础护理内涵[J],护理研究,2010,24(10):2614-2615。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也引起了临床医护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服务是一种新的护理方式,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自我院在内科护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服务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00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我院实施优质服务以来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并探讨在糖尿病护理中推进优质服务的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研究调查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200名,男59例,女41例。年龄自41岁至72岁,平均年龄为58.8岁。患者病程为1至13年不等,平均病程为5.6年。

  ①护理人员形象:要求内科护理人员仪表端庄、面带微笑,对护理工作热情主动,护理动作轻柔,给患者及其家属留下良好印象。②心理素质:护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要保持热情的态度,用关切的言语和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和家属,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认可。③业务素质:糖尿病护理人员要定期组织起来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熟悉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以及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常遇到的生活问题,提高护士对糖尿病以及其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知识和健康指导知识,不断提高糖尿病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①密切注意病人情况:护理人员在患者候诊期间,要随时注意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要心中有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可以进行提前就诊。护理时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诊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病人克服解决,从而使患者能够轻松的接受医院的治疗。②做好导向工作:对于初诊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好导向工作,及时对患者提供指导和咨询,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就诊,使其快速适应医院环境。③健康教育:由于医院病人较多,护理人员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及其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宣讲教育[1]。④注意老年人护理。要注意对老年患者做好心理护理的工作,老年患者由于常年患病行动不便,导致其社会活动减少,另外老年人经济来源有限,很容易产生压抑和焦虑的心理。另外,老年患者的自尊心也较强,性格比较固执。护士应了解老年患者的感情、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在与老年病人沟通交流时,要做到态度亲切,并选择合适的称呼,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仔细回答他们的咨询,尤其是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他们更渴望得到护士的重视与尊重,在进行护理治疗前应先听取他们的意见,取得他们的同意后在进行治疗护理。老年人大多都有一定程度的健忘、耳聋等,老年科护士在与老年患者沟通时要有耐心,控制好语速,声音要洪亮一些,并且适当做一些重复。对不同的老年患者,要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如进行散步、气功等运动。另外还要做好老年患者日常生活指导,指导患者要有规律的生活,戒烟酒,注意饮食等。

  3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就诊环境、护士行为举止、护士仪容仪表、护士服务态度、健康宣讲5项内容,评价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服务以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会有有效调查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护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服务以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实施人后,患者对医院就诊环境、护士行为举止、护士仪容仪表、护士服务态度、健康宣讲的满意度均在93.00%以上,与实施优质之前对比,患者满意度有很大的提高。

  优质服务是一种新的护理方式,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优质护理这一新颖的护理理念极大的推动了内科护理工作的进步,将护理工作中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有效的提高了糖尿病护理工作的质量。优质服务主要包括爱心、责任性、护理流程和护理技巧等方面内容,其终极目的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环境[2],使患者在最佳的环境中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糖尿病护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服务以后,患者对医院就诊环境、护士行为举止、护士仪容仪表、护士服务态度、健康宣讲的满意度均在93.00%以上,与实施优质之前对比,糖尿病患者满意度有很大的提高。在医院糖尿病护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诊治质量。

  [1]孟俊华,唐果,胡颖,等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工具效果的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09 ) :941-942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3.28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中老年人群的快速上升,与其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超越肿瘤成为致残和致死的中国疾病谱中的首位病因[1]。由于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经住院治疗后多数患者均出院回家康复,但老年脑梗死患者出院回家后缺乏有效的护理和康复。优质社区护理是一种基于基层的新型卫生服务管理形式[2],为社区居家的患者提供最优质的用药、预防、康复及心理等一系列护理指导,因此优质社区护理对社区居家患者疾病的康复以及预防复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中心自2013年3月起探索优质社区护理项目,针对居家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全程优质社区护理服务,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我中心接诊的11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三乙及以上医院确诊并接受急性期治疗后出院回家康复修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距急性发病时间在14~28天。排除标准:发病后意识不清,继发性癫痫,严重的痴呆,严重的言语交流障碍、视力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系统感染、恶性肿瘤,家属和患者均不能良好配合。按照随机数字表将112例老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60~80岁,平均(65.21±5.13)岁,病程14~26天,平均(18.34±3.11)天,并发冠心病8例,糖尿病8例,血脂紊乱16例,高血压22例。对照组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60~80岁,平均(65.42±5.41)岁,病程14~28天,平均(18.29±3.20)天,并发冠心病9例,糖尿病10例,血脂紊乱17例,高血压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并发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医务人员对两组老年脑梗死患者均进行完整的健康评估和建档。对照组进行常规社区护理,包括疾病宣教、服药和康复指导、生活方式的指导。观察组在常规社区护理基础上对其实施优质社区护理:①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及其家属和主要照料者的文化水平、不同程度的病情以及相关并发病进行详细的个体化指导。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主要照料者意识到自身的不良习惯、生活方式等,及时修正。对社区老年脑梗死患者及其家属和主要照料者每个月进行1次健康讲座,宣传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和治疗相关知识,发放脑梗死相关的宣传手册;②脑梗死康复指导:针对因脑梗死造成的不同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功能瘫痪、语言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系统的肢体功能锻炼及言语训练等相关方面的指导。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订一套个体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康复计划,以利患者尽快康复。指导照料者给予患者合适的被动运动,按摩瘫痪肢体每日至少两次,每次约10~15分钟,以防止压疮、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对肌张力高的肢体,老年患者往往因为疼痛不愿意被动活动,需要社区护理人员仔细讲解和鼓励,采取正确的温柔的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拉伸和活动。若患肢肌力尚可,护理人员需指导照料者帮助练习站立及行走,要做好防护,防止跌倒和骨折。对语言障碍者:建议适当予以咽喉部刺激,从训练喉部发单音开始,让其听常用语的简单句,再由短变长,由易到难练习;③用药及依从性指导:每周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1次面对面的随访,评估老年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合理性。高血压患者每周监控1次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周均指导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并指导患者和或主要照顾者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指导心脑血管病的联合用药,避免用药重复和过量可能;④心理护理和指导:社区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和照料者给予足够的关心、支持和照顾,鼓励患者正确对待脑梗死疾病,树立战胜脑梗死的信心,主动配合完成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建议家庭照料者重视患者重返社会,走出家庭封闭的环境,参加到社区大集体中来,转移患者注意力,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障碍[3]。并发严重的心理障碍(焦虑、抑郁)患者进行适当心理疏导的同时,必要时建议专科就诊加用药物及时干预;⑤生活方式的指导:老年患者极易摔跤,社区护理人员应充分告知老年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在老年脑梗死患者夜间大、小便时要注意避免摔跤和骨折等造成的二次伤害,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少量优质蛋白饮食。食盐摄入量控制在每天6克盐之内。鼓励进食新鲜蔬菜、瓜果,保持充足的维生素和纤维摄入,有烟酒嗜好者社区护理人员需要配合患者及家属或照料者制定相应的戒烟、限酒计划。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指导其相应的饮食结构。持续社区护理干预疗程为3个月。

  1.3.1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4]: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来评价两组在护理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随访复诊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

  1.3.2脑梗死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4]:运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 BI)来评价两组在护理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随访复诊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恢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版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过后3~6个月是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黄金时期,也是脑梗死高复发期,若能够给予更好的优质社区护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英国的While直接指出社区的优质护理才是现代优质护理的关键所在[6]。因此社区优质的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以及良好的医嘱依从性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10年我国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适合本社区的一系列优质护理服务方案,对本社区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实施全面、连续、到位的优质护理。成立了针对本社区的针对各项慢性病的优质护理服务小组,针对急性脑梗死经急性治疗出院后处于回家康复修养的需要特殊照护的老年患者提供无缝隙的全面、连续、到位的优质护理服务,社区的优质护理服务能够使老年患者出院后,优质社区护理结合家庭照顾者的亲情护理使老年患者在家能够享受有效的照料和康复,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面对面随访、家访、社区小范围的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定期随访及护理指导。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老年脑梗死患者经优质社区护理干预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较干预前明显好转,且较常规护理组有更好的疗效。在脑梗死整体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方面,接受优质社区护理干预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贺秀平发现[7],通过社区的优质护理干预对所在社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说明针对老年脑梗死的持续的优质社区护理仍可明显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对老年神经功能康复有明显良好效果。

  总之社区的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更有利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以及主要照料者的针对脑梗死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长期坚持服药以及对医嘱的依从性,从而能够降低脑梗死的短期复发和再次住院的比率,减少社会和家庭的医疗经济负担。

  [1]胡大一,郭艺芳.中国心血管病领域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11):824-826.

  [2]田丽.优质护理延伸服务的实施与体会(特约)[J].天津护理,2013,21(6):509-510.

  [3]胡锦华.脑卒中合并抑郁症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1,9(2):141-142.

  [4]王维治,王化冰,译.格林伯格(美).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8.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8例因髋部骨折入院的老年病人,其中男47例,女51例。将98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9例,其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65.8岁4.7岁;对照组49例,其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63.5岁5.2岁。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从收治入院日起给予优质护理:①安排病人住病房人数较少的病房,病房内环境整洁、清新,保持床单位整洁,干净,协助病人床上擦浴,使病人感觉舒适,整洁;②术前、术后每日进行2次~4次生命体征监测,协助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翻身,按摩受压部皮肤,保持皮肤完整,无破损;③在护士的协助下教会病人有效咳嗽,正确排痰,必要时给予吸痰、雾化吸入等对症处理;④每日检查病人身上是否出现瘀点、瘀斑,排除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的形成;⑤由责任护士每日清晨、午饭后、临睡前分别进行一次心理疏导,介绍成功病例,缓解病人情绪,增加病人康复的信心。⑥术后第1天由康复护士协助病人在助行器辅助下下床行走,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降低病人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利于病人术肢功能康复。

  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术后2周时的心血管、呼吸系统、深静脉栓塞、压疮、尿路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两组病人出院时、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情况(满分100分,得分越低髋关节功能越不佳);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病人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2检验,检验标准为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优质护理指的是在病人住院期间、围术期、术后康复期,护理人员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以人为本的全面护理。优质护理的内容包含了对病人的入院护理、晨间护理、夜间护理、术前术后护理等各个方面。优质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要全面落实各项护理制度,发挥专业特长、从而全面提高护理水平,这已然成为了时代的特殊要求。如何为病人住院期间、围术期、出院后提供全面护理服务,维护病人的身心健康、帮助病人战胜疾病,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老年人是病人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体质弱,易发生术后并发症,心理素质也较差,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深,极其容易在疾病面前失去信心。因此,更需要通过全面的优质护理,协调医院、病人家属、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髋部骨折是一种在老年人中较常见的外伤骨折。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行动迟缓不便,经常容易摔倒发生髋关节骨折。发生髋关节骨折后病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帮助。老年人体质差,自身代谢循环差,多合并各类基础疾病,故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但是通过对老年病人给予的优质护理服务,发现优质护理可以显著降低病人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率(P<0.01)。并且还发现,在对老年病人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后,老年病人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更好,Harris髋关节评分也更高(P<0.01),且病人术后2个月、6个月时Harris髋关节评分也明显高于出院时(P<0.01)。部分老年人对医护人员不信任,有怀疑、抵触等不良情绪,对治疗和护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治疗效果也大打折扣。但是在护理人员的精心照顾之下,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87.76%,对照组67.3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而且病人对待治疗的情绪更加饱满,对战胜疾病也更有自信。对于老年髋关节骨折的病人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必须结合老年病人的身体特点,动作要轻柔,取得病人的配合。在进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训练时也要注意动作不能太大,训练要循序渐进,多鼓励引导病人自主锻炼,且不可盲目加大训练量,并且要做好各种意外情况的预防措施,避免老年病人发生二次摔伤,这对于老年病人疾病的康复非常不利,甚至容易造成病人拒绝进行下一步治疗,并对康复抱有绝望的心态。因此,优质护理的巨大作用就将体现出来,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并帮助其早日康复、提升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口老龄化进展加快。老年患者占患病人群的比例增加。对老年患者实施的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多发性严重疾病[1]。许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对自己健康的无知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开始关注冠心病患者护理服务的质量,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的护理服务模式,希望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能够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1.1 一般资料:将心内科2011年10月~2012年1月的11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将2012年2月~2013年5月的10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60例,女51例,年龄60~94岁,平均73.49±19.67)岁。观察组男61例,女44例,年龄60~95岁,平均77.38±19.7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两组患者全部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同时对观察组行优质护理:①强化护理安全,加强安全举措。以预防为主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②责任监控及培训考核并重。科室内成立责任监控小组,由护士长、质控员组成,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反馈、指导,并进行登记,并及时解决。③丰富护理内涵,夯实健康教育与基础护理。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理解、关心、鼓励患者和家属,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做好各类护理,动作娴熟、态度和蔼,减少患者的伤害。

  1.3 观察指标:为实施优质护理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治疗护理效果。满意度和健康教育效果采用我院护理部统一制定的问卷在患者出院前一天进行调查。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级,健康教育效果分为优、良、差,以优良之和为计入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率比较用x2检验。P

  2.1 满意度、健康教育效果:观察组患者中对护理的评价:不满意0例,一般3例,满意102例,对照组患者中不满意4例,一般8例,满意99例。健康教育:观察组优75例,良22例,差8例;对照组优71例,良21例,差19例。见表1。

  优质护理服务最主要的是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服务模式,尊重患者的各种权利,力争使服务工作尽人意、合人性,让患者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使患者在得到良好的治疗同时,感受到人性温暖,在心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是全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更是护理管理者的追求目标[2]。由于心内科患者多是老年人,多起病急,病情危重,病程长,因而对护理服务和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3]。

  本研究中,我们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健康教育对患者的效果也明显增加,同时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取得明显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2.5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通过在心内科的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策略,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患纠纷下降,有效地促进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显示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学发展和医学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1] 杨碧翠.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 (23):413-413.

  老年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多生活不能自理,病程长,并发症多,死亡率和复发率高,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负担。而且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弱以及意识不清和行动障碍,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加强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迫在眉睫。优质护理服务是从患者入院到出院为其提供全程化、个体化、专业化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是深化护理服务的有效途径[1]。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在提供临床护理服务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将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患者病情的快速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评价分析优质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96例,符合 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均经 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年龄60~75岁,意识清醒,能独立或在家属的帮助下配合护理;病程在 6个月之内,排除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恶性肿瘤等及无法随访者。9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男52例,女4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7例,高中42例,大学及以上17例。入选患者中38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干预组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4.1±9.1)岁;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63.8±8.4)岁。两组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1心理干预 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易出现焦虑不安、失望、痛苦等负性情绪,甚至出现拒绝治疗及护理的情况。护理人员要从多方面关心患者,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及护理环境。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患者所产生的恐惧、焦虑等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 包括语言、运动及协调能力的训练。早期鼓励患者利用卡片、笔、纸、手势、图片等与护理人员进行简单而满意的交流,尽量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老年人可以用“是”、“不是”或点头、摇头来回答[3]。动员患者的家属、朋友多与患者交流,以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对伴有肢体瘫痪的患者在康复早期开始做关节的被动运动。鼓励和促进患者早期下床,练习行走。教会患者注意力集中,在步行的各个阶段尽量保持身体平衡,逐渐增加活动量。

  1.2.3 饮食护理 根据医嘱指导患者留置胃管鼻饲流食,进食速度不宜过快,以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为主,尽量少吃多餐,每次进食量最好不要超过200 mL[4]。对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每日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避免出现便秘,并在饮食、饮水时以半卧位状态,以防出现呛咳、窒息。

  1.2.4 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给药,告知持续用药的必要性,并对其用药加强监督,避免漏服;对使用降压药物和脱水药物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剂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5]。

  1.2.5 家庭支持 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应采用适当的方式安慰、鼓励患者,使其感到温暖,倾听其想法和感受,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使其感到在社会、家庭及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1.2.6 定期进行健康教育 通过图片、电视、录像等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负性压力;告知患者24 h内均在床上活动,避免过早下床,注意饮食。

  1.3.1 康复效果评价[6] 采用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评价患者的康复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1.3.2遵医率评价[7] 采用自行设计的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对脑梗死患者的遵医行为进行调查。完全遵医:严格遵守医嘱,按期执行;部分遵医:医嘱内容执行不完善,有遗漏;不能遵医:不按医嘱执行或随意中断治疗。

  1.3.3护理满意度评价[8]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宣教、关爱患者、心理支持5方面,满分100分,分为很满意(90~100分)、满意(61~89分)和不满意(低于60分)三项。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干预组出院时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11.3±1.7)分,对照组为(17.9±1.3)分,两组出院时的NIHSS评分分别较入院时显著降低,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干预组有2例患者不按医嘱执行或随意中断治疗,干预组患者的遵医率达95.8%;对照组有12例患者不按医嘱执行或随意中断治疗,对照组患者的遵医率达75.0%,干预组患者总遵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97.9%,对照组为83.3%。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老年人,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脑梗死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导致脑局部组织供血不足或发生障碍,从而引发脑部组织病变或坏死[9]。老年脑梗死患者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导致日常生活受限,社会功能缺失[10]。早期、及时的治疗及配合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降低脑梗死的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优质护理服务以患者为主体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全面、系统、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患者对医院治疗、服务的满意度。在优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有效减少患者紧张感,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乐观面对疾病。同时通过沟通、环境、健康指导及责任护理,有效减少病情变化,促进患者脑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11-14]。本研究中,干预组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早期进行康复训练、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家庭支持、定期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干预组出院时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1.3±1.7) vs (17.9±1.3),P

  综上,优质护理服务是现代医院不断追求的目标,它关系着患者是否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17-22]。本研究我们通过为老年脑梗死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变护理管理模式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显著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的主动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1] 金利芸,饶和平. 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健康助理员岗位设置与管理体会[J]. 护理与康复,2014,13(2):172-175.

  [3] 辛兆红,刘燕,陈晓静. 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8):36-37.

  [4] 刘晓红. 优质护理服务中新型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方案及体会[J]. 全科护理,2013,11(1):259-260.

  [5] 龙文平,梁艳红,高丽雅,等. 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0):93-95.

  [6] 陆安婷. 优质护理服务对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1,9(11B):2982-2983.

  [7] 杨晓兰. 优质护理服务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 职业卫生与病伤,2011,26(2):102-104.

  [8] 梁锦玲,彭欢欢,潘少芬. 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6-18.

  [9] 唐佩琴. 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9-10.

  [10] 张锐芝,周颐,周慧.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 实用医技杂志,2014,21(8):913-914.

  [11] 陈湘玉,谢玮伟,. 精细化管理保障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改进[J].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15-616.

  [12] 魏莹. 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8(25):86-87.

  [13] 荀细辉,刘晓波.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调动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8):1390-1391.

  [14] 孙玉玲,谢萍.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731-732.

  [15] 胡红艳. 优质护理服务在51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3:109-110.

  [17] 杨婷婷. 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性[J]. 中国医药指南,2012,30(17):679-680.

  [18] 陈梅红,马艳.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的应用[J]. 中外医疗杂志,2013,31(1):15-16.

  [19] 陈员娥,李艳,厉小小. 优质护理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73-1074.

  [20] 陈海凤,韦少丽.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效果评价[J]. 内科,2014,9(2):241-242.

  [21] 秦淑慧.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6):19-20.

  [摘要] 目的 比较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老年性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2例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51例,优质护理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优质护理组术后造瘘口的排气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出现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1.76%(6/51)、50.98%(26/5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优质护理对于老年性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患者的恢复,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结肠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呈逐年提升的趋势。结肠癌合并肠梗阻也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发于老年患者[1]。该院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以改善老年性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为目的,对所收治的102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其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102例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51例,其中男53例,女49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2.8±3.8)。以上患者无腹部手术史,通过结肠镜与钡餐检查诊断为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排除心、脑、肝、肾严重损伤。除上述资料外,两组患者的其他一般情况(数量、性别、病程、手术情况等)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优质护理组 ①心理护理: 患者在患病与治疗中,由于病情等原因会出现恐惧、犹豫的心理,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对患者的疑惑及时解答,仔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关于疾病的知识,从多方面给予患者关心与支持,将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消除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术前护理: 护理人员于术前对治疗方案进行仔细宣教,令患者清楚理解。术前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及时补充热量及蛋白质,必要时根据医嘱,对患者少量多次进行输血,纠正水电平衡,提高患者的耐受性。③术中护理:保证手术室内的空气清新,保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术中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建立多条静脉通道,保证麻醉、手术输血、补液的顺利进行并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④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需禁食,静脉及时补充营养物质与液体。按照医嘱给予抗生素及退热剂,需要时及时补充蛋白质;保证患者切口的卫生,与患者接触前后需严格洗手,无菌情况下换药,并注意保证患者的隐私。鼓励患者在早期进行适当的活动,肠恢复蠕动并拔除胃管之后,喂食患者少量温开水,根据情况逐渐喂食米粥、汤类等食物,同时注意患者的营养以高热低脂为主。

  1.2.2 常规护理组 进行常规护理 ①护理人员在术前将病情与手术方案将患者做介绍,并告知患者相关要求及手术情况,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②术后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进行严密监控,尤其对患者的腹痛情况进行观察。③观察并记录患者引流管中的引流液的量、色、质,整个过程须严格无菌,防止感染。④指导患者在出院后注意饮食及生活习惯。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优质护理组术后造瘘口的排气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1.76%(6/51)、50.98%(26/5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结肠癌多出现并发肠梗阻,因为术前肠道发生梗阻,会出现程度不一的中毒情况,术后比较容易发生并发症,尤其较常见于老年患者,故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2-3]。笔者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优质的心理护理极其重要,对于老年人所产生的不良情绪,对其讲解手术的重要性,令患者配合医生治疗[4]。②由于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有所下降,术前对重要器官进行评估并做好基础治疗。③进行胃肠减压,减小胃肠的压力。④术前对肠道进行适当的清理,减轻肠内毒素。⑤指导患者咳嗽,多数老年患者肺部患有疾病,术中需行气管插管,导致气管的分泌物增多,若不咳出,则容易出现肺部并发症[5]。⑥老年患者的血液多粘稠度较高,卧床休息血流较为缓慢,帮助患者多进行适当运动可有效防止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且加快肠功能的恢复,避免肠粘连。⑦注意患者切口的护理,预防切口出现感染;对于有造瘘口的患者,更应注意患者造瘘口的护理[6-7]。该研结果显示:优质护理组术后造瘘口的排气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1.76%(6/51)、50.98%(26/5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符合于其他相关研究所得结论[8]。

  综上所述,采用优质护理对于老年性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患者的恢复,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于萍,王会雪,王玉满,等.优质护理在老年性左半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4(6):935-937.

  [5] 李利平.43例高龄结肠癌并发肠梗阻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70.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病房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风险管理措施。比较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病房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从护士操作熟练程度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等6个方面以及病人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实施前,实施管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简介] 王莹(1978-),女,山东莱州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老年护理。

  风险管理是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然后评价,最后处置,以达到减少风险事件,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对患者、护士和医院的危害以及经济损失的目的[1]。该院老年病房主要收治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多数患者患有多种疾病,因此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跌倒、碰伤等风险事件[2]。为建立适合老年病房护理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护理质量。该院老年病房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主要疾病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排除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患者,脑器质性疾病、酒精或药物滥用者。研究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60~90岁,平均(68.82±6.01)岁;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62~91岁,平均(69.12±5.9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治疗,按医嘱进行监护和用药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措施。

  1.2.1 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小组 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组长,风险管理组独立执行权力并直接对护理部负责,设立护理文书、药疗等小组长。建立工作职责和标准,组长每月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并召开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会议,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找出风险加以解决。

  1.2.2 加强护理质量控制 管床护士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护理小组长每天都要检查本组护理质量;组长对重点人群、环节以及时段进行检查,对潜在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

  1.2.3 识别危险因素 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其对护理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采用失效模式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前预警,制订相应的防范预案。

  1.2.4 建立可行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护士激励机制 充分分析发生的不良事件形成的根本原因,发现存在的风险,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每年投票选出优秀小组长、优秀责任护士和优秀管床护士等,对于优秀的予以奖励。

  1.2.5 增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按照培训计划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为提高护士技能,每月组织护理操作示范和技能考核。新入职护士和轮科护士存在对环境陌生,护理经验欠缺,仪器使用不熟练,操作技能和病情观察能力均较低的情况,这是发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她们进行重点培训,避免由于此类原因产生的护理风险事件。

  1.2.6 加强记录的管理 当遇到法律纠纷时,记录就是重要证据。我院要求对每一项治疗和护理行为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例如用药时间、病人病情变化情况、用药后是否有不良反应等。做到每一项治疗都有可追溯性,都有据可查。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分别从护士操作熟练程度、沟通能力、责任心、应急能力、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性、服务态度6个方面评价老年病房护理质量情况,每个方面总分100分;同时调查老年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 检验比较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老年病房护理质量和老年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情况的差异,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使用卡方检验。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老年病房护理质量情况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老年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护士的操作熟练程度和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等6个方面均明显优于实施前,实施管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老年患者的满意度为96.99%,实施前为76.89%,管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26,P<0.05。

  该院老年病房实施风险管理后的研究组比对照组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我院实施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可行和有效的,可以达到提高护理质量,提高老年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有效地降低医疗风险和事故的发生的目的。该院老年病房探索出的这套风险管理方法是综合分析有关护理风险在老年患者护理管理方面的相关文献[3-8],针对我国在老年患者风险护理管理方面的不足而制定的。存在的不足如下:首先,医疗机构由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不完整,从而对风险管理的实施只能被动应对,缺乏至关重要的风险制度建设,造成风险识别与评估以及风险处理等重要工作无法进行;其次,老年护理风险控制评估体系不明确;忽视了风险的预防,注重以治疗疾病为中心,再次,老年患者的护理有特殊性,护理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对其护理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老年患者护理除具有一般临床科室存在的风险外,还因老年患者年龄偏大容易发生跌倒、坠床等风险事故,而潜在更多已知和未知的高风险因素。

  [1] 庞小萍.老年患者护理的风险管理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2):184-185.

  [2] 黄艳.护理安全管理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241-1243.

  [3] 武淑敏. 护理风险管理在ICU 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70-72.

  [4] 王亚勤,王莲英,袁根英,等.护理风险管理防范老年病房给药差错的效果[J].护理,2011,28(4A):64-65,73.

  [5] 关维春,王爽.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风险管理策略[J].当代医学,2011,17(7):129.

  [6] 李晓艳.老年病房常见护理操作风险管理策略[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B):142-143.

  [7] 郑音.风险管理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SHM(24):3036-3037.雷竞技APP雷竞技APP

[返回上级]